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泉死亡(death)是指个体生命的永久终止。传统医学认为:心脏和呼吸完全不可逆的停止便意味着死亡。心脏死呼吸死脑死亡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人在临时前挣扎的最后阶段。呼吸、心跳停止,又称个体死亡期。构成人体器官组织的细胞开始死亡。人的死亡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定义:人的循环、呼吸和脑的机能活动高度抑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微弱状态,用一般的临床方法查不出生命指征,从外表上看好像人已经死亡,但实际上人还活着。假死的原因(A、E、I、O、U)、早期尸体现象2、晚期尸体现象第三节机械性损伤第四节机械性窒息法医学死后变化(Postmortemchanges):人个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功能逐渐消失,尸体受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内外因素的影响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尸体现象(Postmortemphenomena):由于死后变化使尸体呈现的特有征象。死后变化和尸体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随环境温度、湿度、空气流通情况以及死者体质、死因等情况的不同而异。根据尸体现象是否在死后24h内出现,可分为⑴早期尸体现象﹤24h;⑵晚期尸体现象﹥24h推断死亡性质(死亡方式)5.死亡时的体位和姿势(移尸,尸体痉挛)6.避免混淆及失误,区别生前疾病和损伤7.尽早解剖,冷藏尸体定义:死后24小时内的尸体发生的变化常见早期尸体现象肌肉松弛、尸冷、尸斑、尸僵、尸体痉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和自溶等。定义:躯体死亡后,肌张力消失,肢体变软,称为肌肉松弛。最早出现的尸体现象,存在于死后3小时内。法医学意义:推断尸体的停放地点和姿势,及有无移尸。定义:死后代谢的停止,尸体温度逐渐下降,接近或低于环境温度。一般春秋季,10小时内1℃/h,超过10小时则0.5℃/h,至24小时与室温平衡。影响因素:环境温度、衣着、胖瘦、死因。法医学意义:推断死亡时间的参考,可测直肠温度或肝脏温度。概念:人死后,尸体血液因重力而坠积于低下部位未受压迫的血管,在皮肤上出现的边缘不清、红色或暗红色的斑块。机制:尸斑的形成是由于死后血管内的血液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组织的血管网中,使之扩张,在皮肤上显现红色或暗红色的尸斑。分期死后时间(h)特点沉降期8~12血液在血管内,指压褪色(坠积期)5~6h内可转移,6h后开始出现双侧尸斑,切开血管内流出血扩散期12~24组织液如血管,溶血,重压稍褪,不形成新尸斑,切开血管内血液缓滴,周围组织红染。浸润期24血管内溶血成分渗入周围组织间隙,尸斑固定,切开血管无血滴出。①尸斑的出现,可确定死亡。②根据尸斑发展的阶段,可推断大约的死亡时间。③根据尸斑颜色能推测死因。概念:死后各肌群发生僵硬将关节固定,而使尸体呈强直状态的现象。尸僵出现的时间1~3h出现在局部小肌群(下颌、颈部)4~6h波及多个肌群(颜面、躯干、肩部)12~15小时达高峰(下肢及全身关节)24~48小时开始缓解3~7天完全消失。尸僵的意义①根据尸僵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可推断死亡经过时间。②根据尸僵固定下来的姿态,可帮助分析死因和死亡性质。如自杀者紧握手枪或刀具、有的受害者手中紧捏所抓下的毛发、纽扣等物。概念:它是一种特殊的尸僵现象。死亡发生的瞬间,肌肉未经松弛阶段直接进入僵硬状态,仍保持着死亡当时的姿态和动作的现象。常发生于死前有剧烈肌肉运动或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法医学意义:保持死前的动作、体位、姿势,判断死亡方式,如持枪自杀者手中握枪。概念:又称局部干燥(localdesiccation),尸体局部表面因水分蒸发较快,而致局部干燥、变硬,外观呈淡黄色或黄褐色,似羊皮纸样。常见的发生部位:口唇、阴囊、阴茎龟头、大小阴唇和皮肤皱折处等粘膜、皮肤较薄部位以及生前损伤形成的表皮剥脱、烫伤面、索沟痕或其他损伤创面等。概念:人死后,角膜透明度降低而变混浊的现象。角膜混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法医学意义:利用角膜的混浊程度来推断死亡时间。定义:受细胞本身存在酶的作用,使细胞组织溶解、变软、液化的现象。机制:自身酶的作用细菌的参与自溶可造成尸体器官破坏。