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卦与阴阳五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强生开篇:众说纷纭解《易经》一、殷周之际的《易经》《易经》是中国儒家典籍的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它本是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有龟卜和占筮两类基本方法。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上古时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易、归藏易都已失传,仅有《周易》存世。“易”字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很大的是魏人王弼的注本和唐代孔颖达的疏本,均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古今解易者,多达数百家,在儒家经书中为数最多。《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庄子·天下篇》将其概括为“易以道阴阳”。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如“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这些都表现了物极则反的观点。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却不烧易书。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二、周易八卦八卦是中国《周易》中筮占所用的八种基本图象。按《易传》的解释,分别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符号,效法天、地、人三重关系排列组合而成。八卦的名称和卦象是:乾()象天,坤()象地;震()象雷,巽()象风;坎()象水,离()象火;艮()象山,兑()象泽。《周礼》称八卦为“经卦”,六十四卦为“别卦”。八卦图式八卦的方位《易传·说卦》中提出的八卦所处的方位,即震东、巽东南(地门、风门)、离南、坤西南(人门)、兑西、乾西北(天门)、坎北、艮东北(鬼门)。此为后天方位说的渊源。先天八卦所处的方位是:乾上(即天上)、坤下(即地下)、坎右离左(水火居中)、巽右上震左下、兑左上艮右下;或为乾北坤南、震西南巽东北、坎东离西、艮东南兑西北。八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大影响。古人运用八卦占筮吉凶,本是宗教迷信,但是后来用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天、地为父母,其余为“六子”,说明世界生成的根源,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八卦中对立的卦象以刚柔两爻互易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蕴涵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胚芽,因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从不同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阴阳范畴的提炼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人们通过仰观俯察,接触到天地、日月、昼夜、阴晴、寒暑、水火、男女等等自然矛盾现象。随着经济分工、上下等级的出现,更面临着君臣、主奴、贵贱、贫富、治乱、兴衰等等社会矛盾现象。殷、周之际的《易经》以广泛的矛盾现象和实际经验为认识源泉,以吉凶祸福的矛盾转化为研究对象,从事物的普遍矛盾中概括出乾坤、泰否、剥复、损益等等一系列对立范畴,为阴阳范畴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先行资料。西周末年,人们从矛盾现象的观察中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易传》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把阴阳上升为“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的最高哲学范畴,用阴阳二爻的错综变化来“效天下之功”,来观察、解释、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在汉代之后的两千年中,阴阳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则的命题;语见《周易·系辞上》。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此道。形而上与形而下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道”指乾坤和阴阳变易的法则,法则是无形的,称之为“形而上”;“器”指有形之物和因物取象的卦画,称之为“形而下”。《易传》提出这一对概念后,在中国哲学史上逐渐被哲学家引申为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的范畴。道与器在《系辞》中,“道”与“器”是以有形与无形来区别的;“道”都是指存在于物象和卦爻象中的无形法则而言的,“器”都是指有形有象可以致用之物而言的。此后,“道”、“器”便成为哲学概念,具有一般和个别的涵义。太极中国易学和哲学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见于《周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认为太极生成天地,富有万物,是宇宙衍生的总根源。但它究竟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易传》没有明言。自秦汉开始,易学家和哲学家对“太极”作出了多种解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系辞上》效法天地生成的过程,提出“大衍之数五十”的筮法。《周易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说来解释“易有太极”。太易是未见气,太初是气之始,太始是形之始,太素是质之始;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沦”,即汉代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的状态为太极,赋予其原初物质的涵义。这种观点在两汉时期较为普遍,反映了汉代哲学中宇宙起源论的特点,同汉代天文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两仪仪,谓匹配、容仪。两仪所指,其说不一。就筮法说,一指揲蓍时,仿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公式,将49根蓍草分为左、右两部分;一指画卦时分为阴、阳两画或奇偶二数。其哲学意义亦有二说:一指天和地;一指阴阳二气。上述各种说法,均肯定了统一体自身分裂为对立面的意义,因而“两仪”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四象中国易学范畴。《周易·系辞上》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说“易有四象,所以示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时”。