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国民教育的滥觞——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思想的兴起一、宗教改革运动(一)背景中世纪后期,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日益腐化;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鼓舞,一种独立精神、一种标榜民族生活方式独特性的思想情感开始滋生;各地封建君主积极摆脱罗马教廷的干预。(二)宗教改革运动的过程1.发端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首先是从德国开始的。1517年10月,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名,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同年10月31日,德国萨克森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公开发表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质疑赎罪券的价值,认为赎罪成为买卖是可耻的行为,并否认教皇拥有赦免任何罪恶的权力。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2.发展(1)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1519年茨温利的宗教改革1534年法国新教徒加尔文流亡瑞士,进行宗教改革。认为人的得救与否以及贫困与富裕,不是靠斋戒、忏悔和赎罪等善行,而是早已由上帝的意志所“预定”,人在现实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其作为上帝的“选民”或“弃民”的标志。无论上帝如何预定,个人今生都要积极而正当地生活。因此,加尔文非常注重信徒的道德训诫与纪律规范,制定严格的宗教戒令,并主张政教合作。(2)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与德国和瑞士不同,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由英王自上而下推动的。1531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废除英国教士效忠罗马教廷的教义,强迫教士会议宣布国王是教会最高的元首。1532年,亨利八世促使国教会议通过议案,规定未得到国王许可,禁止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罗马教廷革除了亨利八世的教籍,同年11月,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将英国教会完全置于国王世俗力量的控制之下。(3)反宗教改革运动受宗教改革的刺激,天主教内部也开始发动一连串变革运动,以对抗新教改革,故被称为反宗教改革运动。1545年-1563年召开的特兰托会议是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重要标志,确定了教皇为教会的最高权威,宣布一切新教派都是异端,并宣布罗马天主教教会和教义正确无误。天主教的改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革新,另一个是对外成立新的休会,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如耶稣会。16-17世纪欧洲各地深陷在旷日持久的宗教改革战争之中,其中以德国境内爆发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影响最为深远,其结果是签署了《威斯特法利亚和约》。《合约》最终确定了“教随国(君)定”原则,规定路德派,加尔文派信徒同天主教徒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承认国际间大小国家平等、信徒自由的原则,大体上确定了欧洲各国疆界和新旧教会的势力范围,结束了中世纪以来罗马教皇一统天下的局面。“欧洲大路上的宗教改革运动可以认为至此结束。”(三)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教会的势力,导致欧洲宗教世界的分裂,同时也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强化了封建王权专政。提出了教育平等和强迫义务教育的主张,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从而为西方近代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二、国民教育思想(一)马丁·路德论国民义务教育1.生平1483年,马丁·路德出生于德国埃斯勒本的一个农民家庭,并先后在马格德堡和艾森纳赫等地求学。1501年,马丁·路德进入埃尔福特大学攻读法律,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05年,他加入埃尔福特奥古斯丁会,研习神学,并于1507年升为神父。