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第一章社会学的视野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第三章文化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第五章社会化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的过程,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2.预期社会化也称初级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的社会化。3.继续社会化也称次级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指个人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深入社会化的过程。4.再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或社会角色发生很大变化时,为适应新情况而在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和进行重新学习的过程。5.价值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较为持久的信念。6.同龄群体一种参照群体,是青少年加以模仿和效仿的群体。参照群体不是个人所加入的群体,二是个人心中向往,希望加入的群体,参照群体的价值或规范体系是个人行为的标准或目标。7.职业团体是人们工作的组织,这是一种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以职称联系为纽带的有正式酬劳的组织,是成人进行社会化的一种主要场所。8.库利的镜中自我即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这是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应。包括三种过程:表现,辨认,主管解释。9.米德的自我概念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群人对他的评估有影响力。称为“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重要的角色模特,儿童在扮演重要他人的行为中,逐渐把双亲和老师的标准、态度和信仰融入自己的人格,称为“内化”。这些人可以成为他的参照群体,足以影响一个人评估自己的形象或行为。米德用“概化他人”来指称对一个社会角色作出评价的社会大众。人在行为时必须知道“概化他人”对自己有什么期望,以及自己在整个事情上所占的位置。10.代差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11.虚拟社会化通过网络进行的社会化,作为一种与真实社会化相并列的社会化机制对青年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作用。虚拟社会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正在消解着传统的社会化模式。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2.冲突(科塞)是指不涉及双方关系的基础、不冲击核心价值的对抗,是系统内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抗,是社会系统可容忍的对抗。3.社会交换理论着眼于人么能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交往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么你叫唤酬赏和惩罚的过程。4.符号互动理论(乔治米德)认为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5.拟剧论(戈夫曼)认为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个人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己留给互动另一方的印象。6.共享定义(托马斯)如果人们将某种情景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7.本土方法论(哈罗德加芬克尔)人们在其行为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认识,它是某种简化程序,它使人们在彼此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得沟通与互动。8.“蓝图”论人们在互动中一般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反应模式,这是由文化规范所决定的,所以有秩序的社会互动的构架事先便已建成,大量的互动是以这类准则来指导的。9.顺从型互动行动者之间发生性质相同或方向一致的行动过程。包括暗示(有意无意地向他人发出刺激并能引起他人反应行为的方式),模仿(按照他人的行动方式去行动,对某种行为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从众(行动者在他人的压力下接受他人行动方式的过程,也即按照一定群体中多数人的样子去行动)。10.社会交换即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别人不做出报答性行为就停止的行动。基于互惠原则之上,彼此互助,一方赠予或服务,另一方报以仁慈或感激,这是社会交换的最高理想。11.援助行为行动者向他人提供社会资源的行动过程。其出发点是行动者以外的他人的需要和利益。与其相反的有“集体性坐视不救”或“旁观者的冷漠”。12.冲突型互动包括竞争(人们为了争夺同一个目标而力图超越对手的活动或过程),斗争(个人或群体之间在某些方面相互反对的一种行为方式),战争(社会集团之间使用武器技术会面对方物质设施与成员肉体的一种行为方式),恐怖主义(个人或团体通过恐吓、强迫、威胁和暴力进攻的手段达到目的的破坏行为)。13.强关系和弱关系(林南)社会网络分析的常用方法。强关系指来往频率大、投入时间多、亲密感强,可以分享资源,提供互惠性服务的关系。弱关系相反。第四章社会结构1.社会结构指社会关系的各组成部分(地位和角色)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未定的相互联系模式,这种关系使社会系统具有形态特征。可以划分为关系性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相互关系组合的,这种相互关系使社会结构的本质,其中地位和角色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实体性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规范性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中各种社会实体同时作为社会规范而存在)三个层面。2.地位和角色地位是人们在群体或社会中占据的位置。