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化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一、安化教育基本情况二、安化教育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三、指导思想四、发展目标五、发展重点六、保障措施安化县教育局二○一○年四月2安化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一、安化教育基本情况安化现有中小学校272所,在校学生84862人。其中公办学校267所,在校学生81380人,包括小学219所,在校学生50898人,初中42所,学生19261人,普通高中5所,学生8346人,职业中专1所(两个校区),学生2875人;民办学校5所,在校学生3482人,包括普通高中1所,学生1722人,职业学校3所,学生925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学生835人。有幼儿园89所,其中公办50所,民办39所,在园幼儿共16388人。在职教职工6444人,离退休教职工3211人。二、安化教育发展基础与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一)安化教育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安化教育事业平稳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均衡提高,普通高中良性发展,职业教育与学前教育特色鲜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渐趋优化,教育质量节节攀升。具体表现在:1.学校布局不断优化。综合乡镇发展、生源分布和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等因素,采用撤并整合办法,不断调整学校布局,使学校布点更合理,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2007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形成了乡镇中心学校、中心完小、管(片)区初中和村小(教学点)点面结合的义务教3育学校布局,学校数量由调整前的1000多所减少到现在的261所,大大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获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先进县称号。两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县职业中专两个校区分别在前后乡办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分布。2.办学条件日渐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成功实施第一、二期义教工程,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的基础上,2006年以来,主要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校改水改厕工程等,全面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提高了学校服务能力。2008年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提升了办学品位。通过安化二中整体搬迁,安化一中校园三期扩改,县职业中专东坪校区建设与安化三中、县实验高中改制扩建等,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校园面积扩展了400多亩。3.各类教育协调发展。(1)义务教育稳步发展。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保学控流工作力度,加上国家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全县小学生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的水平,初中生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2008年至2009年,13所学校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验收,为义务教育学校高位均衡发展提供了示范。(2)普高教育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安化一中、安化二中相继被评为省示范性高中。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0%以上。高考成绩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连续两年保持千人以上;安化二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位居全市4第二,受到省厅通报表彰。(3)职业教育长足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得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好评,各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初步形成,职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和满意率每年均达98%以上,对口升学本科上线率连续9年稳居全市第一。(4)学前教育成绩显著。全县共有公、民办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达1.7万余人,学前三年受教育率2007年就达到70.1%,大大超过了省对国家级贫困县35%的标准。安化被评为全省学前三年教育工作先进县,是同时被评的4个单位中唯一的农村县,学前教育工作经验作为全省唯一的典型在全省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上推介。(5)民办教育特色鲜明。目前全县有民办学校5所,幼儿园39所,在校学生(幼儿)达到7000多人,民办教育实现了从高中教育到幼儿教育全面覆盖。4.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常规、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大力开展家长学校建设、学校法制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深入开展学生养成教育、留守儿童教育,星级评比和德育基地建设,不断丰富德育工作手段和方法。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加强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效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规范开设体卫艺、科技、信息技术课程,落实“阳光一小时”等校园文体活动,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初步建立“评价主体互动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中考成绩与市内先进县市区的差距不断缩小,高考成5绩在全市名列前茅。5.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在教职员工中广泛深入开展“两爱两讲”等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继续教育”工程、“名师”工程和“215”工程等,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42%、95.88%、82.45%,绝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通过了计算机、普通话等级测试,各中小学校长接受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比例为100%。有计划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从东坪、梅城选派教师到边远乡镇薄弱学校支教,跨出了均衡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的步伐。先后分别组织全体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参加专业知识水平考试,进一步营造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2009年义务教育学校工作人员绩效工资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6.学校管理走向规范。加强对办学行为、课程设置等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加大对各项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建立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学校规范办学。不断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水平,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取得新进展。综合考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党派结构选配干部,提升了管理效益和民主管理水平。完善民主集中制,落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校长负责制等相关制度,使制度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7.教育公平程度日益提高。依法撤除“名校带民校”办学6模式的萸江、培英学校。义务阶段学校实现招生、计划、学籍“三统一”,有效遏制了区域内生源的无序流动,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校的生源趋于均衡。建立健全县级贫困生救助机构,成立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项负责贫困生救助的协调工作,制发《安化县中小学贫困生救助办法》,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库,进一步规范贫困生救助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明确了相关工作纪律,确保急需救助对象最大比例地得到充分救助。(二)安化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正处于由普及走向提高的关键时期。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安化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近年来,安化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不仅为安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后发赶超、富民强县”目标,实施“教育强县”战略,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提供了广阔空间,安化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安化教育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创建优质教育品牌,才能促进安化经济社会发展;只有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才能助推安化“三加二”发展战略的实施;7只有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才能增强安化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安化教育要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三)安化教育面临的新挑战1.教育优质、均衡化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就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目前,安化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薄弱学校相比优质学校在办学目标、硬件配置、师资状况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差距还比较明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及择校问题还未能彻底解决。2.办学特色化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上个性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创新意识不强。品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影响力、示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3.干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充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少数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还不够先进,管理水平还不上档次,学生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方面未得到足够重视,能力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培育等人才培养的难点问题有待突破;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比较落后,教学方式还比较陈旧,教学水平还比较低下,学生的学业负担偏重,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学习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尚需加强;教育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教师的培育机制有待创新和突破。4.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构建安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教育投入、办学条件与沿海和内地8发达地区差距悬殊,与“教育强县”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距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发展网络尚待完善;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价体制需要进一步变革;学校内部管理效益有待进一步增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与普通中小学教育发展程度还不平衡。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安化教育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发掘新动力,确定新战略,创设新机制,实现新突破。三、指导思想以教育“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以均衡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铸造教育尊严,维护与促进人的尊严”为追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安化人民的教育需求,做强安化教育,建设教育强县,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和智力保障。四、发展目标(一)学前教育充分利用闲置校舍,举办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各乡镇(尤其是合并乡镇)在办好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要在人口集中地区适当增加幼儿园,以满足幼儿入园需要,努力巩固和提高三年入园率。各村小和教学点要举办学前班,保证所有适龄幼儿接受学前一年教育。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为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9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5%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8%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到2015年,全县公民办幼儿园均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全县创建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4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0-15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二)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6%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6%,其中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0%。小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益。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到2015年底,全县完小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合格学校标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普通高中教育充分发挥安化一中、安化二中的龙头拉动作用,努力改造薄弱高中,整体提高全县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到2015年,全县普高在校学生人数达12000人左右。因校制宜,创建特色普高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四)职业教育到2015年,全县中职学校在校学生达到5000人以上。加强专业建设,争创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2个,省级重点建设10专业2-3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4-6个。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2-3个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抓住国家项目建设契机,在县城南区征地220亩,建设好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