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发展区域化及华盛顿邮报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广州日报》日发行量92万份,1997年总收入16亿元,其中广告收入6.2亿元,两项收入均居全国报界之首。社长黎元江称:“我们的发行主要在广州市区和珠江三角洲,这个半径200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95%的读者,这对于我们来讲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和健康的。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报纸都是地方色彩非常浓的,比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它们在半径150公里的区域内集中80%以上的发行量,这样也不影响它们成为世界大报。可见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图利,你就不要走得太远;图名,你就要走得很远。地方色彩是市场经济下报纸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北京青年报》曾是一家极力追求全国影响的报纸,但在1996年底调整空间发展战略,立足北京发展,结果广告连年过亿元。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原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崔恩卿在1998年11月“媒介经营与产业化高级研讨会”上,论述了区域化发展何以吸引广告客户的过程:“广告业的经营规律告诉我们,广告商也是以某一具体城市的主流消费群为对象的,报纸的地域影响力集中表现的正是对城市主流消费群的影响力,因此,具有地域影响力的报纸自然就成为广告商要追求的市场中介媒体,通过这一媒体把消费信息传达到消费群中,达到促销作用,以实现广告的效果。”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崔恩卿在会上还列举了《深圳风采》杂志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市居民的读报调查结果,这是一次对报纸地域影响力的调查,四城市中排在前三名的报纸均是地方报。在北京依次是《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在上海依次是《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在广州依次是《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在深圳依次是《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崔恩卿称:“面向全国的中央大报因缺少地域影响力,在这四大城市中均榜上无名,广告收益相应也逊于那些地方报。”《今日美国》目前的发行量比去年秋季增长了1.1个百分点,《华尔街日报》略有上涨,位居第三名的《纽约时报》则将日发行量上提了1个百分点,达到109.7万份;《纽约时报》星期日版则拥有168.2万份的发行量。名列第四的是《洛杉矶时报》,其日发行量为103.3万份。这四家报纸的日发行量均超过了百万份。分列5-10名的报纸分别是《华盛顿邮报》、《纽约每日新闻》、《芝加哥论坛报》、《新闻日报》、《休斯敦纪事》和《达拉斯晨报》,发行量均在50万份以上。与去年相比,《洛杉矶时报》的发行量下跌4.2个百分点,原因在于这家报纸在今年决定不再在时报中夹送集团的西班牙文报纸《观点报》。《洛杉矶时报》及其所属的时报镜报集团旗下的其他报纸在3月被拥有《芝加哥论坛报》的论坛公司购买。据美国报业协会统计,美国785份报纸的日发行量总数比去年下跌了0.4个百分点,星期日版的发行量下降0.7个百分点。尽管有这些变化,但美国还是保持着报业大国的地位。报纸目前还是美国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报纸信息量大,每天都出七八十个版面,价格又便宜,像《华盛顿邮报》只要25美分,因此在美国到处可以见到看报纸的人。在美国买报纸也方便,大街上随处可见自动售报机,商店里、车站里、候机厅里则有自助报摊。美国70%的日报及更多的周报为大的报团股份公司所有,一城一报的现象极为普遍,拥有两家以上报纸的城市不足3%。在八国首脑日瓦会议之前,乔治·布什在英国拜会英女王的一张照片被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上。同时登在头版上的还有一张一群黑人小姑娘正在街上跳绳的照片。经常把地方新闻与一些重大问题的新闻放在同一版面上,这是《纽约时报》的贯作法。它一方面注重国家职责,这一点越来越肯定;同时,即便不说纽约是该报自己的基本市场,记住自己的根在纽约也是必要的。《纽约时报》的规模与它想在全国实现的抱负使其在美国各报中情况独特。按欧洲人所说的全国性报纸这个概念在大洋彼岸是不存在的。美国报纸不是那种在首都出版、面向全国,且地方新闻极少的报纸。70年代,水门事件这个轰动性的新闻导致尼克松下台,当然,它也把《华盛顿邮报》推向了全国,甚至世界舞台。但只要稍微浏览一下《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就可以看到,它首先深入报道的仍然是它所在地区的新闻。美国报纸对广告的依赖很大。广告收入占到报纸收入的80%,而能够使这些报纸生存下去的广告商主要都在地方上。因此,这就需要有一个集中的读者群,还需要有很好的渗透率。《华盛顿邮报》在首都及其周围地区的渗透率已经超过45%。