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瓷母瓶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皇室的生活起居场所,自然留存了数量巨大的官窑瓷器,其中尤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烧造的景德镇窑瓷器为大宗。这件各种釉色大瓶就是集康雍乾三朝最高工艺技术于一身的代表之作,是我国陶瓷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宝。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层之多。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各种釉色大瓶几乎包含了所有的釉彩品种:釉上之彩——金彩,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珐琅彩,清宫端凝殿里特藏的彩瓷新品种,器工艺铜移植自胎画珐琅技法;粉彩,渲染出的色流之明暗,赋予每一种颜色不同层次的变化,艳丽而清逸;釉下之彩——青花,白地蓝花,钴料带来的脱俗、柔美,给人以明净之感;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可谓瓷中最美的繁花。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所谓开光就是在瓷胎上用界框留出矩形或圆形的空白,留待画师作画的区域。这件宝瓶共有12个开光,有的开光里的图案都有一个吉祥的寓意,比如三头山羊寓意“三阳开泰”、以一儿童执戟,戟上挂鱼,另一手携玉磬的花纹表示“吉庆有余”、一株盛开的牡丹和腾空的凤凰意取“丹凤朝阳”、以博古瓶和大象预示“太平有象”,还有比较写实的“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其余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大清乾隆年制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职到景德镇督办官窑30年,至1756年去世,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篇章。瓷母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此瓶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体,其烧造工艺繁复至极,至今无法复制。唐英13岁起在养心殿当杂役,他善画能诗,还擅长编写剧本。雍正六年,唐英因办事干练受到赏识而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监督窑务,当督陶官年希尧的助手。他用3年时间,谢绝一切社会活动,和工匠们同吃同睡,苦心钻研。在雍正九年的时候,他已经从一个外行变成技艺精湛的陶瓷业专家。▲唐英在乾隆二年,唐英成为正式的督陶官。乾隆时期,陶瓷生产的管理更为严格,尤其是对督陶官的要求甚严,颇似今天的问责制。那时候,即使像唐英这样的人也会动辄受罚。乾隆十三年,年已66岁的唐英呈进瓷器都是旧时形制,没有创新之处,乾隆一气之下不准这批瓷器报销。结果,这次烧造的467件瓷器,所有的费用全部由唐英自掏腰包。他督导陶务前后20多年,在这期间景德镇所制的陶瓷被后人公认是瓷中珍品,无论在品种的仿古创新方面还是在器物的制作技艺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唐英因此成为历史上最不同凡响的督陶官。清代乾隆时期历时60年,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此时,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新奇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