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开放30年成就之三:科技的发展一、科技发展情况(一)最新科技统计数据1.科研经费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科技经费支出额(亿元)2050.22312.52671.53121.64004.44836.25757.37040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亿元)575.6703.3816.2944.61095.31334.91688.52050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3.63.73.73.83.83.94.24.0经费(亿元)895.71042.51287.61539.61966.32450.03003.1366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0.900.951.071.131.231.341.421.492.科技人员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专业技术人员*(万人)2165.12169.82186.02174.02178.32197.92229.82259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万人)322.4314.1322.2328.4348.2381.5413.2432科学家与工程师(万人)204.6207.2217.2225.5225.2256.1279.8291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92.295.7103.5109.5115.3136.5150.3160科学家与工程师(万人年)69.574.381.186.292.6111.9122.41303.科技产出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专利申请量(万件)17.120.425.330.835.447.657.369.4发明专利申请量(万件)5.26.38.010.513.017.321.024.5专利授权量(万件)10.511.413.218.219.021.426.835.2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件)1.31.62.13.74.95.35.86.8SCI、EI、ISTP系统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万篇)5.06.57.79.311.115.317.2—国内科技论文数(万篇)20.323.927.531.335.540.5—4.高技术产业及技术贸易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2759309537695034634181281005612000占GDP的比重(%)2.782.823.133.713.974.444.774.86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亿美元)370.4464.5678.61103.21653.62182.52814.93478.3占商品出口总额比重(%)14.917.520.825.227.928.629.028.6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万项)24.123.023.726.826.526.520.622.1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亿元)650.8782.7884.21084.71334.41551.41818.2222625.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区内企业数(万家)2.12.42.83.13.94.24.65.0营业总收入(亿元)920911928153262093927466344164332052840净利润(亿元)59764580110291423160321292599实交税金(亿元)4606407669901240161619772452出口创汇(亿美元)1862273295108241117136116116.主要科技指标在世界上的位置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R&D经费占世界的比重(%)2.52.93.54.2R&D经费的世界排名6666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世界的比重(%)6.38.49.28.4发明专利授权量世界排名4344SCI、EI、ISTP收录我国论文占世界比重(%)5.16.36.98.4SCI、EI、ISTP收录我国论文数世界排名5542(二)科技成就、1、建立中国蕨类植物分类新系统(1978)中科院植物所秦仁昌在本年《植物分类学报》第16卷发表《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建立起中国蕨类植物分类新系统。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当时世界蕨类植物分类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论,将中国蕨类植物分为5个亚门、63科、223属,其中23科是他本人或由他人代为发表的新科。这一成果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建成325米高的气象铁塔(1979)8月23日,大气物理所在北京西郊新建的高达325米的气象铁塔正式投入使用。它的高度在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两座铁塔,是亚洲最高的专用气象铁塔。塔上设有15层平台,安装有多种测试仪器,可以进行全天候、连续、同步的遥测。3、东亚大气环流成为中国天气预报业务模式(1980)3大气物理所与中央气象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合作建立“联合数值预报室”,将东亚大气环流等研究成果发展成国家气象局的业务预报模式。1982年,中央气象台作出72小时数值天气预报,结果表明,对中、高纬度西风带环流形式演变具有一定的预报效果。1987年,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得成功(1981)11月20日,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成功。这是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由中科院生化所、细胞所、有机所、生物物理所、北大生物系和上海试剂二厂等单位组成会战组,历时13年努力取得的这项成果,1983年5月在《中国科学》B辑全文刊出,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该项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5、人工合成天然青蒿素(1982)青蒿是中国传统治疟药物。1973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优于氯喹的抗疟新药青蒿素。1976年,上海有机所、中医研究院和生物物理所合作,通过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方法,解决了青蒿素的化学和空间结构与绝对构型问题。1979年起,上海有机所开始研究天然青蒿素的人工合成。科研人员经过大量试验,终在本年完成天然青蒿素的人工合成。这项成果及后续工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6、研制成功“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1983)1975年7月,为了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提出的大型科学、工程计算问题,中国开始自行研究试制大型向量计算机。本年11月14日“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中国以往研制的计算机均为标量机,“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向量机在运算速度上比标量更快,更适合演算数据量大的大型科学、工程计算问题。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提出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1984)在1984年召开的国际微分几何与微分方程北京讨论会上,我国学者冯康首次系统提出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从而开创了计算物理、计算力学与计算数学之间的一个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前沿领域。