1508年,转入威登堡大学,先后获得圣经学士学位和神学博士学位。1515年,他应聘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开设神学讲座。1517年之后,致力于宣扬新教教义,推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2.国民义务教育思想(1)普及义务教育思想的源起因信称义宗教平等——教育平等人人都必须接受教育。(2)国民教育思想A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一是与天主教争夺信徒,以教育促进新教理念的传播;二是进行社会控制。B国家在普及义务教育中的责任C建立公共教育制度(二)加尔文论国民义务教育1.生平让•加尔文是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加尔文宗的创始人。1509年生于法国北部努瓦;1523年巴黎就学,后赴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深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1531年回到巴黎,专攻神学;1534年成为新教徒,因法国政府的迫害,化名逃往瑞士巴塞尔。1536年,出版《基督教要义》;此后,除短期被迫离开外,加尔文一直在瑞士日内瓦领导宗教和社会改革2.国民义务教育思想(1)源起从“预定论”的神学教义出发,主张人无论身处何种命运,都是上帝的预定,都肩负着荣耀上帝的使命。基督教徒应成为有知识的人。(2)内容A教会、国家、家庭要重视教育B实施义务的、免费的国民初等教育3.国民教育实践及其教育设想(1)初级学校是实行普及教育与免费教育的场所,它向所有的儿童开放。初级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进行宗教和一般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宗教、阅读、书写、计算,此外还有道德教育和公民训练。(2)中学中学是进行中等教育的场所,其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学。文科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为高等教育做准备。它由市政当局管理,教师由政府任命。实行收费制,主要招收初级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加尔文把文科中学划分为七个年级,其中七年级为最低年级,一年级为最高年级。七个年级所学的知识也做了详细的规定。(3)学院学院是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学院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传教士、神学家和教师,培养教会和国家的领导人。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文学科和宗教科目两大类。其中人文学科包括古典文学、伦理学、诗歌、物理学、古典语言等。路德和加尔文国民义务教育思想的比较目的教育与教会、世俗政权的关系教育规划(实践)马丁·路德与天主教争夺信徒,进行社会控制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控主张建立民族国家公共教育制度,实施强迫义务教育让•加尔文确保良好政策的有效执行,维护教会安全,确保人的善行国家和教会都对国民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施义务的免费的国民初等教育第二节国民教育体制在新教国家的建立一、德意志的国民教育(一)德意志国民教育实施的社会背景国家期望借助教育建设一个安全而有凝聚力的民族国家,而教会则期望借助教育获得忠实而虔诚的信徒。(二)国民教育的实施1.学校制度的确立威登堡公国第一个建立起了完整的学校制度。1559年,首次发布在全国建立学校制度的章程。这个章程要求建立起由德育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国立大学或学院构成的三级学校教育制度。2.德意志诸公国的教育改革在德意志诸公国中,16世纪的初等学校基本上是作为教会的附属机构而存在的,儿童入学被看作是对教会尽义务。而到了17世纪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初等学校的管理权逐步由教会收归政府,强迫儿童入学变成了人所共知和必须强制执行的公民义务。(1)魏玛公国1619年,魏玛公国颁布的学校规章要求,境内的教士和校长必须列出6-12岁的所有男女儿童的名单,以便当局劝告家长履行送子女入学的职责,必要时甚至可以由地方政府出面勒令家长履行职责。该规则同时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全年上学,除农业收获季节放假4周和教区节日与教会节日放假数天外,不得缺席1天,甚至不得缺席1小时。学校每日上课4小时,各节之间有休息时间。每个学童都要有教科书,每个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室。学校在教授拉丁文之前,学校先要学习德文。规章中还规定禁止体罚学生。(2)萨克斯-哥达公国1642年,发起了一场著名的普及教育的改革,最主要的成就是著名的《学校规程》的颁布。