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庙※明北京城坛庙分布·天圆地方:圜丘为圆形,地坛为方形,称为方丘或方泽坛,地坛在都城之北,因为地属阴,而北也属阴,地坛于夏至日致祭。日出于东,月生于西,日坛在东郊,月坛在西郊,分别于春分、秋分日致祭。天坛先农坛日坛※坛庙与礼制《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在先,厩库在次,居室为后。”传统的概念将礼分为“吉、嘉、宾、军、凶”五礼。吉礼指祀典,有祭天地、神衹、祖庙、社稷、陵寝、历代帝王、先圣先贤、忠烈名臣等。其中天子亲祭的有天地、祖庙、社稷。嘉礼指各种朝会和庆典,有登极、大朝、常朝、经筵、颁诏、视学、祝寿、冠婚、册封、筵宴、朝觐等。宾礼指接待蕃王、少数民族首领、外国君长及其使臣的典礼,有朝供、敕封、筵宴、进表等。军礼指与军事相关的典礼,有大阅、亲征、命将、受降、大射、凯旋、献俘等。救日伐鼓(救护日月蚀)亦属军礼。凶礼指丧礼,有帝后丧葬、妃嫔丧葬、皇子亲王丧葬、谒陵等。礼部总领典礼事务,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机构各司其职。古代对于祭祀的重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中国的礼制建筑与西方的宗教建筑中国的礼制建筑和西方的宗教建筑都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的产生,但却朝向了不同的方向发展。古代对鬼神的信仰不可避免,但中国的儒学却对此采取了清醒的态度,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减弱了原始神灵和祖先崇拜的宗教意识,将其引入以伦理纲常为内容的人世关系中去。经过儒家观念的改造,神权和族权成为皇权的拱卫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孔子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祶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坛庙建筑的实质是借助神灵和祖先来扶持人事,这正是儒学入世精神的体现,也是坛庙建筑在中国历久长存的原因。※中国人的实用宗教观儒家之所以能将原始宗教成功地引到对现世人事的扶持上来,是因为中国人对待宗教的实用性态度。中国人的人生真谛在于享受现世的生活,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国的文学家所醉心的正是夕阳和雨夜,宴饮和喧闹之类的生活细节。不关心来世的生活和灵魂不灭的问题,对祖先英灵的崇拜,也不过是想象他们在死后还会象生前那样生活。重视现世所带来的理性下,祭祀活动的目的是为现世服务。一.坛庙概说坛庙是中国古代祭祀自然神祇和祖先及古圣先贤的建筑,也被称为“礼制建筑”,是中国古代特殊的建筑类型。坛庙伴随祭祀活动产生,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如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祭坛和女神庙。奴隶社会祭祀建筑:如安阳殷墟封建社会,祭祀活动是帝王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坛庙也成为最受重视的建筑类型之一。A.祭祀自然神的坛庙:1)天地日月、风云雷电2)社稷(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同时也象征政权,太社用五色土(色同五行方位),府县用一色,规模逐级减小。)3)先农坛(皇帝祭祀神农和行籍田礼之处,以所获祭祀宗庙,寓意劝农,仲春举行籍田礼,并祭祀神农。明清北京设先农坛于南郊天坛之西。)、先蚕坛二。坛庙的分类4)山川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岳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庙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南岳衡山:湖南衡山南岳庙泰安岱庙西岳庙中岳庙南岳庙岳庙基本配置寝殿正殿两庑正殿门寝殿五镇中镇霍山(山西霍县)东镇沂山(山东沂州)西镇吴山(陕西陇州)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宁)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中殿大殿御香殿二山门山门牌坊·四海东海(山东莱阳)北海(山海关)望祭,无庙南海(广东番禺)西海(山西永济)望祭,无庙·四渎江渎(四川成都)淮渎(河南唐县,现桐柏县)河渎(河南巩义)济渎(河南济源)5)明堂明堂辟雍实测总平面明堂和辟雍明堂和辟雍是具有纪念性的、综合性的祭祀建筑,是特殊的礼制建筑。明堂:《三辅黄图》:“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周人曰明堂。”