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姓名:刘凤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若华20080410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作者:刘凤瑞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相似文献(6条)1.学位论文王彦文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2009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以文化外交为手段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冷战的胜利则更加坚定了美国的这种信念。在美国人看来,冷战的胜利“事实上是西方民主制度和其实践的说服力及软实力赢得了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1因此,冷战结束以后,在对华政策方面,美国不仅没有放弃文化外交的使用,反而更加重视文化外交的运用,试图达到“不战而胜”的目标。但是,鉴于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新时期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特点。与冷战结束前相比,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手段更加多样,手法更为隐蔽,更具有迷惑性和渗透性,对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和国人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巨大冲击,值得让人关注。为此,本文在理清文化外交相关概念及其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1989年至今美国历届政府对华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的考察,分析其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特征及影响,以期从新的研究视角为理解美国对华外交的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2.学位论文吴磊能源安全与中美关系:竞争·冲突·合作?2006在全球能源市场经历深刻变革、国际油价停留在历史新高之际,确保各自的能源安全在中美关系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使两国在一些地区问题上的摩擦和冲突不断加剧。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能源市场和全球能源地缘政治的主要力量,不仅对全球能源安全,而且对中美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种种迹象表明,作为一个新的矛盾与冲突因素的能源安全问题,已在具有周期性危机的中美关系中凸显出来。能源安全问题已经并将继续可能使业已复杂和不断变化的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和多变。中国的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安全问题,是对清洁能源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为了确保能源安全,中国近年来实施“走出去战略”和“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以首脑外交和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外交为主轴的中国能源外交方兴未艾,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不仅引起了全球的普遍关注,而且触发了西方政治和学术界的竞争性争论。乐观主义者认为,中国对能源安全的追求将使中国更深地融入国际社会,有助于中国采取更加负责的能源政策和国际行为。不少分析家则争论说,中国的能源崛起将是对美国的最大挑战,作为世界上两个极度“如饥似渴”的能源消费大国,中美两国不可避免地将在稀缺资源问题上爆发竞争与冲突。鉴于能源安全是中美关系中新近出现和尚未系统分析研究的重大问题,以及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对中美双边关系和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影响,对此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探讨中美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中美两国能源安全及相关外交政策的分歧与矛盾、中美能源关系的本质特征、能源问题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可能影响、中美两国未来能源合作的可能性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尽可能以比较中立和自由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中美能源关系问题,以便得出比较客观的分析结论。全文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依据的主要理论分析工具,介绍国内外对此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分析结论、主要分析研究成果和不足,重点强调了能源安全理论在本文分析研究中的突出地位。第一部分,中国能源安全政策。在分析中国能源非安全的根源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微观分析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中国的能源安全观、能源安全思想与中国能源安全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中国能源安全体系建构存在的主要缺陷和问题。主要分析结论是:中国能源安全政策具有“非综合性和非完整性”的特征,此一特征决定了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并非是专门针对美国的“有意”安排和“蓄意”挑战。第二部分,案例分析,由第二、第三和第四章内容组成。具体分析研究中东、非洲和西半球石油资源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中国在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能源追求及其相互能源关系,中东、非洲和西半球石油资源对美国能源安全的战略价值以及中国的能源追求对美国能源、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影响。分析发现,中国与上述地区和国家的能源关系是经典的“共生关系”,是能源市场相互依存的经济学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能源利益追求形成了对美国的竞争与威胁,影响到了华盛顿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安全利益,削弱了美国在伊朗和苏丹问题上的政治和外交努力,导致了中美能源地缘政治的矛盾与冲突。第三部分,美国能源安全政策与评价。简要概述了美国能源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具体介绍和分析了布什政府的能源安全政策,重点分析研究了美国能源政策的决策因素和决策模式,并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能源政策决策结构具有“非积成”政策产出的特点;美国的能源安全政策对国际能源安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评价过高;美国能源政策与外交政策具有一致性,同时相互矛盾与冲突;美国能源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冲突与矛盾可能预示着中国的能源安全利益将长期受到美国能源安全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影响,也预示着中美在全球能源安全问题上的更多矛盾、竞争和冲突。第四部分,中美能源关系的性质分析与界定。从市场结构性竞争、能源安全观和能源政策的矛盾和冲突、地缘政治摩擦和双边能源合作的有限性等视角,加以分析判断。分析结论认为,虽然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并没有对美国的主要国家安全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和挑战,但中美能源关系本质上是竞争关系,并具有从非直接竞争向直接竞争、非完全竞争向完全竞争发展的趋向。在缺乏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机制的情况下,这可能预示着中美未来在能源问题上的更多矛盾与冲突。第五部分,前景展望与分析结论。具体分析中美未来爆发更大能源冲突的可能性,中美双方各自能源政策及相关外交政策变化的趋向以及中美能源合作的政策与机制创新问题。展望分析认为,中美能源关系不是一种零和游戏,但中美各自能源安全政策及相关政策发生重大改变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中美能源安全合作具有相当的难度,超出了原初的分析和预期,中美能源合作前景令人难以乐观;鉴于能源合作的重要性超出了双方的矛盾与分歧,中美两国战略决层必须展现出超人的政治智慧和能力,创新能源合作的有效办法和机制,使两国的能源关系走上正规和稳定的发展道路。