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主讲教师:赵高荣中国现代史(1949-)一、过渡时期(1949-1956)总的特征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际背景1、两大阵营对峙2、朝鲜战争3、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经济1、经济:①49~52年:没收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海关主权,建立国营经济;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工作。②53~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2、社会生活:取缔丑恶现象,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政治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2、“一边倒”、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文化1、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理论。毛泽东在各时期的军事、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统战等方面均有创见。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文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4、科技:中国科学院成立,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二、探索、曲折、发展(1956—1976)总的特征1、中共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2、文化大革命时期,内乱。国际背景1、美苏争霸2、不结盟运动3、侵越战争经济1、“八大”的正确方针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4、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周恩来纠“左”,国民经济复苏;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政治1、“八大”正确的路线和方针2、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文化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艺:破“四旧”、“八亿人口八个戏”。教育:57年教育方针、“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教育革命”。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选修:改革;人物人物:毛泽东(立志→选路→开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犯错;理论、实践)李四光(地质力学、古生物学、冰川学)三、新时期(1976-21世纪初)1、徘徊中前进。2、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总的特征国际背景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正在向着多极化格局发展。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1、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外开放(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加入WTO);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2、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000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二;电视普及;1993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政治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拨乱反正);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P83。3、“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进展。4、不结盟、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千年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加入WTO)。文化1、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2、文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3、教育:恢复高考;教师职称;“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立法。2、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863计划”、“火炬计划”;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成就巨大。选修:改革;人物人物:邓小平(领导起义→刘邓大军→全面整顿→改革开放;理论、实践)考点1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背景①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经济形势好转。②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2)成就①“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考点解析】2.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1956~1976年)(1)成功探索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任务是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②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2)探索失误①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②1958年的“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③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④“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1.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A.经营效益的变化B.分配制度的变化C.生产方式的变化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D2.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B.大力提倡玉米运动C.高指标、浮夸风盛行D.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C考点2经济体制改革1.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内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概况:安徽、四川等省率先实行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在全国推行。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①概况:a.首先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b.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理论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2.建国后四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事件内容特点影响土地改革1950-1952内容: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农民所有制特点:保存中立富农,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合作化运动1953-195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化1958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过大公有制程度太高分配平均主义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村生产长期停滞是三年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之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示意图表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公有制一大二公土地公有分户经营土地改革19521956合作化运动1958人民公社化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阅读下面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你能得出①GDP同比增速持续加快②综合国力大幅提高③人民生活明显改善④农民收入持续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B2.“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便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④中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B考点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确定方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2.开放过程的特点3.意义(1)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2)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D2.《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A.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C3.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某体制下的购物现象,这种体制的弊端有哪些?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人们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证。(2)图二反映了某体制下的购物现象,它与图一所反映的体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通过两幅图片反映的不同现象,分析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是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还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1953~1983年这30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两个都答只判阅第一个)。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时期Ⅱ(1959~1965年)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后来中央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2)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时期Ⅰ(1953~1957年)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原因:国民经济迅速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