这个规程把儿童初等教育的入学年龄提早到5岁。虽然规程中没有硬性规定强迫教育的年限,但却强迫学生必须学完全部知识,并经当局审查合格方可离校。这些知识在初等学校里分年级进行传授。学生每年都要参加考试以确定其是否升级。规程中还具体规定了实行班级教学和教学视导、提高教师薪俸、免费供应教科书,以及儿童缺课时对其家长的罚款办法。二、英格兰的教育改革(一)英格兰教育改革的背景(二)教育改革的实施宗教改革之后,英王先后颁布了多项命令,要求前三天主教修道院以及附设在各个天主教教堂的读经班或唱诗班,并将修道院土地和财产没收充公,用于充实海防与海军建设,开办文法学校以及不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经费。这些政治措施不仅褫夺了天主教修道院的教育权,而且也打击了天主教的教育声誉,为国王通过教会干预和控制全国教育创造了条件。1.通过国教会干预民众教育加强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言行与宗教信仰的监督。任何人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首先获得国教会当局颁发的特许状,还要签署一份书面誓言,宣誓效忠国王、遵奉国教。将宗教仪式中所运用的语言由拉丁语改为英语。英译本《圣经》用英文宣读主祷文、使徒信经和十诫。2.政府鼓励慈善办学和强迫学徒教育宗教改革之后,英国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慈善办学、强迫学徒教育受到政府的鼓励。通过了一系列济贫法。1553年的法令要求教会收容穷人,劝勉人们参与慈善摹捐;1572年的法令准许地方当局通过税收筹集资助穷人的善款1601年的法令则进一步确认:国家有责任照顾穷人,强迫穷人子弟做学徒,强迫师傅教给学徒谋生技能,费用通过政府税收偿付。三、北美殖民地早期的民众教育(一)北美殖民地民众教育的源起(二)民众教育实践1.北部殖民地的民众教育实践2.中部殖民地的民众教育实践3.南部殖民地的民众教育实践第三节宗教改革中各教派的教育改革一、新教教派的教育活动(一)路德教派的教育改革路德教派是倡导并推进普及教育改革的新教派中的急先锋。在路德教派中,对于创立新的教育制度贡献最为杰出的是路德在维滕贝格大学的两位同事——梅兰克顿和布肯哈根。布肯哈根坚决贯彻路德的教育主张,在北方各地组织开展学校改革运动。他的任务主要是将旧的天主教学校改为路德宗学校;而唱诗、歌祷及其它各类教区学校,则改为路德宗本国语学校。被誉为“德意志国民学校之父”(二)加尔文教派的教育改革加尔文教派同样是推动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与路德教派相比,严厉的宗教组织纪律和坚定的宗教信仰决心,保证了加尔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在日内瓦以及用户加尔文教的一切地区切实得到遵守并付诸行动。二、天主教教派的教育活动(一)法国的冉森教派的教育活动1.冉森教派简介是天主教中较早致力于推动民众教育的一个教会团体,宗旨在于变革基督教,主张真实的信仰不表现在行为和仪式上,而在于内心的纯洁与虔诚,反对当时风行的忏悔赎罪的教义,并否认教皇拥有最高权力。2.教育实践冉森教派致力于发展初等教育事业,并不像新教主张的那样是为了阅读《圣经》获得直接与上帝对话的可能,而只是为了防止儿童的堕落。在他们看来,人类本性永久地趋向于恶,恶魔在孩子未出生以前就占据了他的心灵。唯一能够防止这种堕落的办法就是将儿童置于学校之中严加监督和管理。1646年正式创办了坡特·诺亚尔小学校,推广民众初等教育。坡特·诺亚尔小学规模较小,招收的大都是9-10岁的儿童。坡特·诺亚尔小学强调宗教教育,以培养性情洁白且富于虔敬信念的忠实信徒为目的。学校要求学生完全脱离父母,并不允许其与外界接触。教师和学生同床共眠,起居饮食,形影相伴。教师态度温和,并以说服的方法教育学生,以关心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学校开设科学、数学、文学、拉丁语、法语等科目,并尤其重视语言学习。教学完全采用法语进行,以便适应儿童的能力,是学生容易接受。采用直观教学法,反对死记硬背。反对学校间的竞争。(二)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活动1.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简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是所有致力于推动民众初等教育的天主教教团中规模最为庞大、影响最为广泛的贫民教育团体,由法国人拉萨尔神父于1684年创设。拉萨尔神父组织学校,提供免费本国语初等教育,教育贫民子弟笃信天主教,同时促使新教徒子女该宗天主教。1724年,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得到法国国王和罗马教皇的核准,路易十四曾要求该教团“教育所有儿童,特别是其父母企图以改革宗教为业的儿童,教以教义问答和祈祷所需的知识,同时对需要读写的人,也教他们读写。”2.教育活动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主要关心的是劳动阶级的子弟,尤其是穷困潦倒且目不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