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期末复习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免疫学复习要点(08SG-2马磊)★免疫的基本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免疫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免疫学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①免疫学诊断:免疫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兽医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血清学试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直接从某些标本中检出病原微生物。还可用于检测相应抗体,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状态。②免疫学预防:应用免疫接种可激収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据此可用疫苗来保护动物免受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③免疫治疗:抗血清被动免疫可用作紧急治疗和预防。★免疫系统的构成:骨髓(造血器官,分化T细胞前体,B细胞前体,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场所)中枢免疫器官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器官)法氏囊(禽类诱导分化B细胞成熟的场所)免疫器官淋巴结(功能:过滤淋巴液,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功能:血液滤过,滞留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产生吞噬细胞增强素)外周免疫器官骨髓(产生抗体主要为IgG,其次为IgA,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哈德氏腺(可激収全身免疫系统,协调体液免疫)免疫系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都具有吞噬功能)粒细胞系统(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红细胞(可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抗体(体液免疫的主要物质)免疫相关分子补体(非特异性杀菌物质)细胞因子等(多种细胞产生)★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具有吞噬作用。单核—巨噬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干细胞,在骨髓中经前单核细胞分化发育为单核细胞,进入血液,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进入组织中随即发生形态变化。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一般不再返回血液。也很少分裂。单核巨噬细胞膜表面有许多功能不同的受体分子,介导促进巨噬细胞活化和吞噬功能。不具有特异识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①非特异免疫防御。外来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在激发免疫应答前就可被其吞噬清除,但少数可在胞内繁殖。②清楚外来细胞。③非特异免疫监视。④递呈抗原。★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②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统称抗原性。★构成抗原的条件:①异源性(亲缘关系越进,组织结构间差异越大,抗原性越强。)②大分子物质(分子质量>10000u的物质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③分子结构复杂(化学组成和结构越复杂,抗原性越强。)④物理状态(球状>直链,聚合>单体:佐剂的添加。)⑤适当的进入途径。(抗原分子只有完整的迚入免疫活性细胞所在的场所,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抗原的类型:(一)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分为①胸腺依赖性抗原②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二)根据抗原物质的性质,分为①天然抗原②人工抗原③合成抗原(三)根据抗原的来源,分为①异种抗原②同种抗原③自身抗原④异嗜性抗原(四)根据免疫原性,分为①完全抗原②不完全抗原(五)根据化学组成,分为①蛋白质类②脂质类③多糖类„„(六)根据抗原存在部位,分为①表面抗原②深部抗原(七)根据临床应用,分为①凝集原②沉淀原③病毒中和原④免疫保护性抗原⑤血凝素抗原★抗体: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一)四肽链结构:单体由4条肽链构成,两条轻链(L链),两条重链(H链)。根据H链恒定区结构的不同,分为5类:μ、γ、α、δ、ε,由它们组成的免疫球蛋白分别称为IgM、IgG、IgA、IgD、IgE。(二)可变区与恒定区:①可变区(V区),在多肽链的N端,约占轻链1/2或重链的1/4。②恒定区(C区),在多肽链C端,占轻链的其余1/2和重链的3/4。(三)功能区:H链有VH、CH1、CH2、CH3等4个(或5个,多一个CH4)功能区,其中IgG、IgA、IgD的H链有4个功能区,IgM、IgE的H链有5个功能区。(四)超变区(五)铰链区(六)连接链★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①IgG为哺乳动物最主要的血清免疫球蛋白,“主力免疫”。血清中含量最高(75%)。有调理吞噬、凝集、沉淀抗原、中和病毒和毒素的作用,在体液免疫中效果最为显著。唯一可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②IgA血清中主要为单体;粘膜表面为双体;还有三聚体等形态。分泌型单体,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为粘膜的主要体液防御因素,在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初乳、唾液、泪、鼻气管分泌物、胆汁、胃肠道、泌尿道存在。在粘膜表面发挥其抗菌病毒作用,对呼吸、消化道侵入的病原微生物起重要作用。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但初生动物可在母乳中获得。③IgD主要见于人血清,含量少、个体差异大。④IgM五聚体,分子质量最大。为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最早出现的Ig,“先锋免疫”作用。不能穿过血管壁,人工免疫或病原感染后首先出现,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与Ag结合,主要表现为凝集反应,补反,对肿瘤免疫中IgM为细胞毒性抗体。①溶菌作用:IgM与细胞膜结合,由补体参与使细胞溶解(G—感染有意义)。②调理作用:与细菌结合,易被吞噬细胞吞噬,补体参与使细菌死亡。⑤IgE为单体,血液中含量最低,能介导速发型超敏反应。★单克隆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如果把单个浆细胞从体内分离出来,使其大量增殖,形成一个群体,即单克隆。由此产生的抗体,就是结构相同,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CK):指一类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多肽或蛋白质分子,它不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和一般生理性细胞产物。☆细胞因子主要有:①白细胞介素(IL)②淋巴因子(LK)③干扰素(IFN)④其他类型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①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以由多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细胞产生。②生物学功能多样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可作用于多种不同的靶细胞。③生物学活力的高效性。细胞因子的半衰期短,在机体内含量低,活性高。④合成分泌的快速性。细胞因子是一种分泌型多肽或蛋白质,当细胞因子产生细胞接受刺激作用后,迅速合成。⑤生物学作用的双重性。