该研究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后,辛算法在天体力学、弹性力学等领域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8、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与研究(1985)11月,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等在中国《古生物学报》上发论文《纳罗虫在亚洲大陆的发现》,将其在云南地区考察中,于澄江帽天山页岩系中发掘出纳罗虫动物化石群命名为澄江动物群。此后经系统采集与深入研究,在生物群的分类学、形态解剖学、古生态学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在《自然》和《科4学》等国外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发现,澄江动物群生物门类种属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现代动物门类,以及某些已经灭绝的动物;展示出生物门类广、数量多、形状奇特、保存完好,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距今5.3亿年前的澄江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为研究地球早期动物的起源、形态结构、组织构造、生理功能、生态环境和系统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化石。澄江生物群是当代古生物学上一项重大发现,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特等奖。9、国内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1986)12月16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通过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组织的评审验收。该实验室瞄准国际上分子生物学发展方向,从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开展研究,以阐明生命现象的奥秘。这也是中国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建成“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1987)“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于6月27日在上海光机所通过国家鉴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高功率钕玻璃激光装置,“神光”由激光器系统、靶场系统、测量诊断系统和实验环境工程系统组成,输出激光总功率达1万亿瓦,激光时间只有1秒钟的十亿分之一到百亿分之一。该装置为进行激光核聚变新能源研究及其他多种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手段。本项目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1988)10月16日,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首次对撞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能加速正负电子束团使其产生对撞,并可用大型探测器进行实验研究。10月22日,大型探测器调试成功,首次得到了宇宙线径迹。至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宣告建成。12、研制丙纶级聚丙烯树脂(1989年)在化学纤维5个品种涤纶、锦纶、丙纶、腈纶和维纶中,只有丙纶是中国自行研究开发成功的。中科院化学所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大量研究,掌握了“丙纶稳定纺丝新工艺”的关键技术,并最终开发出一系列用化学降解法创建的流动性聚丙烯纺丝专用料。新产品的纺丝性能和耐老化性能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产品的水平,为中国的丙纶工业奠定了基础。本项目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3、研制成功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1990)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中国先后两次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气象卫星的核心探测仪器是扫描辐射计,迄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先进国家能够制造。上海技术物理所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研制成功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从900公里外高空的卫星上,向地面发回了高质量的夜间红外云图。这标志着中国的遥感卫星技术已经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514、建立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方法(1991)粮食收成的预测,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在国际上已发展为边缘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陈锡康等人深入研究了12类因素与粮食产量的函数关系后,提出了社会经济技术产量预测法。在1980~1991年的12年间,平均预测误差为1.4%,预测提前期均为半年以上,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5、合成铂202、汞208和铪185三种新核素(1992)各种不同的原子核统称为核素。探索新核素产生的途径,研究它们的性质及其可能的应用前景,是当代核物理和核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上海原子核所和兰州近代物理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并鉴别了铂202、汞208和铪185三种新核素。这是中国科学家在远离稳定线核的合成和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果。16、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获红外自由激光(1993)由高能物理所谢家麟等承担的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BFEL),经8年工作,于5月26日成功地实现了红外FEL振荡激光,并于12月28日凌晨顺利实现了饱和振荡。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西欧之后又一个利用直线加速器获得红外自由激光的国家。17、研制成功潜深千米的自治水下机器人(1994)中国第一台潜深1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由沈阳自动化所等研制成功,其整机主要技术性能和指标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最先进的同类水下机器人的水平,其中水下平台回收技术是创新的。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水下机器人技术正在走向成熟。本项目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8、“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1995)5月12日,由计算所研制的“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级鉴定。它是面向大规模工程计算的一类巨型计算机,可以扩展为由成百上千台处理机组成的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峰值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