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模式介绍:核心素养下的培养是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的,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转型。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激发和推动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教材中内容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在这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主线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构建新知。老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课程环节:讲什么——为何讲——怎么讲——讲怎样设计思路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直和平行,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特征,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立体图形的特征、物体的三视图和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整理复习。教学开始,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以课本主题图引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多处实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在展示与交流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相关知识了解,让学生在复习中有发现、有提升,也获得了新授课般的新鲜感。一、讲什么1、教学内容(1)概念原理: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直、平行、三角形、四边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圆锥;(2)思想方法:数形结合;(3)能力素养: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内容解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直和平行,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特征,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立体图形的特征、物体的三视图和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本课是《整理与复习》这一单元“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的起始课,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有关2“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二、为何讲1、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复习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分析、比较、归类、整理能力,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合理推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空间观念。(3)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2、目标解析:(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直和平行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理解和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掌握所学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在操作、讨论等活动中,进一步整理学过的有关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技能。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观察、归纳、创新的能力。(3)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同学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各立体图形的特征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三、怎样讲(一)教学准备1、教学问题:(1)虽然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直和平行,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特征,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立体图形的特征、物体的三视图和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学生来说还是难以理解。(2)学生容易对原来学过的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及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产生混3淆。【教学难点】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根据三视图确定组成几何体的立方体个数,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支持条件:(1)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直和平行,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特征,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立体图形的特征、物体的三视图和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2)科大讯飞“智慧课堂”,PowerPoint多媒体投影。(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问题1】(1)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2)如果需要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知道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对于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印象也更加深刻。预设师生活动:(1)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3)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自主探究【问题2】(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你能画出来吗?(3)什么叫做角?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成哪几类?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4)三角形可以怎么分类?你知道三角形的特征有哪些吗?4(5)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四边形呢?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6)要画出一个圆,需要先确定什么?关于圆你都知道哪些知识?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通过合作,运用所复习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总结出便于记忆的知识网络,体会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预设师生活动:(1)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汇报。(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结:(1)(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平行。如图:(3)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4)5三角形的特征:①稳定性;②内角和180°;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5)(6)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有无数条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即:d=2r;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出示教材87页第3题:【问题3】(1)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2)周长单位和面积单位各是什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能够互相比较吗?(3)我们学过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你还记得吗?(4)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使学生明确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再次回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和各公式的含义。预设师生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2)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小结:(1)周长: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比如:一根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绳子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所占地的大小就是面积。(2)周长单位: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6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3)这些图形我们都能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因此,计算面积时都能看成底×高。【问题4】(1)长方体与正方体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归纳整理吗?(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是什么?(3)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一个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数学复习虽然不像新授课那样,要引导学生同化新知识,但是需要根据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整理扩展认知结构。所以,上课开始就快速引导学生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圆柱和圆锥之间的联系及区别,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7预设师生活动:(1)学生自主探究。(2)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3)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教师总结。【问题5】(1)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2)我们学习过的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有什么联系?(4)这些体积计算公式中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其他几个公式是怎样由这个公式推导出来的?(5)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以表格为蓝本,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的效率,为接下来建构知识网络做好准备。预设师生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3)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教师总结。【问题6】(1)将一块石头放进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里,你们发现了什么?(2)你能根据这个现象求出石头的体积吗?(3)从中联想了到其他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吗?(4)计算容积与计算体积的方法相同吗?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放吗?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多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喜欢学数学,乐于动脑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预设师生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8(2)全班同学汇报交流。(3)教师总结。四、讲怎样(一)课后检测1、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直线”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灵活加以运用。2、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左边立体图形的形状图。设计意图:综合检测学生对“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掌握情况,并且能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3、把一块棱长10cm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锥形铁块。这个圆锥形铁块的高约是多少?(得数保留整厘米。)设计意图:综合检测学生对“立体图形体积”的掌握情况,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反思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师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联系,并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构建意义的角度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复习课还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试着自己去把知识串一串,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做”中学会整理、构建的方法,获得整理、构建的能力。教学中,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通过观察、交流将知识连贯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比较、辨析中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了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