还需要加强报纸的分送力量,这是由各报自行控制的。在这方面,他们首先采用订阅和送报上门的方法。据美国报业协会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用上述两种办法销售的报纸已占该报全国平均销量的69%。1982年9月,美国第一家,也是唯一名副其实面向大众的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报》问世。从此,美国报业的变化十分明显。尽管该报取得的成功迟来了些,但它已经证明,全国性的广告市场是存在的,而《华尔街日报》则只是一份关于经济和金融的行业性报纸。但《今日美国报》取得了成功。1982年,它的发行量只有36万份;19年后,其发行量已经攀升到169万份,每周五天出报。该报公关部主任史蒂文·安德森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26个地区发行机构,我们的发行量继续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我们从1993年开始盈利。”《纽约时报》比《今日美国报》早两年就已经在全国发行了,而且这几乎是事出偶然,因为70年代发生的能源危机及运费暴涨使报纸的印刷不得不分散到全国各地进行。该报目前在全美有15个印刷点,这就使其在除纽约之外的各主要地区市场上得到了传播。到了90年代,《纽约时报》意识到在全国范围内潜在着一批高素质的读者群,也意识到他们对大广告商的影响。戴维·琼斯在该报编辑部的领导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在他离退休还有四年时间的时候,他被特别指派负责扩大该报在全美的发行工作。他强调指出:“《今日美国报》与我们的报纸不是一回事。除了《今日美国报》以外,只有我们真正打出了全国性张牌。”今天,数字可以说明问题:现在该报在全国的发行量已达44.7万份,占全部报纸发行量的40%。未来10年,它的目标是要再扩大发行25万份。全国性的广告商1996年给报纸带来的广告收入仅占总广告收入的31%,而去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82%。在眼下发生的广告市场危机中,《纽约时报》所受损害没有其它报纸严重。现在,各大报业集团也都跟了上来,采用了把地方报纸的影响扩大到全国的战略。转载自《参考消息》股价最高的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PostCompany)达到512.2美元(巴非特控股,从来不分拆股票)《个人历史》是美国著名大报华盛顿邮报女老板的自传。此书在美国曾长期高据畅销书排行榜,而在国内,《个人历史》中译本几乎未能造成任何影响,甚至连新闻业人士,都很少有人注意到此书的出版。这其中就可看出中美的文化差异。事实上,《个人历史》作为一部传记,能够在美国跻身畅销书行列,完全是因为华盛顿邮报的社会文化影响,《个人历史》虽然冠以一个非常低调的书名,但是美国人却可以从《个人历史》了解到很多美国政治、经济以及新闻、文化的内幕与真相,因为这部书的主角在美国一直处于风云际会的致高点,作为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的主流大报的决策者,格雷厄姆决非是一个普通的新闻工作者或一个企业家。从媒介经济的角度看,《个人历史》展示了世界主流大报的决策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书中详细介绍了华盛顿邮报由一家濒临破产的报纸如何挽狂澜于既倒,逐步成为美国市场中最成功的报纸之一。作者的父亲是典型的美国创业者,从小店主起步而跻身华尔街,靠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获得了巨额财富,并且被政府任命为联邦储备局总裁,可谓是财运官运两不误。事实上,正是这种背景,才使得他抓住当时华盛顿邮报原老板经营不善亏损严重不得不拍卖该报时,以82.5万美元的超低价格买下,并且通过一系列举措使这一资产飞速升值--到80年代就已跃居全球企业500强的第263位,另一方面,在新闻舆论上几乎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影响,甚至以其水门事件报道把一任总统赶下了台。没有市场经济的洗礼与政府机构的历练,这一切就很难想像;但是,如果只按生意人与政府官员的经验,也是行不通的,事实上有相当长时期,这位百万富翁兼高官就被报业市场现实所困,因为没有专家与行家的扶持,就无法有效地管理报业。华盛顿邮报真正上路,是在礼聘到一批第一流的办报专家之后,通过从其他成功报纸挖角,组成了一个精锐的团队,从而把报纸的产品质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按照规范的企业经营原则运作,终于奠定了它在美国报业中高高在上的地位--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或文化上。名牌院校出身、高智商、超常业绩,华盛顿邮报的骨干力量基本上都符合这三个条件,历史一再证明,要办成主流大报,所依赖的队伍必须是优质的人力资源。这部书同时也是一位年轻女子学习并实践新闻传播业的自述,格雷厄姆从高中时就为华盛顿邮报当送信员与通讯员,后来在家庭变故中没有精神准备就成为该报的老板,经过长期努力,借助该报干将的忠心辅佐,成长为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报业主管之一。对于华盛顿邮报,姑且不论其政治立场如何,单纯就新闻传播业务而言,久已是国际公认的权威大报。《个人历史》是一部从当局者角度介绍华盛顿邮报的运作与管理的回忆录,鉴于格雷厄姆的特殊身份,可以说,此书不可多得,而且不可替代。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