早期的明堂是天子的礼仪场所,兼有祭祀祖先的功能,后来衍化成具有诸多礼制功能的综合体。辟雍:“周文王辟雍,…亦称璧雍,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是一座周围环以圆形水沟的建筑,是帝王宣扬礼教场所。明堂和辟雍具有极为类似的性质,但具体功能和形制众说纷纭。总平面复原想象中心建筑实测平面中心建筑复原想象入口堂室B.祭祀祖先的坛庙祖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封建宗法社会的物质象征,在古代倍受重视。祖庙可以分为两类,帝王祭祖之所称为太庙,臣民祭祖之所,称为家庙或祠堂。1)太庙立七庙或九庙;同堂异室奉先殿2)官员家庙太庙是帝王特权的象征夏代已有王室祭祖的宗庙。殷商时代形成了祭祀祖先的五祖制,即祭祀父亲的考庙,祭祀祖父的王考庙,祭祀曾祖父的皇考庙,祭祀高祖父的显考庙和祭祀始祖的太考庙。祖先祭祀的等级反映周代“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继承五庙制并加祭周文王和周武王,成为七庙制。汉则在各地(先皇巡幸过的地方)大修太庙。东汉实行陵寝制,和同堂异室制,明清沿用。祠堂是家族的象征先秦时期,普通臣民无权修祠祭祖,只能在居室中立一牌位祭祀。战国到汉代,民间多在墓前祭祖。魏晋至北宋,极少数人有权修家庙。明代嘉靖允许民间修建祠庙,之后祠堂开始遍布天下。通常的祠堂布局:照壁、大门、享堂、寝堂明安徽歙县呈坎东舒祠照壁大门享堂寝堂C.祭祀先贤等的坛庙。祭祀先贤圣哲的建筑被称为祠庙,祭祀诸多历史上著名的、被神化了人物,如:先贤祠(祭祀孔子、孟子、朱熹等先贤)、忠良祠(祭祀诸葛亮、比干、关羽、张飞、包拯、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等忠臣良将)、文人祠(祭祀司马迁、王羲之、杜甫、韩愈、三苏等文人),成都杜甫草堂山西解县关帝庙正殿先贤祠带有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时刻提醒人们遵循封建礼教,做忠臣孝子,是统治者提倡儒学的反映。建造地点多在先贤的家乡或与先贤事迹有关的纪念地,有略同于现代名人纪念馆之意。除先贤祠外,还有一类祠祀建筑,奉祀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灵,称为神祠,如火神庙,水神庙,天后宫,娘娘庙,和各行业的祖师等。具有较强的宗教性和民俗性。※坛庙的共性与个性: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坛庙的共性:象征性,凸出纪念意义。不同坛庙的个性:·祭祀天地的坛庙空间符号化;·祭祀山川的坛庙: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主题突出;·祖庙和家庙:注重礼仪,遵守伦理秩序,布局格式化;·先贤祠和神祠:多民间色彩,相对活泼亲切;天坛三.坛庙的实例1.北京天坛1)北京天坛沿革:·“国之大者在于祀,祀之大者在于郊。”东汉以来,祭天在都城南郊,因为天属阳,南也属阳。·明清赴天坛郊祭每年三次,即孟春在祈年殿举行祈谷礼,孟夏在圜丘举行雩礼;冬至在圜丘行告祀礼。明初实行天地合祭,典礼在大祀殿举行。明嘉靖时恢复分祭天地并实行露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以祭天;改方形的大祀殿为三重檐的圆形大享殿,降为祈祷丰收之所,三重檐,上檐青色象天,中檐黄色象地,下檐绿色象万物。今天所见圜丘为清乾隆时期重建,尺寸比明代扩大。原来的大享殿改为祈年殿,三重檐都作青色,今天所见祈年殿为光绪年间重建。2)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北京天坛基地范围约东西1700米,南北1600米,相当于紫禁城的三倍有余,两重围墙,两个方角,两个圆角,取意为天圆地方。正门在外墙西面,开向全城的纵轴。有神乐署和牺牲所,斋宫。主体建筑圜丘和祈年殿南北取直,形成纵轴。祈年殿斋宫皇穹宇圜丘神乐署牺牲所总平面变迁与设计方法总平面变迁与设计方法A、皇穹宇与圜丘北京天坛圜丘·露天的圆形祭台。坛三层A、皇穹宇与圜丘北京天坛圜丘外墙及棂星门北京天坛圜丘由外墙棂星门内望A、皇穹宇与圜丘A、皇穹宇与圜丘A、皇穹宇与圜丘A、皇穹宇与圜丘北京天坛皇穹宇大门A、皇穹宇与圜丘北京天坛皇穹宇单檐攒尖顶,殿前东西各建配殿一,存放圜丘从祀的神位。外再以圆形围墙环绕。A、皇穹宇与圜丘北京天坛皇穹宇室内神位B。祈年殿北京天坛联结圜丘与祈年殿的甬道B。祈年殿北京天坛由甬道望祈年殿及殿前二重门B。祈年殿北京天坛祈年殿全景B。祈年殿北京天坛祈年殿前门B。祈年殿北京天坛祈年门B。祈年殿北京天坛祈年门局部B。祈年殿北京天坛祈年殿·明嘉靖时改建成圆形,三檐为青、黄、绿三色,象征天、地、万物。清代改为一色B。祈年殿北京天坛祈年殿局部B。祈年殿北京天坛祈年殿内部B。祈年殿北京天坛祈年殿天花藻井C。斋宫北京天坛斋宫正门·此为皇帝祭天前在此斋宿之所,警卫森严C。斋宫北京天坛斋宫侧门C。斋宫北京天坛斋宫前殿·砖拱结构的“无梁殿”,利于防卫、防火C。