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上课用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六国论苏洵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2、文言字词句的知识积累。3、整体感知,掌握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bǎihé,雄奇遒qiú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权书》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解题文中七国指哪些国家?七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楚韩魏燕赵秦七国大概分布图:秦楚齐燕赵魏韩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兵:兵器。善:好。弊:弊病。力亏:力量亏损。道:原因,理由。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或:不定代词,有的人。互丧:互是交互的意思,也有相继的意思。丧,指灭亡。以:因为。盖:因为。完:保全。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文章1段提出了怎样的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以:介词,凭借。小:形作名,小的方面。大:形作名,大的方面。其实:古今异义,它实际上。亡:丢失。固:本来。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秦国在用战争的手段夺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不在于战争。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jīngjí,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通“曝”,暴露。以:表结果,相当于“而,才”。割:割让。而:连词,表转折。厌:通“餍”,满足。判:决定。至于:相当于“以致”。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可是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那么,发展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xīn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以:介词,用事:侍奉得:适宜,得当之:代词,代上面的道理。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第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对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yíng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迁灭:灭亡与:亲近而:连词,表转折义:坚持正义始:才速:招致尝:曾经再:两次却:使……退却洎:及,等到惜:痛惜而:连词,表转折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齐国)结交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的缘故。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难以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等到后来燕太子丹以荆轲(行刺)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的来临。赵国曾经五次对秦国作战,两次败仗而三次胜利。后来秦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而被杀,赵国变成(秦国的邯郸)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最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革:改变,除去殆:将要智力:智慧和力量诚:确实,实在向使:假使爱:爱惜数:运数,理:理数都指命运。当:同“倘”,如果或:或许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战败了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以前如果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成亡的命运(从六国方面来说)如果与秦国相抗衡,(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判断。第3段:作者怎样举例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不赂者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介词,用封:分封食:吃饭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日:每日月:每月以:连词,相当于“而”为:治理哎!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爱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进军(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其:代词,指六国于:介词,比而:连词,表转折可以:可以凭借下:自取下策。从:蹈,跟随故事:旧事,成例说起来,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小,也还是有可以用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第4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5段得出了什么结论?第4段------第5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上启下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引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并列)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明确方法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现实启迪•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主义、强权外交;•不要屈从于强权政治;•不要为权威所吓倒……1、古今异义词A、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C、后秦击赵者再D、始速祸焉E、可谓智力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通假字及含义A、暴霜露B、暴秦之欲无厌C、当与秦相较3、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当”通“倘”,读“tăng”,如果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至丹以荆卿为计(7)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状语后置句4、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判断句5、多义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六国破灭薪不尽,火不灭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如果,连词朝着,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象副词,还•或曰……•或未易量•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也许,或许,连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终于,副词坚持到底,动词得到,获得,动词能,能够,动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较秦之所得诚不得已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6、“以”的词义(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以)地事秦(4)洎牧(以)谗诛(5)至丹(以)荆卿为计(6)(以)赂秦之地封(7)(以)天下之大(8)(以)有尺寸之地(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因为,介词][凭借,介词][用,介词][因为,介词][用,介][用、介][凭借、介][而,连][而,连]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