角色是地位的外显,是根据个人的地位对个人应该做的事情的社会期望与行为模式。地位侧重反映行动者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角色侧重反映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的行动过程。3.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不管这种位置是高是低。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4.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第五章群体1.群体具有共同评价与情感、持续地进行相互作用与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按照结构性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正式群体,即组织;二、非正式群体,即初级群体;三、准群体,即没有组织结构的,仅有某种松散联系的人群。2.准群体指人与人之间已有某种联系,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关心点,有可能在某些时候形成集团,但目前还没有组织起来的人群。横向划分为群众,大众,公众三种类型,纵向划分为种姓,阶级(在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因而具有不同利益的集团),阶层(具有许多相似性的社会地位群体)三种类型。3.群众面对面相互接触,以共同的情绪意见反映为纽带的临时聚集的人们。又称人群。赫伯特·布鲁默把人群分为四种类型:偶集人群,常规人群,表现人群,行动人群。4.大众基于间接地相互接触,以共同的情绪意见反应为纽带的人们。5.公众基于间接地相互接触,以理性判断为纽带的人们。6.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前者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加入的群体,由库利提出并定义为少数人之间有亲密持久关系特征的群体。后者指非个人性的、规模较大的、成员很少直接接触的功利性的群体。7.内群体和外群体前者指成员之间具有共同归属感,相互团结与合作的群体,“我们的群体”。后者是与内群体相对应的概念,“他们的群体”。内外群体的划分是以群体成员主观态度为依据,是一种准群体的划分方式。8.参照群体亦称标准群体,一种实际存在或者想象存在的,可以作为个体判断事物的依据或作为行为楷模的群体。9.小群体人数在2~10人的群体。米尔斯认为,小群体是更一般的社会系统,它不仅是微观系统,而且基本是大社会的缩影。第六章家庭1.家庭两个以上的人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并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单位。2.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称为核心家庭。一个人出身的核心家庭称为出身家庭,通过结婚和生育子女二建立起来的家庭称为生育家庭。3.扩大家庭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扩大家庭是在核心家庭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核心家庭异代、纵向扩大的结果,产生主干家庭,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均异代的夫妇与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同代、横向扩大产生联合家庭,指至少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第七章组织1.组织指有特定目标、有稳定成员、有明确的章程、有清晰地管理结构与协调机制的一种社会群体。2.科层制社会学者将适应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各种正式组织统称为科层制。韦伯认为科层制是协调许多个体的工作区完成大规模任务的组织。3.官僚主义在科层制的负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或组织功能失调的现象。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就是“官本位”,即以政府或军队官员的行政级别作为衡量一切单位和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价值大小的尺度。4.社会团体指公民广泛享有集会、结社等自由的情况下,通过合法程序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拥有社会资源、提供公共产品的群众组织。5.志愿者协会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第八章社区1.社区指居住于一定地域的、具有共同联系、彼此交往和归属感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主要的两种社区是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2.城市化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人口集中,也包括生活方式传播。郊区化指城市人口向郊区流动的现象。逆城市化指城市居民迁往乡村、城市人口的增长少于非城市人口的现象。第九章制度1.制度社会制度是一整套规范体系及与之相应的机构与设施的总和。规范主要针对行动者个体,制度主要为群体或组织的互动建立一种稳定的模式或框架,从而使社会变成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秩序的结构完整的系统。2.制度的构成要素①观念系统指用来阐述制度的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是价值目标。②规范系统制度运行中起实际作用的要素,是一系列关于人们特定社会行为模式的规定。③组织系统通过组织活动使人们接受社会制度控制、发挥其特定功能的系统。④设施系统制度运作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3.制度的惰性制度是寄存的传统习惯的合理化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一经制度化(被公认的标准化而成为稳定的规定),就容易形成刻板的东西,制度变得僵化或形式化。4.“制度化逃避”指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违背制度要求,但在现实中有行得通的行为与现象,是形式上的制度和现实中的制度的矛盾。5.社会张力指社会系统在运行和变迁过程中由于结构失调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冲动力量,简言之即社会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