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忠忠(2006年3月7日)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年4月18日作者:hhagri来源:呼市农牧业局点击次数:603局长致辞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市委九届九次全委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总结“十五”以来,特别是2005年工作,研究部署2006年工作,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能力,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面,我围绕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讲几点具体意见。一、认真总结,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能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五”以来我市农牧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狠抓了各项措施的落实,克服了局部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虫害和禽流感等不利影响,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保持了全市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8.98亿元,比上年增加6.28亿元,同比增长14.8%,是2000年的1.9倍,五年平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31元,比上年增加626元,同比增长15.6%,是2000年的1.8倍,五年平均增长12.8%。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农区畜牧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2005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达到330万头只,同比增长28.4%,比2000年增长5.1%,五年平均增长1%。特别是实施了“奶业兴市”战略,全市奶牛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05年日历年度,奶牛存栏达到63.8万头,同比增长26.6%,是2000年的7倍,五年平均增长47.3%;奶产量达到242.6万吨,同比增长52.6%,是2000年的10.4倍,五年平均增长58.6%;全市肉、蛋、毛绒产量分别达到12.69万吨、4万吨和2833吨,同比分别增长24.4%、17.6%和25%。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0.7亿元,比上年增加10.6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2.7%,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可达2194元,直接来自奶业的收入达到1900元左右。畜牧业尤其是奶牛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61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6.2万亩,玉米和马铃薯播种面积分别达到177.8万亩和117.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14.8万吨,比2000年增长36.3%;全市用于饲喂牲畜的粮饲兼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较上年增加10万亩。青饲料种植面积达到95万亩,较上年增加10万亩。现已初步形成了比例协调、效益突出的种植结构,基本上适应了当前我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三是农牧业科技推广再上新台阶。围绕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广普及农牧业适用增产技术。种植业方面,据农情统计,2005年全市覆膜种植面积达到136.91万亩,比上年增加15.14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面积达到345.49万亩,比上年增加10.4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率已达95%以上;间套复种面积55.8万亩;座水点种面积8.55万亩。全市共展示玉米、向日葵、饲用高粱、马铃薯、苜蓿、饲用甜菜、大豆等七大类作物137个品种,有效地促进了农作物优良品种更新换代。畜牧业方面主要是推广良种、良法、良饲以及人工种草、疫病防治等适用技术。牲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中新增奶牛13.4万头,生产肉种羊4800只;良种推广体系中共建成标准化牛冷配站1802个,标准化羊人工授精站415处,6月末全市大小畜中良改畜比重达到82.6%,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建青贮窖(池)11278个,新增饲草料加工机具4240台(套)。农机化事业发展较快,2005年完成机耕375.9万亩,机播298.6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7.2万亩。四是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又有新提高。奶牛业发展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据统计,全市奶牛养殖户达到12.8万户,比上年增加1.6万户。其中饲养5头以上的奶牛专业户达到5.1万户。新建奶牛养殖小区50个,总数达到了127个。新建挤奶站37座,累计达到了1260座。目前我市奶牛业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基地建设水平等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5年8月,在第十一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我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乳业之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加大了新优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建立和完善核心示范田6处,总规模达到7500亩。引进新品种250多个,筛选出优质新品种20个,推广品种7个。五是动植物检疫、防疫、监督管理取得新成效。“三级政府、四级管理网络”的动防体系日臻完善,动防工作的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去年成功扑灭了赛罕区巴彦镇腾家营村发生的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强制扑杀了疫区内93523只禽类,并进行了合理的补偿,同时对全市所有禽类强制免疫,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年对全市7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的养殖户的免疫接种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重点疫病防疫密度均达到了100%。全市已筹集到奶牛风险金3243万元,九个旗县区已将近年来因防疫注射导致奶牛流产、死亡造成的损失247万元全部赔付,有效降低了农民养殖奶牛的风险,也促进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年内建立和完善畜牧业综合服务站41个,大大增强了基层畜牧业综合服务功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累计防治面积792.7万亩(次),植物病虫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6%,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7%。六是无公害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又有新提升。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9.15万亩,累计达到242.49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40%。完成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样本11063个,超标率为2.37%。大大低于抽检蔬菜农药残留本地不超过5%和辖区内不超过10%的目标任务。在全国37个受检城市中我市排名前列。集中开展了种子、农药、饲料、兽药等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从流通环节上有效保证了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七是政策性补贴项目又有新内容。继续实施“三补一减免”政策,良种补贴推广面积达到35.3万亩,补贴资金374万元;种粮农民直接补贴2325万元,每斤商品粮补贴0.03元;农机具推广补贴275万元,推广补贴机械1027台;减免农业税及附加5018万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减负40多元。