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社会初级考试工作综合能力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6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前笔记,简洁,完整)1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与领域1,社会工作的含义: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P12,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P2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3,社会工作的特点:①职业助人活动(注:一个队伍,而不是一个人)、②注重专业价值(灵魂)、③强调专业方法、④注重实践(应用社会科学)、⑤双方合作(社工和服务对象共同工作)、⑥多方协同(心理辅导、精神鼓励、资源整合等)P2所谓专业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时所遵循的理念、指导思想和伦理。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它既是社会工作专业遵循的原则,又是社会工作专业努力的目标。同时又强调要帮助服务对象实现个人价值,实现平等与正义。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作、社区工作4,社会工作的目标:(1)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2)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P45,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社会工作在物质帮助、心理和社会支持方面提供的援助是具体的)、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目标是建立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一方面要提高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人在环境中的分析视角,人—问题—环境】,另一方面则要改善环境,调动环境中的资源,排除环境中的障碍。)P66,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P77,社会工作的要素: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主体)、社会工作价值观(利他主义)、专业助人方法(核心组成部分)、助人活动(最核心部分,双方互动、平等合作)。P10社会工作的对象是指直接接受服务和帮助的个人或群体。分为基本对象和扩大的对象。基本对象主要指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包括:第一,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第二,精神病患者。第三,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扩大的对象表现在:从帮助物质生活上最困难的人扩展到所有基本生活遇到困难而需要帮助的人,从贫困的个体和家庭到有问题、欠发展的社区,从困难民众到一般公众。比如:一些成员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某些在学业上遭遇困境的学生,那些受到虐待的妇女,因为退休而陷入孤独的老人以及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精神障碍的人士,这些非“生活困难”的人群也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即以帮助他人、服务于他人、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为自己行动的目标。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通过专业教育形成的,是在服务实践中养成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科学的助人方法是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最核心的部分。8,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P11社会救助也叫公共救助是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对物质生活面临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9,社会工作者的角色:(1)提供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助人自助”)、倡导者[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原则是“案主自决”])、(2)间接服务角色(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人、研究者)P1610,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政策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相关知识。)P1811,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P19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理论1,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的灵魂)是在专业或职业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对人、对事和对专业等的总体判断与核心理念,它对树立专业使命、规范专业行为和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专业实践的规范和功效的保障。2,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也推动了慈善活动的发展,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法案。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并直接参与社会救助活动、确立了助人自助观念、救助人员的专门化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3,社会工作价值观(国际认同):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真诚和守信、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4,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对服务对象的接纳(接纳不等于认同)、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注重个别化原则、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自决权原则)、强调为服务对象保密(除非在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有关信息时,社会2016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前笔记,简洁,完整)2工作者应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有限度公开隐私信息的必要性及采取相关保护措施。如果在紧急情形下,必须打破保密原则而来不及提出报告时,社会工作者事后应当原证据并补办手续,已记录必要的工作程序。)5,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容: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来指导和支撑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实践的理念和判断,受到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一种系统的、成熟的、引领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实践的指南,同时它也是内化于社会工作者专业实践的精神标准。专业价值观的建立与履行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标志。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2)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实践的看法;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看法;4)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要坚持效率与平等兼顾,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服务效果,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6,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1)理论作用①社工价值观是别于其他服务专业的重要标志,②确定社工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③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2)实践作用①社工的实践动力,②具体表现形式是伦理守则,③促进社工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④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7,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2)注重和谐、促进发展;3)平等待人、注重参与;4)道德与责任并举;5)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8,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p29-32社会工作者的准则:(1)履行专业行为的一般规定。(2)以受助者利益考虑第一,任何时候者不能剥削受助者的利益。(3)不得夸大专业资格和能力,不得效用组织的名义。(4)在有关受助者个人的信息使用和处理上,要知会受助者并获得其同意,同时要严格发行保密原则,确保受助者的隐私不受侵犯,以及保护受助者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损害。(5)严格专业标准,避免渎职和失职的行为。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主要内容:(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包括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私和保密等。(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要求。(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等。(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专业的完整性,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等方面要求。社会工作伦理难题的处理原则:①维护生命原则,②完全平等原则,③自由和自主原则,④最小伤害原则,⑤隐私和保密原则,⑥真诚原则。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及处理的一般步骤:1.保密问题(基本原则);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情理法问题);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4.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5.自我决定原则和家长制。9,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守则:P33-341)尊重受助者利益。2)严守受助者秘密。3)公平服务大众。4)重视同僚工作。5)恪守公私界限。6)维护社会正义。7)信守机构政策。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9)促进专业发展。10)约束不当行为。11)增进公共福利。12)共同执行守则。9-1,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应包含:1)以人为本,服务社会。2)协助政府,为民排忧解难。3)依法行政,公正无私。4)坚持普遍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倾听沟通,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6)工作中同事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7)坚持政策与管理的理性原则,注重服务中的人情味。8)平衡个人利益,满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异。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五种需要:(1)低级生理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2)高级社会性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分三类:生存需要、关系需要(人际关系)、成长需要3,莫瑞的需要理论,分两大类: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等几种需要;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通过童年的经验而获得),其中包括两小类,一类是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另一类是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4,人类需要的类型:1)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与性质);2)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需要的对象)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5,人类行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行为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狭义:仅指外显的行为。6,人类行为的类型:2016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前笔记,简洁,完整)3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人类的起源)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行为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划分正常异常行为的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适应性标准。(怎样判断异常?)7,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P408,影响人类行为的三种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9,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主要构成要素:家庭、学校、单位、朋辈群体、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等子系统。家庭:(1)横向要素【微观】:成员间的互动如何影响个体的成长;(2)纵向要素【宏观】:家庭背景、过去事件。10,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定性、变化性。1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类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行为能改变社会坏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但力度并不是对等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多些。社会工作者要正确把握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不仅要评估服务对象行为方面的情况,还要评估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评估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帮助服务对象要改变个人、环境,同时也要改变个人和其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状况,恢复和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12,人类发展的七个阶段,每阶段的主要特征都包含(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1)婴幼儿(从出生到3岁左右)家庭是婴幼儿成长最关键的社会单位。生理发展:动作发展最为迅速,在此期间逐步掌握了独立行走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心理发展:记忆主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重要标志社会性发展:(至6个月)单纯社会反应阶段、(7个月至2周岁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