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讲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行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谓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途径。内容: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核心和实质:为提高经济效益即中央讲的提高经济效益的中心轨道上来。3-1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3-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3-3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粗放型增长方式强调多投入、增加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强调精耕细作,改善投入产出,通过效率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问题:1、为什么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2、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主要做哪些?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硬约束,中国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才有可能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2、我国经济增长的代价在改革开放初期和工业化的初始阶段,由于经济规模比较小、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水平比较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就比较少,粗放型增长格局的缺陷容易被弥补和掩盖。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经济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就会相应增加,粗放增长的弊端日益显露。可以说,资源和环境构成了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强制性约束。在这种条件下,任何只顾近期增长的短浅看法和做法,无疑会进一步恶化长期发展的基础。即使勉强达到全面小康,那么由于“本金”耗损过重,以后的前景就可能暗淡无光了.•中国的GDP增长大多是外延式增长,是人口与投资扩张的结果,农业时代是农耕区的扩张与精耕细作,而在工业时代是投资与产出扩张的结果。如今投资的边际效率越来越低,拉动一个GDP需要的投资增量数倍于改革之初。•中国GDP增长是数量型经济体主导的结果,在转向质量型经济体的过程中,必须有代表经济质量的数据,提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有的代价是不可逆的,比如环境污染、长江源头的沙漠化、黄河源头的水枯竭,还有越来越极端的气候、遭到严重破坏的古迹……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中国的GDP增长,以强有力的行政权力为先导,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与贫富差距为代价,支付了高昂的成本。某些地方两位数以上的GDP增长,扣除环境成本、人员安置的成本、毁坏的财富,则经济增长将下降一半以上。•材料1:我国耕地数据•根据最新的土地变更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8·2574亿亩。我们的人均耕地更是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可耕地只有美国的1/125,欧洲的1/30。•世界耕地后备资源为现在已利用量的120%。我国仅为6%,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材料2: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8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9.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8.5%不相上下。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另据有关资料显示,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倍,矿产资源的消耗亦增长了40多倍。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仅次于美国)。•世界银行曾测算,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出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而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左右,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每一件在中国生产出口到英国的物品,其废气排放量比在英国生产要多出1/3;14%的中国废气是由生产后出口到美国的货品造成的。•一首流传在淮河流域的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十分严重,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曾一度不到全国城市的1/3。严重的大气污染使我国人口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并成为现代中国人最主要的疾病致死原因,甚至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高出2倍多。•以2004年为例,我国消耗的种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50亿吨,原油、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材料3: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消耗的3-4倍。按单位国民收入能耗比较,中国是日本的10.6倍、是德国的8.3倍、美国的4.6倍。美国、印度、俄罗斯三国的资源消耗量远低于我国,但创造的GDP总量却是我国的8倍。中国万元GDP的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材料4:以能耗强度衡量,1981—2003年中国的能耗强度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5倍和13倍,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从行业上看,中国电力、钢铁、石化、轻型纺织、化工、有色金属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以上,比日本高20%。这些指标反映了目前中国能源使用浪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事实。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且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30%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能源消费仍将稳步增长,传统意义上的污染行业依然存在增长空间,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据2008年新一轮油气资源量评价数据,我国石油探明可采资源量212亿吨,按每年产油1.8亿吨至2.0亿吨速度计算,只够满足十几年的需要。全球的石油储采比按目前速率也只有42年。42年弹指一挥间,即使是中国可以不受限制采购国际市场上的石油,2050年没有石油了,中国庞大的交通体系仍要运转。中国的能源危机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需求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至6.1亿吨。但国内可供应的量却只有1.8亿至2亿吨,缺口达2.7亿至4.1亿吨。而这种“工业血液”已经从每桶3美元涨到142美元。这意味着,同样的工业化进程,我国要比西方国家多付近50倍的成本。中国化石能源的资源禀赋特征是缺油富煤炭。中国目前汽车拥有率约为每千人50辆,不足美国的1/15,欧盟日本的1/10。但石油进口已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2009年底中国城市汽车保有量前三名193.8成都360.1北京268.15上海(单位:万辆)(注:数据来自天涯社区网站)中国的能源危机中国煤炭储采比按目前速率可采41年,只有全球储采比122年的1/3。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即使中国从世界进口煤炭,也只能延续100年。当然储采比是一个动态的数字,探明储量会有所增加,但地球的有限特性,表明探明储量不会无限增加。中国玉门油田的完全枯竭、辽宁抚顺煤炭的枯竭,表明枯竭的个案已经不止一个两个。中国的能源危机•甘肃白银,曾以产铜、金、银、铝、锌而闻名,今天,这时的矿山已经80%;•钨,是用于国防、航空的“工业牙齿、工业味精”,(希特勒当年曾哀叹:“要是给我一万吨钨砂,我就可以征服俄罗斯”)我国的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世界的85%,但如今也濒临于枯竭,换来的只是些迅速贬值的美元。•我国20世纪中期建立的国有矿山,2/3已进入“老年期”,440多座矿山即将倒闭。工业用电8.8%电厂消耗1.2%动力源比例煤炭51.6%天然气15.2%石油3.5%核能20.8%可再生8.8%其它0.1%化石类70.3%能源消费到电力100%无效的转换损耗65.4%电力34.6%传输损耗3.1%居民用电10.6%商业用电10.6%终端用电30.3%交通及直接使用损耗0.3%中国的能源危机:能源利用率低中国的能源危机: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低•中国是一个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在各国都实行低碳经济时,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如果能在国际贸易规则中进一步促进低碳产品的国际流通,培养竞争优势,中国低碳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低碳与发展的两难选择但中国低碳化进程不能过于激进。因为,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足3900美元,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多重压力,发展仍是第一要务。而大搞“看上去很美”的低碳经济,意味着发展的延缓甚至停滞,这对于还有大量贫困人口的中国而言,付出的代价需要权衡。低碳与发展的两难选择全世界煤炭可采储量为10316亿吨、石油可采储量为1370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39.7万亿立方米;联合国1998年发表的报告指出,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2-1许多国家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濒于枯竭。2-2全球资源稀缺:《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由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当时美国政府在议定书上签了字。•《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2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2008年以前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上升会引发极端气候现象,包括飓风、洪水、干旱、暴雪、热浪、寒潮等,这些极端气候现象10年来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地。近年,极端气候现象在世界各地出现的频率超过了以往。•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在哥本哈根提前发布了“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显示,这10年来,只有北美的气温比过去平均气温下降,其他地区的气温都在上升。南亚大部分地区,以及中非地区经历了历史上最热的10年。雅罗详细解释说,2009年1-10月,全球海平面及地表空气温度,相比1961-1990年平均温度14℃,高了足足0.44℃±0.11°C。•九年前,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决定举国迁往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计划放弃自己家园的国家。去年,因蓝天、白云、沙滩而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马尔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