同时,在赛罕区作为全国四省区15个实施奶牛优质冻精补贴的试点之一,补贴资金100万元,发放优质冻精10万支。在全市补贴推广肉羊养殖,补贴资金1030万元,引进寒羊基础母羊18.6万只,种公羊1323只。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十五”期间,加大了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增强了农民的生产活力;加快了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激活了农牧业生产的科技活力;健全和完善了创新机制,不断增强了工作活力;努力化解不利因素,不断强化农牧业部门的应对能力。虽然“十五”期间我市农牧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牧业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稳定。全市近60%的耕地为旱坡地,设施农业的规模较小,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力度不够,农牧业抗灾能力不强,特别是局部自然灾害,给灾区农民生活带来较大困难。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有一定难度,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三是农牧业创新机制不够活,创新能力较差,农牧业良种繁育和试验、示范基础条件差,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需要。四是人畜混居,养殖方式粗放,养殖环境较差,畜禽发病率较高,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落后,经营管理不善。五是基层的动物防疫力量仍然不足,基层的动防设施落后,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防控工作需要。六是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乡镇基层农牧业综合服务站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农牧业技术推广系统“养兵缺钱,打仗无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改观。七是农牧业机械的数量与质量、生产与效益、动力与配套机具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不能满足农牧业生产需要。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精心谋划,争取为“十一五”开好头、起好步。今年全市农牧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施“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战略,以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基本目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牧业经济发展能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突出发展奶牛养殖业,积极发展肉羊养殖,稳定发展猪禽生产,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适用技术普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强化政策落实,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这一思路,今年全市农牧业工作的目标是:1、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6亿元,比2005年增长14.3%,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2%以上,奶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例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比2005年纯增569元,其中来自奶业的收入达到24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2、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万吨,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61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0万亩,优质专用农作物种植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例力争突破55%。认定和监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新增优质牧草20万亩,种植青贮饲料150万亩。3、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力争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其中新增蔬菜保护地面积2000亩,新增蔬菜产量5万吨,实现我市自产蔬菜在市场份额中达到45%以上的目标。蔬菜种植力争实现今年初见成效,后两年大见成效,逐步改变自产蔬菜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到“十一五”期末,自产蔬菜在市场份额中达到65%-70%,基本保障城市居民的蔬菜市场供应。4、奶牛存栏达到75-8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280万吨。新建奶牛养殖小区100个,奶牛入住小区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和完善畜牧业综合服务站30个。5、大力发展肉羊和生猪养殖,牧业年度羊存栏数达到280万只,生猪存栏65-70万头。6、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精品示范区建设,继续巩固和完善原有的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精品示范区建设,突出为养而种,突出地区特色,提高科技含量。工作思路和目标已经明确,下一步的关键主要是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牧业经济发展能力一是继续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是稳民心、安天下的大事,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认识粮食安全的根本性、动态性和重要性,牢固树立粮食安全的长期意识。要在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的基础上,确保面积,主攻单产,稳定总产。按照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的要求,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化,粮地非粮化。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耕地质量监测水平和能力,切实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和效益。二是继续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和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使畜牧业从数量向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式转变,以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户)建设为重点,以加强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为核心,切实提高农区畜牧业的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良种化水平。特别要根据全市奶牛、肉羊、生猪、家禽的总体发展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养殖小区。养殖小区要统一规划用地,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养殖品种,突出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棚舍、青贮窖、饲料加工厂等。尽快建立和完善一批起点高、集中连片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适应企业和消费市场批量、整齐、连续供应的要求。三是大力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蔬菜种植专项补贴,根据规划到2010年五年内新增基本菜田10万亩,总面积要达到17万亩,新增保护地1万亩,总面积达到1.5万亩。基地布局以赛罕区、土左旗为重点发展保护地蔬菜生产基地,增加反季节蔬菜供应量;以赛罕区、玉泉区、土左旗为重点发展优质露地精细菜生产基地,提高本地精细菜总产量;以托县为重点发展胡萝卜等外向型蔬菜生产基地,满足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