筮法说揲蓍求卦以四四为数,经过四个程序,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其为“四象”。随着易学的发展,对四象的解释也各不相同。东汉郑玄以筮数七、八、九、六为四象;三国时虞翻以坎、离、震、兑四卦为四象;唐代孔颖达以金、木、水、火四行为四象;宋代邵雍则以太阳(二阳)、太阴(二阴)、少阳(上阳下阴)、少阴(上阴下阳)为四象,朱熹亦持此说;明末清初王夫之以乾(三阳)、坤(三阴)、震坎艮(二阴一阳)、巽离兑(二阳一阴)为四象。四、五行学说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的认识,是中国早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萌芽。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杂有综合、结合的意思,反映出探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思想,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萌芽。春秋末年到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五行学说进一步体系化而广泛流行起来。墨家学派提出了交胜、相丽之说,即五行的相生相克;相生即彼此附丽、互相依存,相克则寓意彼此对立、互相转化。阴阳家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之说,认为历史按照土、木、金、火、水的顺序从始到终、终而复始地转移运行。五行学说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被广泛地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演变法则,甚至成为规定人们行为的规范,在中国古代科学史、政治史、宗教史、伦理学史的广阔领域都发生了深远影响。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的相生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的相克关系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木水火金土五、《洪范》的哲学思想《洪范》是中国古籍中以原始五行说解释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文献。收入《尚书·周书》,《左传》引作《商书》。“洪范”是大法的意思。该篇文献以建立统治秩序为中心,提出治理国家的九条根本大法,称作“洪范九畴”。其中以五行居首,用天象、人事、刑政、吉凶、祸福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比附于“五行”,以论证威福兼施刚柔并用的为政之道,维护中央最高统治权力。《洪范》中的“五行”说,是殷周时期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北宋时期的王安石通过为《洪范》作传注的形式,阐明了“五行”的唯物主义学说。他认为,水、火、木、金、土是存在于时空之中、具有一定形态和声、色、臭、味等物理性质的五种物质元素。由于不同元素之间和同一元素的不同性质之间存在着差别和对立,因而五行既相生又相克。“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万物之所以成也”。五行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构成者,而且它们之间的对立推动了万物的变化,由于五行内部的对立没有终止,故推动万物的变化“遂至于无穷”。六、河图与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易学中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周易·系辞上》记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又见于《论语·子罕》。究竟为何物,已不清楚。西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扬雄则说:“河序龙马,洛贡龟书”,认为黄河中有龙马背负“河图”,洛水中有神龟背现“洛书”,伏羲据以画八卦。汉代纬书亦持此说,并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篇数。但河洛同八卦究有何种关系,汉人并未说明。宋初道士陈抟创“龙图易”,吸取汉唐“九宫”说和“五行生成”说,解释《周易·系辞》中的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提出一个图式,名为龙图,即河图。其后,刘牧将陈抟的龙图发展为河图和洛书两种图式,解释《系辞》中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用以说明八卦象数;他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易挂图》中,载其图式(见下页)。河图奇数之和25,偶数之和20,纵横斜相加皆15,共45。洛书之数,奇数25,偶数30,合于天地之数55。按刘牧的说法,此二图皆符合大衍之数50:河图之数减去5为隐而不显,洛书之数增加5为藏而不用。河洛图式●●●●○○○○○○○○○●●○○○○○○○○○○○○●○○●●●○●●●●●●○●●●●河图洛书南宋蔡元定则认为刘牧把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刘牧所谓的河图是洛书,所谓的洛书是河图,名称互易,图式不变,载于朱熹《周易本义》中。以刘牧为代表的图书学派,同邵雍一样,主张有数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形,以奇偶二数的排列组合,说明天地万物的来源与结构,宣扬以数为本的世界观。七、天干、地支与计时中国古代用干支计时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称十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合,排列起来,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能配阴支,阴干不能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叫做“六十花甲”。中国以六十花甲循环纪年月日时,由来已久,尤以纪年最为普遍。纪年时,以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甲申年、乙酉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纪时则是以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分别表示;每个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从夜晚十一时起至凌晨一时,午时则为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天干所属阴阳是:甲、丙、戊、庚、壬五者为阳,乙、丁、己、辛、癸五者为阴。地支所属阴阳是:子、寅、辰、午、申、戌六者为阳,丑、卯、巳、未、酉、亥六者为阴。天干地支的合化是:甲己合为土,乙庚合为金,丙辛合为水,丁壬合为木,戊癸合为火;子丑合为土,寅亥合为木,戌卯合为火,辰酉合为金,巳申合为水,午未合为日月。八、十二生肖或相属中国古代的术数家拿十二种动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