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讲三个问题:一、“十二五”时期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二、“十二五”时期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三、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关于改革开放的几点认识1、说到改革开放,人们通常都把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起点的标志。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都在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传统的苏联体制的弊端,主要在于“权力过于集中”,从而损害了地方政府、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是中国经济在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后出现种种弊病的根源,必须加以改革。陈云同志当时提出“三为主、三为辅”的主张,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个体经营为辅;以计划生产为主,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辅;以国家市场为主,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辅。1958年至1976年期间,我国多次实行行政性分权,但都未能成功,而且造成了“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恶性循环。另外,一些资深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等)都提出了如何估价市场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问题。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有它的连续性,不能截然分开。2、从理论上讲,改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调整,但从本质上讲,改革是一种利益的调整。3、我们说“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动改革。实际上,开放也是一种改革。4、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以经济领域为轴心,通过经济领域的改革,来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等其它领域的改革。5、渐进性、探索性、阶段性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大特点,必须正确把握。渐进性:即从农村到城市,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改革,不同于俄罗斯的裂变式改革(休克疗法)。探索性:即摸着石头过河(撞击反射法)阶段性:分四个阶段,逐步深化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三大特点:1)起点在农村;2)步子很艰难;3)体制外先行。第二阶段(摸索阶段):从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五大特点:1)重点转移;2)摸石过河;3)双重体制;4)层次不深;5)碰撞激烈。第三阶段(突破阶段):从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3年11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三大特点:1)整体推进,重点突破;2)触及体制和产权问题;3)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第四阶段(完善阶段):从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至今。两大特点:1)攻坚克难;2)逐步完善。一、“十二五”时期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原因: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路。成就可以概括为四句话:1、思想观念巨变;2、综合国力增强;3、人民生活改善;4、国际地位提高。经验可概括为“十个结合”:1)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2)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3)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4)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5)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6)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结合起来;7)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8)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9)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10)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解释“十个结合”:第一个结合说的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第二个结合说的是,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整合。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上层建筑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第六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中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互利、普惠、共赢。第九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第十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总而言之,贯穿这“十个结合”的一个最本质的结合,就是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实际上阐发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超越于表面发展成就的更为本质的成就,那就是中国制度文明的特色和发展模式的特点。这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文明的成功和发展模式的成功。这个制度和模式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经验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二,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存在许多体制性障碍,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特别要强调的是,“十二五”时期改革开放的任务依然艰巨,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当前改革开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尚不规范,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还不到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入;2、市场体系不健全,存在着行业垄断、地区封锁等制约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因素,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比较混乱;3、政府职能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簿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4、高效率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财政、金融、投资、规划等方面的改革有待深化;5、收入分配秩序还很不规范,初次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再分配的调节措施不完善;6、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7、“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村改革的任务还相当繁重。8、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政治、文化、社会等其它领域的改革滞后。二、“十二五”时期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2、推进行政体制改革3、加快财税体制改革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5、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6、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7、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1)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2)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3)深化垄断行业改革;(4)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5)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推进行政体制改革(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加快推进政企分开;(3)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4)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5)实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3、加快财税体制改革(1)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2)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3)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整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4)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5)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1)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3)完善浮动汇率制度;(4)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5)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6)建立存款保险制度;(7)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8)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5、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1)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2)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6、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1)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3)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4)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7、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优化对外贸易结构;(2)提高利用外资水平;(3)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4)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三、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要求第一,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下一步的改革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有些改革触及现有利益格局,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大;有些改革涉及当事者的切身利益,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和制定好配套政策才能平稳推进;改革相关各方和社会各方面主体的利益意识明显增强,具有分享改革成果的强烈愿望;有些改革措施中,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既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又是被改革的对象,角色冲突往往导致改革任务落实难,改革过后易反弹。而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和舆论导向,更需要全面考虑和统筹部署。因此,要求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把握方向,各方面措施有机衔接,处理好重点突破和综合配套的关系;使改革过程平稳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第二,经济领域的改革要注重协调配套中央要求,宏观经济改革要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使改革既能有效激发地方、企业和广大职工的活力和动力,又能通过有效的调控措施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实现可持续增长。城市改革要与农村改革相协调,使城镇能够更有效地发挥高效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内需、便利提供公共服务等功能;又能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可持续。深化改革要与扩大对外开放相协调,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开放条件下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风险;开放要进一步扩大领域和提升水平,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完善市场机制要与政府有效调控相结合。要拓展各种所有制主体公平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