科技进步与对策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Vol.27No.6Mar.2010第27卷第6期2010年3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困局及其破解刘景民1,文凤2(1.陕西中烟工业公司汉中卷烟厂,陕西汉中723102;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及实现路径,同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园区;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10)06–0050–060引言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类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瓶颈与环境压力,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循环经济开始急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了政府、企业和学界的高度关注,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实践与理论成果也日渐丰富起来。概括起来,学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循环经济基本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循环经济的概念、外延、特点、原则等,目前学界对上述问题已初步达成共识。对循环经济概念的问题,一般倾向于认为它是一种“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护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而且在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中,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将“减量化”放在了优先考虑的位置。从循环经济的定义和原则中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里,“经济”(含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模式)即为循环经济的外延,而“循环”即为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外在表征,两者的根本区别则在于传统经济采用“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而循环经济采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闭路循环方式,因而,资源、环境被纳入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2)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由循环经济的内涵、现有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及相关经济活动实践所决定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模式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2]。也有学者从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出发,结合各国的具体实践及发展要求,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归纳为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中国模式等,并从公众理念、政府立法、制度安排、具体领域等方面,对各国所采取的模式进行了比较[3]。根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循环经济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3+1”模式,即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模式,在此之外还包括一个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4]。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由于学者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但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特定产物,都有其借鉴价值。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3)关于循环经济法律与政策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循环经济立法范畴、国外立法述评、国内立法概况与立法构想等方面展开研究。从立法范畴来看,学者们认为循环经济法是兼具经济法、行政法和环境法特征的新型综合性法律系统,其法律价值即在于环境正义[5]。对国外立法的述评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即某个国家的立法介绍、国外的立法比较和中外的立法比较。从立法效果考量,学者们比较推崇德国由具体领域到系统立法的演进路径,并对日本循环经济法律的3个层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学者们对国内循环经济立法概况和立法构想的深入探讨,进一步厘清了循环经济的立法原则、理论基础、立法模式、立法内容、层次体系、规制重点和调整机制[6],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顺利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此外,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对策建议等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多数人将路径与对策混为一谈,对重点区域与重点领域的关注也不够。因此,本文将以已有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现状与问题的分析,着力探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重点区域与重点领域。收稿日期:2010–02–18作者简介:刘景民(1971–),男,陕西汉中人,陕西中烟工业公司汉中卷烟厂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循环经济;文凤(1967–),男,湖北黄冈人,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51·刘景民,文凤: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困局及其破解第6期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近年来,我国的循环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后,为兑现我国政府的碳减排承诺,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节能环保意识更加深入人心,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循环经济试点由点到面,形成了对行业和区域的广泛覆盖。据统计,在国家公布的两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名单中,共涉及27个省市、11个重点行业、29个生态工业园区、117个基地和企业。当然,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着力解决以下突出问题:(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尚难充分协调。在现有的考核机制下,部分地方政府官员难以抑制发展的冲动,单纯追求GDP增长,而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中较少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产业进入门槛过低,总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可以再治理。因此,即使是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企业高消耗资源、高污染环境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我国经济由“两高一低”向“两低一高”的转型,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2)法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与《环境保护法》等一起,构成了我国相对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但是,一部《循环经济促进法》不可能解决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必须根据该法的主要精神和原则框架,结合地方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同时,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协调《循环经济促进法》与其它相关法律之间的冲突。此外,还必须建立循环经济执法的后效评估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充分发挥法律对市场行为主体的刚性规制作用。(3)政策激励措施有待完善与落实。在循环经济领域,由于其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政府具有更大的作为空间。政府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运用政策激励工具来进行的。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政策激励工具不足和政策激励工具运用不充分并存的现象,因而导致了“国家呼声高、地方推不动、群众不积极”的局面[7]。加之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导致循环经济的政策执行在区域、产业之间存在差异。(4)绿色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推手。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得到发育和完善,为将经济发展方式彻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绿色环保科技、绿色技术装备、资源利用技术的发展仍显不足。在循环经济领域,科技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出来。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对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实际上是由各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德国根据自身技术实力雄厚和公众环保意识强烈的特点,选择了以“绿点系统”为载体,以物质流管理为核心,从企业到社会、以消费促生产的发展路径。即将企业组织成网络,在可回收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由绿点企业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处理。日本以物质的回收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静脉产业”,选择“企业—社会(家庭)”的发展路径。实践证明,上述两种路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循环经济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即既要着力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又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前端治理,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按照我国的国情,近期内实现物质的社会大循环,在技术支撑和公众意识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选择以下两种路径:以资源节约和再利用为重点的企业—产业—区域发展路径。按平均人口计算,我国的水、石油、矿产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瓶颈问题凸显出来,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将逐步步入消费型社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对此,一方面要通过国际合作,加大从国际市场上购买资源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开辟新的资源利用渠道。而后者既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着力点。企业既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微观主体,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企业着手,首先在企业内部形成包括水循环、热循环、剩余料回收利用和废旧部件拆解利用等在内的资源循环和再利用流程,同时通过采用绿色技术和先进装备,降低资源的使用量。以企业内部循环为基础,在产业领域内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资源、能源相互利用的关系,并将这一关系扩展至区域内的产业与产业之间,从而形成以企业间循环为基础的区域资源利用大循环。以产业链和价值链构筑为重点的生态园区发展路径。生态工业园是产业共生理论和产业生态理论的具体实践。产业共生理论的提出受到了20世纪70年代丹麦卡伦堡市相关企业实践的启示。JohnEhrenfeld及NicholasGertler[8]通过对卡市企业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发现企业间出于相互利用废物,以降低环境负荷和废物处理费用的需要而聚集在一起,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现象。在这个系统中,由于一个过程的输出成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材料,因而能量和物资消耗得到优化。产业生态理论是由美国通用汽车研究部的Frosch及Gallopoulos[9]最先提出的,他们借鉴自然生态现象研究企业问题,认为在彼此相近的工业企业中存在一个类似食物·52·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企业彼此之间存在生产过程的传递。而且一个理想的工业生态系统应该包括资源开采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借鉴上述两种理论的研究成果,EmcatLowe[10]提出,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群落,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为了促进这种合作与互动,还必须有专门的公司对网络中的物质获取、流动和再利用等进行协调。这种思想与我国学者关于循环经济领域的分类方式比较类似,即在生产企业之外,还存在一个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服务机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例如在美国,不仅已经建立起60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而且还在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设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对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尚存在缺乏统筹规划、园区特色不显著、“支撑企业”规模不大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从产业链塑造和价值链构筑的高度,促进大企业的发育,强化企业之间在供应链和业务链上的关联,引导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形成专业化集聚。生态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更加强调企业之间依据资源的分工合作,强调物质流在园区企业之间的循环流动,而不仅是企业之间的业务相似性。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与重点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东部沿海开放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的循环经济布局应该与上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进行重点区域的重点建设。实际上,国家将辽宁和贵州作为循环经济的首批试点省份,某种程度上就隐含了这一政策含义。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代表、贵州作为西部落后省份的代表,其进行循环经济试点,不仅体现出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