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承接国际外包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姓名:郑秀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张明志20080401承接国际外包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作者:郑秀莲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相似文献(8条)1.学位论文刘双国际外包研究:对中国制造业的实证检验200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生产工序国际分工和生产制造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制造业凭借低成本制造优势以及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生产与分工,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同时,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制造外包的迅猛发展,也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推动自身价值链的跃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制造业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辅以适当的成长策略,完全有可能借助外包承接活动的推动实现本国制造业产业的成长和升级。本文围绕着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中的外包因素,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发展为大背景,立足于内资企业的发展,集中探讨国际外包的理论基础,企业进行业务外包的动因,中国制造业外包状况,国际外包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影响中国制造业外包的因素分析。在理论基础上,采用1997-2002年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相关数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因素做实证检验。第1章至第2章,阐述了跨国公司业务外包产生的背景,从理论方面对跨国公司的业务外包进行了研究;第3章主要从经济全球化背景和企业的角度说明国际外包的原因;第4章说明中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现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中国成为国际外包业务承接国的主要原因。第5章,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中国制造业国际外包的因素进行模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跨国公司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外包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引进外资政策;同时,我国制造业外包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我国制造业国际外包的措施。2.学位论文徐春艳国际外包业务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2004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外包业务日益成为发展国家跨国公司业务经营的重要管理模式,欧美跨国公司将其制造业生产和经营战略重点转移到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外包生产为核心的全球生产价值链.国际外包业务不仅给中国企业带来了经营战略上的变革,对中国的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地位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快速发展的国际外包业务市场,对正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该文在分析国际外包市场发展特点和国际分工的背景下,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优势.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作用,并以国际外包业务的方式提高整个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该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外包的概念及其发展.第二部分以丰富详产的数据反映了当今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国际外包业务市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国制造业外包市场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产业价值链转移,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外包业务迅速发展内外动因的阐述代表了该文突出的见解.第四部分探讨了业务外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外包对建立中国世界工厂带来的挑战.第五部分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重点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率水平,对中国制造业相对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所持有的比较优势分析是这部分的新创造.第六部分提出了未来中国制造业务外包发展的若干建议,具有积极的意义.3.学位论文郭兴堃国际外包对承接国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2007随着国际新型分工的进一步深入,国际外包发展迅速,中国制造业通过大量承接国际外包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对制造业的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优势以及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影响。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重点关注我国制造业承接国际外包的水平以及承接国际外包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外包政策提供依据。理论方面,首先利用2*2生产模型对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四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种国际外包皆产生于比较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其作用体现在承接国等成本曲线的斜率和位置的变化;而不同点在于劳动部门的劳动密集型外包可能导致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导致贸易摩擦,资本部门的资本密集型外包对我国改善贸易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模仿能力以及价值链的攀升都具有重大意义;其次分析承接国际外包对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影响,发现承接大量的外包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总要素密度发生变化,于此同时我国的比较优势也受到承接外包的影响。实证方面,首先采用投入产出矩阵法测度我国1997年和2002年制造业部门承接国际外包水平,结果表明,从部门分类看,我国制造业各部门承接国际外包水平不一,发展速度差异较大。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承接水平,而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它制品业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从要素分类看,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承接国际外包水平最高,资本密集型部门增长最快;从进口中间投入和总产出看,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部门承接外包更多的是依赖进口国外的中间投入,劳动密集型部门承接外包更多是依赖本土采购。其次把承接国际外包水平与我国制造业发展相联系,通过对比同期RCA与TC指数分析承接国际外包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承接外包水平与比较优势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而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我国承接国际外包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4.学位论文任思恩国际外包对中国就业及工资的影响研究2009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外包市场的不断扩张,以及中国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不断增加,国际外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承接国的角度出发,研究国际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及工资的影响。