具有免疫调节、刺激造血、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理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介导病理性作用,导致或促迚病理过程的収生収展。★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①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经典途径;②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细菌启动的MBL激活途径;共同的末端通路: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③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的替代途径。☆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①溶解细胞;②参与炎症反应;③调理吞噬作用;④加速清楚免疫复合物;⑤调节免疫应答。★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指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为不同谱系和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MHCⅡ→CD4→Th(辅助性T细胞)→B细胞→Ab(体液免疫)MHCⅠ→CD8→CTL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Tc)→活化增殖→细胞因子↓淋巴毒性T细胞(细胞免疫)★MHCⅠ、MHCⅡ分子的比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结合槽内多肽长度被结合的多肽的N端和C端所加工的多肽的来源与白细胞分化抗原的作用MHCⅡ15个氨基酸可伸出槽口的两端外源性抗原片段CD4MHCⅠ8—9个氨基酸限制在结合槽槽口内内源性抗原片段CD8★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动物生来就具有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功能。一、机体的屏障:(一)皮肤与黏膜:1、皮肤与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完整而致密的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具有非常有效的机械阻挡性屏障作用,可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2、皮肤和黏膜分泌物的化学屏障作用:如皮肤附属器分泌的汗液、乳酸、脂肪酸;不同部位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胃酸等。3、皮肤和某些腔道黏膜表面正常菌群的微生物屏障作用: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及释放抗菌物质等作用方式,阻止病原体在上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和生长。(二)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及其血管内壁上的巨噬细胞组成。可阻止微生物和毒素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而侵犯神经组织。(三)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可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胚体内。二、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一)种类:1、吞噬细胞:①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②2、自然杀伤细胞(NKC);3、嗜酸性粒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5、M细胞。(二)功能:1、趋化作用;2、识别;3、吞入;4、消化杀灭。三、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1、补体;2、乙型溶素;3、溶菌酶;4、干扰素。四、炎症反应:是一种病理过程,也是一种防御和消灭异物的积极方式,它是动物机体对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能减缓或阻止病原体的扩散。☆T细胞识别抗原的三个关键特征:①高敏感性;②高特异性;③T细胞必须能从呈递过来的复合物中识别外来抗原或内软抗原,以启动合适的免疫反应。★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处理后的抗原肽提呈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免疫提呈细胞包括: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B细胞、它们均可表达MHCⅡ类分子。★CD8+T细胞能特异性的杀伤表达抗原的靶细胞,故又称细胞毒性T细胞(CTL,Tc)。抗病毒免疫、急性同种异型移植物排斥反应、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主要效应细胞,对多种免疫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Tc的主要功能是特异性的溶解靶细胞。溶解靶细胞的功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Tc中的膜性颗粒中含有多种大分子物质,如穿孔素、颗粒酶等。②功能性Tc分泌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细胞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均参与Tc溶细胞过程。★Tc溶解靶细胞的特点:①抗原特异性;②Tc与靶细胞的密切接触;③Tc在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中自身不受到损伤,且一个Tc可反复杀伤多个靶细胞。☆抗体的效应:①中和作用;②调理作用;③激活补体;④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特征:首先,再次免疫应答比初次免疫应答快速,B细胞分泌的抗体总量也多。其次,初次免疫应答时,一开始分泌的抗体主要是IgM,因为静止时细胞仅仅表达IgM。第三,在再次应答中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平均亲和力高于初次应答。总之,与初次免疫应答相比,再次免疫应答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时间快速、强度大和亲和力高。临床应用:仅仅一次弱的初次免疫刺激未必能使动物获得足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强攻击力。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2—3次)是诱导动物产生免疫保护力的重要前提。★免疫类型:天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等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细胞因子等获得性免疫抗传染免疫天然主动免疫——自然感染病原等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抗原等种免疫天然免疫个体免疫★被动免疫:动物依靠输入其他机体所产生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而产生的免疫力★主动免疫:动物受到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自身所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力。★母源抗体:通过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含有抗体的免疫制剂:免疫血清、精制免疫球蛋白、高免蛋黄液等。天然被动免疫:动物在胚胎収育过程中通过胎盘或出生后通过初乳,从免疫的母体被动地获得抗体而形成的免疫。其持续时间较短,仅为幼畜所有。人工被动免疫:是指机体注射高度免疫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后所获得的免疫。持续时间很短(2—3周)但产生免疫迅速(数小时)天然主动免疫:动物自然感染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或经隐性传染或通过预防免疫接种获得的对这种疾病的免疫力。其持续时间比较长,有的可为终身免疫。如炭疽、猪瘟。人工主动免疫:动物接种某种菌苗、疫苗或类毒素等生物制品后所产生的免疫叫人工自动免疫。★活苗和死苗的区别及优缺点:①弱毒苗的优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