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机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承载机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姓名:李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匡建超20080501承载机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作者:李宁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刘蕾承载机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00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口快速增长、耕地以及其它不可再生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本论文研究探索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机制,构建了城市承载机制指标体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良性循环。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承载力以及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借助木桶模型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划分为资源承载机制与环境约束机制,分别引入资源限制因子作用原理以及木桶短板原理,在借鉴前人对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论述上,提出承载机制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判别式。选取经济发达、开放度较高的长三角城市吴江和经济欠发达、开放度较低的内陆城市宜春为例,对比分析了两城市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模型具有普遍适应意义。通过构建承载机制指标体系,对吴江、宜春从2000年到2004年的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机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两城市的综合承载指数CCI是在不断降低的。宜春的CCI均远远高于吴江,且都大于1,一直处于相对可持续发展状态,而吴江从2002年起CCI降到1以下,2002年到2004年均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了影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关键要素,从资源承载机制调控、环境约束机制调控、社会经济内部循环机制调控三个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对策措施。以实现规划年度两城市均达到可持续发展状况为目标,借助承载机制模型修正完善了吴江、宜春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规划指标体系,同时预测分析了两城市在规划年度的CCI:宜春到2010年CCI将比2004年有大幅下降,此后将稳步上升;吴江CCI到2010年即可达1以上,并保持在较高水平。2.期刊论文刘蕾.唐文伟.毕东苏.LiuLei.TangWen-wei.BiDong-su另一角度看城市可持续发展-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城市的发展需要向城市生态环境索取必要的生存空间、载体以及物质供应,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与功能为承载机制.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为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合理承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并试图利用木桶模型,结合限制因子作用原理以及木桶短板原理来阐述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阈值问题.3.学位论文毕东苏苏州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研究2005为适应城市生态学科与生态承载力发展以及回答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本文以“苏州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研究”为题,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在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理论这一章中,本文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概念,以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流动链为基础,运用系统结构解析技术推导了承载机制的微观作用模型——承载递阶模型与宏观作用模型——木桶模型。承载递阶模型认为,城市建设空间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关键因素,可从社会经济对城市建设空间的诱导作用以及建设空间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来研究承载机制的相互作用关系。木桶模型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分为资源承载机制与环境约束机制,并分别引入资源限制因子作用原理以及木桶短板原理,从而在理论上指明如何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问题。在借鉴前人对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论述上,提出了承载机制对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判别式。在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关系分析这一章中,以承载机制理论为指导,分别从承载机制的关键要素、诱导作用与胁迫作用对苏州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关系展开定性与定量分析。从承载机制关键因素分析可知,1978年以来,苏州中心城区的扩展基本呈典型的圈层式至选择式再至跳跃式的发展模式。而从诱导作用可知,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当前中心城区用地性质正在进行“退二(二产用地)进三(三产用地)”、“变一(一产用地)为二(二产用地)”的转变,属于城市扩张的强势阶段。从胁迫作用分析可知,苏州市迅速扩展的城市规模侵占了大量耕地,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胁迫作用明显。在承载机制阈值问题研究这一章中,本文认为苏州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应基于不可再生,不可购买、且存量日渐稀缺的土地资源来进行研究。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城市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规模即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综合考虑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基本耕地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生态敏感因子,利用GIS技术构建起苏州地区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并推导出苏州中心城区建设的极限用地。从中可知,苏州中心城区极限建设用地可按东西两片建设,西片包括古城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共245平方公里,东片有包括工业园区、娄封、胜浦等地,共160平方公里,总计405平方公里。然后结合相应的人均建设用地,得出苏州中心城区能承载的最大常住人口规模约为338-405万人。在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评价这一章中,在承载机制木桶模型的指导下,本文自上而下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份分析法,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对苏州城市生态系统展开了综合评价。从横向评价可以发现: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广州、北京的综合承载指数CCI均大于1,为高承载地区,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较不协调,城市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杭州、宁波、常州、扬州的综合承载指数CCI均小于1,为一般承载地区,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协调,城市处于相对可持续发展状态。从纵向评价中可以发现:1997年以前,苏州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承载指数CCI逐步下降,系统朝着缓解承载压力的趋势发展,而1997年后趋于稳定,系统的承载机制关系相对稳定。最后分别从资源承载调控、环境约束调控、社会经济内部循环机制调控角度提出了苏州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缓解的对策,以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4.学位论文陈敬瑜生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布局优化探讨2006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然而在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国家正在面临着公共设施的老化,环境的退化等问题,使环境遭受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威胁人们安全、宁静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与城市发展、环境生态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我国的城市正处于经济起飞和稳步发展的阶段,城市的发展随着产业布局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而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扩张的协调推进问题;必然存在着产业结构、生产布局是否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问题,这使我们面临着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承载力,同时合理的规划产业布局,对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生态化,保证城市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行和良性循环有着重大意义。本文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与城市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我国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困局和产业布局现状及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整体设计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产业布局优化对策,并提出其对城市生态承载机制的影响。本文的框架也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第一章是绪论,提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城市生态的关联问题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回顾;第二章引出城市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三章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与产业布局规划的指导原则;第四章分析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为目标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布局优化;第五章研究城市生态承载机制的指标体系;第六章为实例研究,以增城市新塘镇为例,研究其今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布局优化,及其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为结语,提出在城市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优化中今后需研究的问题。5.学位论文钱华河流水库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黄河万家寨水库为例2003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主要因素,人们开始认识到水环境作为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对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迫切.该文对水环境承载力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水环境承载力的特点、承载机制、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和模型,提出了对其内涵新的理解,建立了新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及模型,并以黄河万家寨水库及其上游为实例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给出了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和建议.6.期刊论文毕东苏.李咏梅.顾国维.郭小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定量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1)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探讨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尝试将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扩展到城市生态系统,以分析其内部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水桶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定量评估模型,并以长江三角洲具有代表性的八城市为操作对象进行了研究.案例结果表明,长三角八城市的综合承载指数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无锡、南京、杭州、上海、常州、宁波、苏州、扬州.7.学位论文朱银银榆林市水环境承载力研究2008水是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资源,是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持续良性循环的控制性要素。近年来,榆林市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积极建设能源重工业基地。该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工业“三废”的排放,以及人口的增加引起需水量的快速增长,使得榆林市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的威胁着该市的发展。因此,如何协调好水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成为榆林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进行了榆林市的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为榆林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水资源、水环境出发,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对榆林市的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首先从水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媒介入手,以水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为基础建立了榆林市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其次从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入手,建立了符合榆林市实际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模型,最后以系统动力学为手段,建立了榆林市水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模型,研究了榆林市的水环境承载力,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特性、承载机制、指标体系等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榆林市具体情况,建立了榆林市的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体系的权重。(2)在探讨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于榆林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模型。榆林市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无定河、窟野河和秃尾河这三条榆林市主要河流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红碱淖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以及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3)鉴于榆溪河对榆林市的重大影响,计算分析了榆溪河的允许纳污能力。(4)基于水环境系统的复杂性,本文选择系统动力学法对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系统间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榆林市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性进行检验后,设计了治污、倡导节水和跨区域调水等10个方案,通过对各个方案的仿真模拟,对其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最终确定了榆林市最优的发展方案。(5)针对最优发展方案,提出了提高榆林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具体措施。8.学位论文侯德劭城市交通承载力研究2008可持续发展作为规范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交通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在我国许多城市逐步实施,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分析和评价城市交通发展是否超越可持续发展“度”的理论和方法。随着承载力概念的引入,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阈值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但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城市交通的承载能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因此,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