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4页改革与发展研究第78期2009年5月本期责任编辑:樊玉琦、刘隽专题·中医药发展与教育医改意见解读——中医药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4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涉及中医药内容有多处。究竟怎样理解这些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对此予以解读。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摘自(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宪法》总纲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医药与西医药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相同的发展权利。在我国,中医药和西医药都是主流医学,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也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摘自(五)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以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要按照中西药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充分体现中药内容、符合中国特色的基本药物目录和制度措施。在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时,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和数量。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研究制定既能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又能引导患者选择中医药服务的相关政策。同时,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中,探索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途径和方法。在推进公立中医医院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要研究公立中医医院的特殊性问题,探索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投入补偿机制、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机制、有利于中医药人员专心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分配机制和有利于中医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对中医院(民族医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摘自(十)建立政府主导卫生投入机制第2页,共54页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整合现有的用于中医药发展的各类资金,统筹规划,集中财力,重点支持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建设、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发展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等。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根据中医药资源配置需求,积极引进外资和国际组织项目资金,壮大中医药发展资源。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摘自(十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针对影响我国居民生命和健康重大疾病的威胁,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和水平。用3~5年的时间,通过加强协作、联合攻关,优化完善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制定实施相关诊疗指南。与有关部门协调,建立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协调机制。2009年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的有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完成《中医药治疗HIV/AIDS疗效评价分期标准及指标体系》,制订艾滋病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总结优化中医药治疗肝病和结核病的治疗方案。开展中医药治疗矽肺和戒毒研究试点。开展中医药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摘自(十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制定实施《中医药教育发展纲要》,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改进中医药院校教育,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突出办学特色,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用3~5年的时间,建立农村中医药人才定向培养制度和农村中医执业医师制度,探索农村师承工作机制。通过业务培训、学历教育及师承等方式,培养和引进城乡基层中医药业务骨干和实用型人才,初步解决农村中医药人员问题,满足农村中医药服务需求。同时,开展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2009年底前完成2.5万名乡村医生的招生培训任务。借鉴历史上师承教育的经验,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使中医药的各种学术流派、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以及独特的技术、技能得以传承和发扬;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专业学位相结合的具体政策,妥善解决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徐茵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报》)建设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策略关键词: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策略1研究中医药大学办学定位的意义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摸索,2l世纪的中国高校已逐步进入学校自主定位的状态。对办学定位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办学实践中面临的难题、困惑,基于国外成功大学经验第3页,共54页的总结与反思,基于我国少数起点高、基础好、综合性大学办学经验的回顾与展望;对实践层面的探讨较深入;关于定位的理论研究目前不够成熟、系统,使得高校在确定办学定位时缺少理论依据,随意性大。1995年,我校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迈出自主定位的重要一步;从此,学校从中医药单科院校转变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并从教学型院校转变为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学校“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明确要为自己在同类院校、广东院校中找寻合适的位置而定位。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视角,与同类院校比较,我校中观定位:研究型中医药大学。与广东省高校比较,我校微观定位: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研究我校办学定位问题是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实践需要;是对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办学发展的次实证研究,为探究高等中医院校办学规律而总结经验。2办学定位释义我们在研究学校定位时,主要应考虑学校的学科结构类型;单科性学校、多科性学校、综合性学校。办学层次主要指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的层次。目前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或以本科教学为主)、职业技术型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系统分层次能促使各高校各具特色,“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的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而高等教育系统层级的形成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完成的,而是各高校在竞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定位来实现的。3我校建设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策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院校必须面对高等教育市场,积极参与竞争,只有主动谋求发展的院校,才能获得发展的机遇。我校需适应高等中医教育发展要求,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导向,以特色、优势为实力,以改革为发展动力,建设研究型中医药大学。3.1明确办学理念,创建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一流大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启示我们:创建一流大学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所谓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办学理念对办学起着定向的作用。建设研究型中医药大学,必须建设国内一流的学科,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创造国内一流的科研成果。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群及学科支撑点,使我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有厚实的底基,有提升的实力,有创新的动力。依托学科建设,开展教学、科研,科学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大学师资队伍,为产生大师级的人才提供强力的教育政策保障,宽松的研究环境。通过师资队伍凝聚大学精神之科学、人文、民主之内涵。大学应该有耐心,给我们的教师群体以成长的时日和机会;更应有信心,给我们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成长的期待,让他们成长为未来中医药学界的大师级人物。科学研究是发展科学之所需,学术研究是探究高深学问的重要方法、途径;“十年第4页,共54页磨一剑”是保障学术质量的基石;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是保障科研质量、学术质量的天平。我校要下苦功夫,用大力气去炼就创新、原创的科研真功夫。追求国内一流,是我们对高等中医教育的一种期望与自信;追求国际知名,是中医药大学应有的历史使命。3.2积极、主动探寻特色化发展之道大学个性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在此趋势下,我校应积极探寻特色化发展之道。我校将来的声誉、名望和地位,将取决于学校在著名教授、院士和学术特色的市场上竞争能否成功,因为声誉和名望就是由在上述市场中所取得的成功积累的结果;而成功的手段是取得一流的学生、教职员和经费资助。特色就是竞争力和优势,特色化是将特色动态实行,是凝聚大学精神、形成学术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的实践过程。我校以中医临床医学疗效显著,临床人才培养有成效,经典课程回归临床见长,这是我校已形成的办学特色,是我校竞争优势。突出中医药主体地位,寻求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形成优势与特色。我校中医药学科是强学科,而理、工、管等学科门类的学科呈弱势;明确扶强补弱的发展策略,优先强学科、优势研究稳健发展,争取领先地位;确保弱学科有可发展的空间。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持各学科共同发展。应着力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基础理论,形成现代中医药科学体系。科研项目、科技开发应着眼于争取更多的市场效益,科研特色化将使我校科研职能发挥更大作用。特色化发展是我校未来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我校在中医院校保持领航者地位的理性决策。3.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改革中发展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机制及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我校已启动的名师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名牌专业建设工程、教学成果申报评选等,应成为我校教育质量体系的主要内涵。切实创建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检验创建特色化办学模式成败的主要标准和根本指标是高校的特色化状态。包括我校的办学风格的独特性、教育思想的独创性、教学手段的鲜明性、特色教育的长期性。教学方法改革应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动性。整合教学方法;研究学科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的效果与形式的统一,形成具有教师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课程设置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是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行,将使大学找到它存在的合法性:教学培养人才是大学存在的逻辑起点,也是大学运作模式中最基本、最稳定的一种组织运作模式。(沈美萍摘自《医学教育探索》2009年第一期)第5页,共54页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