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思考题答案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1、什么是文化?答: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答: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2、主文化与亚文化。3、主文化与反文化。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3、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答: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分别从两种极端的立场看待文化模式,它们都未免失之偏颇,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倾向,而缺少辩证法。4、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答:(1)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得压力。(2)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交界地带。文化边际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民族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影响相对增强,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二是远离中心文化,也接受不了其他发达文化,因而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答:(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2)文化是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答:(1)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2)在学术史上,“社会化”的含义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并有文化、人格发展和社会结构等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在当代社会学中,社会化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阔和深入,原有的三个理论视角也逐渐融合到一起。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答:(1)类型:a.初始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发展社会化;d.逆向社会化;e.再社会化(2)各自含义:a.初始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志,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b.预期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c.发展社会化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亦称继续社会化。d.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e.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答:(1)生物基础:a.语言能力b.思维能力c.学习能力d.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社会主体:a.家庭b.学校c.同龄群体d.工作单位e.大众传播媒介4、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理论:a.库利的“镜中我”理论b.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c.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d.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e.生命历程理论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简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答:(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a.政治社会化b.道德社会化c.性别角色社会化d.再社会化(2)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a.政治社会化内涵: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过程: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体—政治组织社会功能:1.对个体: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2.对社会: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家者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b.道德社会化内涵: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过程:1.前习惯层次(1)避罚服从取向(2)工具相对主义取向2.习惯层次(1)乖娃娃取向(2)法律与法令取向3.后习惯层次(1)社会契约条文取向(2)普遍伦理原则取向社会功能:1.重要的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2.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团结第六章社会角色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答:(1)a.乔治·米德的理论b.拉尔夫·林顿的理论c.完形主义心理学d.社会戏剧论(2)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答:(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获得角色方式方面)(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方面)(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方面)(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社会角色追求方面)3.试分析社会角色的扮演。答:确定社会角色,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其某种角色;通过布景与道具,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来表现社会角色;经历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感悟、对角色实践这三个阶段来扮演社会角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运用角色距离理论,成功扮演角色。4.怎样运用社会角色理论?答:确定社会角色,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其某种角色;通过布景与道具,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来表现社会角色;经历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感悟、对角色实践这三个阶段来扮演社会角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运用角色距离理论,成功扮演角色。5.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第七章社会互动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2.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答: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3.请说明意义与互动的关系。答:4.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答:5.请谈谈那你对合作与竞争的理解。答:(1)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为。(2)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第八章社会群体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2)基本特征:a.有明确的成员关系b.有持续的社会交往c.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d.有一定的分工协作e.有一致行动的能力。2.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答:(1)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积聚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2)a.成员的共同性b.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c.群体规模的大小d.群体与外部的关系e.群体的地位f.群体成熟度g.信息的沟通h.领导的能力3.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答:(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2)初级群体可以看做是社会的雏形。可以通过分析初级群体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增进对社会的认识;(3)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4)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4.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答:(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地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有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5.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P163-164答:(1)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2)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日渐衰落(3)从初级群体日渐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第十章社会组织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答:(1)概念:广义上的组织,即泛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侠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成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形成的社会团体。(2)特点:a.目标特定而明确b.内部结构相对稳定c.组织成员关系理性化d.组织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片面性和间接性e.组织界限清晰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具有导向性。(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对内是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对外是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4)组织目标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3.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答:(1)非正式群体是指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群体。(2)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是由于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因而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3)非正式群体的功能:a.正功能:对成员: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获得非正式地位机会;情绪反应的充分表露;提供独立的机会;对管理工作: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提供工作满意度。b.负功能:抵制变革;目标冲突;遵从行为问题;谣言问题。4.简述科层制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答:(1)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其特征包括: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量才用人;管理权力依附于职权,而不依附于个人。(2)问题:既无力应付内部环境的整合要求,也无法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容易滋生官僚主义问题。5.简述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答:马克思主义阶段理论的基本结论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即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答:西方分层理论有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对于这些理论我们不能盲目照搬,但也要有选择的借鉴西方分层理论中有价值的东西,为我所用。其合理性在于:a.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它所指导的一些社会政策或措施确实对社会运行起到某种协调作用。b.西方分层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不平等。c.西方分层理论创造了一整套研究方法,用以把握各社会层次之间的差异、它们的动态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分层结构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3.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有哪些影响?答:(1)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原有职业结构的不断改变: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产品生产者向服务行业转移,增加了一批劳动强度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职业,非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上升。(2)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类似的职业将获得大体相同的报酬。教育,职业声望及收入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经济综合地位构成社会分层的基本指标。(3)职业结构的变化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从而缓解了社会冲突,促进了社会稳定。(4)职业体系日益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从而能够依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总起来看,由于现代化以科技和效率为导向,在现代化推动下,教育系统成为重要的职业分配机制,整个社会的职业一般会出现结构性向上流动趋势。4.如何认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答:(1)我国的经济转轨是由国家主导的,渐进的,和平的改良过程。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从而形成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