本文在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外包的现状、方式和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衡量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外包水平的指标--OS值与OS比重,并对1993-2006年中国制造业总体、制造业分行业和制造业按技术分组的外包水平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从1993至2006年,中国制造业总体的OS值从34.77亿美元增长到1069.78亿美元,增长了近30倍;而OS比重则从4.67%增长到12.12%,增长了1.6倍,说明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外包生产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及工资则呈现出了一减一增的变化趋势。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分别从行业层面以及技术分组的层面构建面板模型,研究承接国际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及工资的影响。结果显示,承接国际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大多数行业就业及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某些行业而言,其影响的解释力度甚至超过其它解释变量,但其对高技术制造部门就业的促进作用不及中、低技术制造部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升我国承接国际外包水平、优化我国承接国际外包结构,进而促进我国制造业就业及工资水平提高的政策建议。5.学位论文张蕊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外包的影响因素研究2007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不断推动国际业务外包发展,日益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业务经营分工的重要模式。在此背景下,这些跨国公司将其制造业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战略重点转移到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也逐渐加入到了以生产工序国际分工和生产制造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并凭借其在制造业低成本制造优势及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因此,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生产与分工,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国际外包市场形成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比较优势原理以及新贸易理论中对规模经济的阐述,重点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在外包业务上发展的现状以及动因,并通过设定影响外包的因素,从劳动力禀赋,产业规模以及其他因素的角度分析对我国参与国际制造业外包活动的影响。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国际外包业务的发展背景、现状,以及国内外对此的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是分析外包这一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重点从古典以及新古典的理论入手分析,指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对国际外包分工的影响机制。第三章通过对国际产业转移这一现象的提出,引出了我国在参与制造业外包活动中的地位、现状以及成因。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在前面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以制造业为例,利用2000-2005年我国主要省市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考察我国在参与制造业国际外包上的影响因素。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并根据模型得出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6.学位论文张会清新国际分工、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制造业发展2009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产品内国际分工开始出现并逐渐主导了国际生产与贸易的形态,这一新型的国际分工模式将国与国之间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从产业与产品,深入到产品内部的工序和流程,由此所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进一步强化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对分工参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r 中国作为新国际分工体系的后来者,以发展加工贸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突破口迅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业部门高速成长,并已赢得“世界工厂”的声誉。然而,也有人指出中国制造业只是数量型增长,发展水平其实并不高。国内虽然已有较多文献评价了中国的分工地位,但研究视角大多停留在传统分工层面,其结论有待商榷。本文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客观背景,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综合评判,检验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效应是否存在,并以发展中国家的样本数据和历史经验,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承接国际外包业务,以及更快地提升全球价值链位置。br 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利益极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但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比较优势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国际分工地位也有了明显改善。中国在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过程中,逐渐崛起为东亚制造中心,削弱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网络影响力。同时,中国崛起的竞争效应推动网络成员乃至网络整体的专业化层次提升。借助中国在产品内分工各流程的衔接合作,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联系进一步强化。此外,中国演进为东亚出口平台,使得东亚生产网络对世界市场出口的“双边贸易”转变为经由中国的“三角贸易”模式。br 以中国的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06年间的面板数据集,本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了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分工的技术升级效应在近几年才开始显现且主要来源于零部件贸易。中间品出口通过熟练劳动力偏向的劳动要素配置效应以及其他途径间接推动技术进步,而中间品进口对于技术升级的作用则更多地依赖于投入引导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br 利用20个发达国家(地区)和40个发展中国家的双边中间品贸易数据,对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外包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截面样本和面板样本的计量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成本和交易成本对发包方的区位选择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低技术含量的外包业务更偏好选择低工资国家以节约劳动成本,而高技术含量的外包业务则更偏好选择高质量服务的国家以节约交易成本。中国在劳动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大部分指标上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今后要更多地依靠服务和制度条件的改善,以抵消劳动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40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数据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价值链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主要来源于高层次分工合作的贡献,并且这一作用的发挥要以人力资本、服务质量以及制度环境等支持性条件的满足为前提。中国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价值链位置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