斋宫北京天坛斋宫外防卫沟及护卫房3)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A。中轴线布局B。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突兀※地位上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C。主建筑与环境※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脱俗与天接近之感※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溶于绿色之中。D。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主要视点的视线处理:透过皇穹宇的券门观赏皇穹宇,透过祈年门的柱枋观赏祈年殿,裁剪适度的框景效果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天法地:天圆地方数字象征:天属阳,圜丘中运用了大量阳数,尤其是九台面九圈铺地,每圈皆为九的倍数,台阶的步数、各层石台的直径和高度都是九的倍数。祈年殿为祈求丰收之所,使用了诸多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字,如:十二根外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十二根内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合为二十四,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四根金柱,代表四季。合为二十八,象征二十八星宿。联想和象征的手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建筑艺术的根本,还是通过实体和空间及其组合变化来产生艺术效果和环境氛围。2。北京社稷坛社稷坛社稷坛北京社稷坛北京社稷坛北京社稷坛上五色土·按方位:东方青色,南方红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间黄色,中心立社主北京社稷坛北京社稷坛棂星门北京社稷坛南门北京社稷坛北京社稷坛祭殿·现改为中山纪念堂,其身后为拜殿,清改称戟门北京社稷坛社稷坛设计方法3。北京太庙北京太庙入口北京太庙北京太庙庙门·明代琉璃门北京太庙北京太庙戟门·凡宫殿、庙宇、官府内列戟者均可称戟门。太庙列戟24,属最高等级北京太庙北京太庙东角门北京太庙北京太庙前殿北京太庙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中间三间梁坊、斗栱、天花满贴金箔,单线勾勒图案,规格高于故宫太和殿。其余各间用金量也很大北京太庙北京太庙前中后三殿北京太庙北京太庙中殿及后殿·后殿另成一院,殿内存放与当政皇帝关系已远的祖宗牌位北京太庙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北京太庙太庙设计方法※晋祠沿革晋祠是奉祀西周晋国第一代诸侯唐叔虞的祠庙叔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姬虞,封地在唐(晋阳),称唐叔虞。后称晋王祠,简称晋祠。晋阳:王业所基之城(东魏、北齐别都,杨广、李渊起兵之所)。宋代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加祀其母邑姜,封“昭济圣母”,并重修圣母殿和献殿,形成了晋祠以圣母殿为主体的总体布局。明代封圣母为水神,明清修建多座建筑,成为儒释道建筑融合的祠庙。献殿为金代所建,保留了一些献物露台的痕迹,四周无墙,仅以栅栏分隔。晋祠三绝:长流不息难老泉、形如卧龙周柏、圣母殿中神态各异的宋代泥塑。园林环境,游览胜地飞梁是圣母殿前方形水池“鱼沼”上架设的十字形桥,四向通到对岸,同时起着圣母殿前平台的作用。桥下水中立柱,柱上架斗拱、木梁承托桥体,非常别致。此类飞梁在唐宋壁画中多见,晋祠中的鱼沼飞梁是所留存的唯一实例。圣母殿重建于北宋,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副阶周匝”前廊深两间,殿内无柱,室内彻上露明。角柱生起显著,外廊柱施盘龙,外观柔和轻盈,不同于唐、辽的凝重雄健。※多神杂居的晋祠晋祠本是祭祀唐叔虞的专祠,随历史的发展成为集儒、释、道为一体的祭祀祠庙。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祠庙建筑中的共性:儒、释、道的融合和多神杂居。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实用主义宗教态度儒释道和民间宗教的合一5)曲阜孔庙※关于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学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以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