、早期尸体现象2、晚期尸体现象第三节机械性损伤第四节机械性窒息法医学定义:死后24小时后的尸体发生的变化根据尸体的保存情况,可分为毁坏型——腐败、霉尸和白骨化等保存型——干尸、尸蜡、泥炭鞣尸等定义:因腐败细菌的作用,使得器官、组织、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结构破坏,直至白骨化。腐败过程及形态改变尸臭、尸绿、腐败气泡及水泡、死后循环、腐败静脉网、泡沫脏器、巨人观、其它(死后呕吐、口鼻流血(七窍流血)、死后分娩、胸腹腔及血性液体等)定义:尸体软组织经腐败后全部崩解,仅剩骨骼,称白骨化。土中尸体白骨化一般需2~3年。法医学上可以将白骨化的骨骼进行个人识别、致伤物推测、毒物化验等。定义:尸体水分急剧减少,不利于细菌生长,腐败中断,尸体变干、小,外观呈黑褐色皮革样化。定义: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的尸体,皮肤中的皮下脂肪因腐败产生脂肪酸,后者与钙、氨离子发生皂化作用,而形成蜡样物质。多见与海水。可以是局部或全身。成年人一般1/2~1年,小孩6~7周形成。定义:沼泽地内尸体,因酸性物质(鞣酸、腐植酸)作用,皮肤鞣化,骨骼脱钙。特点:软尸。死后按摩搬运尸体水中尸体的碰撞及螺旋桨损伤死后公路、铁路交通工具损伤死后分尸及碎尸尸体解剖操作不当、早期尸体现象2、晚期尸体现象第三节机械性损伤第四节机械性窒息法医学(一)机械性损伤的概念什么是损伤?各种致伤因素作用造成机体组织正常结构的完整性、连续性破坏或者生理功能障碍,统称为损伤。致伤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致伤物与人体在机械运动中相互作用,致使人体解剖组织结构破坏或者功能障碍。1、强调了损伤形成过程中致伤物与人体相互作用;2、强调了损伤不仅表现在组织结构的破坏一、致伤物二、作用力将致伤物与人体组织联系起来的机械运动产生的作用力是形成机械性损伤的关键要素。F=(m×v)/tP=F/S三、人体受伤部位组织特点一、按照致伤物的性状:钝器伤、锐器伤、火器伤;二、按损伤性质:自杀伤、他杀伤、意外灾害伤;三、特殊类型损伤:交通损伤、坠落伤等。擦伤挫伤创骨与关节损伤内脏破裂体内出血肢体离断(一)概念:致伤物与人体表面发生压擦作用,造成的皮肤表皮与真皮分离的状态,又称为表皮剥脱(scrape)。一般见于钝性致伤物与人体作用时,是一种典型的钝器伤。具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一)概念:致伤物与人体之间因挤压或碰撞作用,形成的以皮肤出血为主要特点的闭合性损伤。也是典型的钝器损伤。(二)性状:1、常伴擦伤;2、形状依发生部位和致伤物作用面不同而有差异3、挫伤的自然演变过程(1)皮内出血:初为鲜红或紫红色—2-3天边缘变绿色—4-5天由绿变黄—1周左右逐渐消退;(2)皮下出血:初为蓝色—6天左右黄绿色—10天左右变黄色—2-3周消退(一)概念:暴力作用致使皮肤或黏膜全层破裂的开放性损伤,称为创。(二)创的基本组成创口、创缘、创角、创腔、创壁和创底创口:组织破裂形成的皮肤及深部组织裂口。创缘:创口周边皮肤的边缘。创角:创缘皮肤交界形成的夹角。创腔:因组织收缩在创口下形成的孔腔。创壁:创腔周围的组织断面。创底:创腔深部未破裂组织。(三)创的类型钝器创—挫裂创,裂创、捅创;锐器创—砍创、切创、刺创、剪创、锯创等;以及复合锐器创;火器创—枪弹创、爆炸创(一)定义:外力作用致使骨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破坏时,称为骨损伤或骨折。(一)定义:暴力作用导致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破坏或机能障碍(二)法医学意义重要脏器的损伤常构成死因内脏损伤的性状有助于推断致伤物对冲性内脏损伤多见于直线减速运动综合分析内脏损伤的部位、程度和数目,可判断案情(一)定义:血液自破裂的血管流出到体腔(胸腔、腹腔和盆腔)或者体内潜在的腔隙或者组织内时,称为体内出血。(二)影响因素: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一)定义:严重暴力作用致使整个人体的完整性破坏,肢体发生离断时,称肢体离断。可见于爆炸、车辆碾压、严重挤压、高坠也能见于死后分尸法医学检验鉴定的重点为个人识别,其次为死因鉴定、致伤物、致伤方式和死亡经过时间的推断损伤特点:损伤分布广泛一次形成外轻内重方向性一般为人力所不及、早期尸体现象2、晚期尸体现象第三节机械性损伤第四节机械性窒息法医学由于机械性暴力作用引起呼吸障碍,影响气体交换,造成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人体机能障碍,称为机械性窒息。根据机械性暴力作用的方式和部位不同,将机械性窒息分为:(一)压迫颈部所致的窒息,如缢死、勒死、扼死等。(二)压迫胸腹部所致的窒息,如挤压死、活埋等。(三)闭塞呼吸孔道所致窒息死,如闷死。(四)异物阻塞呼吸道所致窒息,常见的异物有固体异物如米粒、蚕豆等和液体异物如水、酒、血液、呕吐物等。(1)尸表征象1.尸斑早、强2.紫绀3.颜面出血点(2)内部征象1.血液流动性、暗红色2.内脏淤血(脾脏贫血)3.浆膜及粘膜出血点-Tardieu‘s斑4.肺气肿及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