本文总的分析结论认为,矛盾和竞争是目前中美能源关系的结构状态和本质特征,中美之间不仅能源安全观不同,而且能源安全政策及相关的外交政策具有抵触、矛盾和冲突的色彩,这种结构状态和本质特征已经影响到了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增加了相互间的猜忌、怀疑和误解,致使中美关系增加了新的非稳定因素。尽管中美能源关系并非是一种零和游戏,目前中美之间的能源竞争尚不属于完全竞争,双方在能源安全问题上爆发重大冲突的可能性也不存在。然而,在仍然缺乏有效机制安排和政治互信的情况下,中美矛盾和竞争的能源关系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对未来中美双边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关系的稳定发展具有消极影响。中美两国同属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两个最大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全球两个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在世界能源市场和全球能源地缘政治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政治智慧,机制创新,有所妥协,有所折衷,超越石油,建立互信,推动中美能源安全合作有所突破和有实质性内涵建构,应该成为中美双方目前的政策重点和主要政策目标。如此,不仅有利于两国的能源安全利益,而且有利于国际能源安全与合作,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3.学位论文汪涛中国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的作用与前景展望2007朝鲜半岛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一直是世界政治的焦点之一。两次朝核危机构成了冷战后美朝关系的主线。由于较为克制与相互妥协,以签署1994年《核框架协议》为标志,美朝双方化解了第一次朝核危机,但双方因为缺乏互信、执行协议不力等原因,又为后来产生新的危机埋下了伏笔。2002年10月,美朝之间再度爆发第二次朝核危机,形势极其严峻。朝核问题事关朝鲜半岛利益相关的其它各国,面对愈演愈烈的朝核危机,中、韩、日、俄四国不再“冷眼旁观”,极力引导美朝双方保持克制和冷静,通过外交对话方式和平解决危机。从中朝美三方会谈到六轮北京六方会谈,再到工作组会议,中国外交官几十次的穿梭斡旋及其所付出的心血智慧,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朝核问题的解决进程。对此国际社会,尤其是朝核危机其它五方均给予了积极评价,并寄予了较高期待。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各国之间既有矛盾,也有合作,会谈从“三方”到“四方”,再到今天的“六方”,利益在平衡和妥协中较量,危机的解决看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概括本文的选题意义,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写作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中国积极推动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推动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推动和平解决朝核危机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推动和平解决朝核危机有利于改善中美关系,推动和平解决朝核危机反映了中朝两国的传统友谊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三部分概括朝核危机的和平解决进程及中国所做出的积极努力。第四部分展望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的前景。本文力求不过分拘泥于朝核危机的叙述性层面,而是努力寻找历史演变的视角与现实政治的思考这一结合点。在追溯朝核危机和平解决进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在错综复杂的朝核危机中,中国所展开的积极的外交斡旋以及中国外交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推动力。4.学位论文胡军华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研究2005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归纳法、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采用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实证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鲜明特征、局限性、当代价值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对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总结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积极探索更加务实、灵活、有效、主动的对外政策,对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条件和历史演变两个方面阐述分析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形成。(一)从理论来源、时代条件、主观因素三个方面对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进行深入分析;(二)叙述并辩证地分析了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演变及内容。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大体经过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边倒”到六十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到七十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的历史演变过程。从这一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我国的外交政策由注重意识形态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由窄小的交往舞台转变为多边外交、由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为我国现在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务实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论证了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鲜明特征。(一)坚持独立自主。从新中国诞生起,毛泽东就将独立自主作为新中国对外政策的一项根本原则。几十年中,无论形势多严峻、压力多大都始终没有改变。本文从毛泽东坚决不承认不继承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捍卫祖国权益和民族尊严、反对霸权主义三方面进行论证。(二)积极开拓外交环境新局面。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里,毛泽东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调整我国的外交方针,广交朋友,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民族利益,同时也树立了我国和平外交的光辉形象,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本文从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三个世界的理论三部分展开论证。(三)虚心向外国学习。毛泽东多次指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必须学习一切国家、民族的长处,取长补短。从这些特征可看出,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一切从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利益出发,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独立自主,绝不屈服于任何压力。同时,毛泽东能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所以,当国家和民族利益需要的时候,他可以毅然超越意识形态,作出更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选择。第三部分,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当代价值。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几个方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