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内在机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内在机制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一、从理念认同到概念建构二、从观念转变到行为转变三、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智慧四、从教学素养走向文化素养一、从理念认同到概念建构指导思想层面的理念: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目标层面的理念: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活动层面的理念:交往、互动、对话、体验、探究、自主、合作……新课程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教师对其认识却往往是浅层和外在的,因而在实践上出现了不少的偏差:绝对化、形式化、表层化。从理念认同到概念建构意味着:概念化1.从粗率到精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从现象到本质(概念的精神实质)3.从孤立到联系(概念的相互联系)4.从外在到内化(概念的经验化、生活化)自主学习:1.内涵指什么?外延(表现)?2.精神实质: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3.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系?4.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经验?二、从观念转变到行为转变调研表明:观念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层面最大的变化。从知识观维度(内在维度)的一种解读: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教师的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的个人知识(个人理论)决定的。观念转变基于公共知识的压力和获得(外在、从众)行为转变基于个人知识的获得、改造、更新(内在、觉悟)个人知识的特性:①主观性②实践性③情境性④无形性①主观性(个体性)——客观性对个体的依附性,难于剥离于个体而存在。实质:个体独特经历、体验、感悟、思考形成的知识;个体对公共知识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的知识。一旦离开了个体,或是从个体中剥离出来,这种知识就无法存活,就没有活性,没有力量。教师自己受教育和学习的经历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支撑。(对于大师来说,他写的和说的相对于他的思想永远都是有局限的。)②实践性——符号性教师所拥有的个人知识蕴含于教师的行为之中,深置于教师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而不是一系列行为相分离的命题知识。个人知识通过教师个体行为表现出来,个人知识通过教师个体实践形成(自然性、生成性)。理论知识:实践智慧:游刃有余③情境性(境遇性)——普适性个体知识往往是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是一种情境知识。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作用,离开特定的情境就无效。情境性知识、案例性知识④无形性(隐型性)(整体性)这一特性是就其存在形式而言的。教师拥有的缄默知识体现出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的特点,它深置于教师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包括融于教育教学中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这些是与教师个人经验、行为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积累和创造的结果。教师个体拥有的这种缄默知识体现为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它与教师的性格、个人经历、修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个人知识的上述特性,使其得不到应有的澄清、质疑和批判,导致教师长期陷入“理所当然的狭隘的经验世界”而不能自拔。“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外在行为的真正改变主要是重构其内在知识基础与信念的结果。这就必然触及到教师个体从自己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所获得的缄默知识……没有对这种缄默知识及其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就不能完整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重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可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的个人知识(缄默知识)是教育的一份极其宝贵的财产。积极作用在起作用(活性)缄默知识消极作用不起作用(惰性)惰性活性公共知识的获得有助于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而教师行为的转变却有赖于教师个人知识的改造或转变。行为习惯的形成=个人知识的获得和积累由公共知识向个人知识的转化、内化有一个过程。行为转变的外在维度:显性因素:考试评价教学管理隐性因素:文化心理三、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智慧理论有了,个人认识也到位了,观念也更新了。但还需要实践智慧,这是因为开放性、互动性的教学具有太多的挑战性,只有实践智慧才能应对、驾驭这种不确定性!(收不住、完不成任务怎么办?)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是无法预设的,它总在有序与无序的整合中发展。也因此今天的教育需要我们用人性、用智慧去实践,去建构。我们说好的教师,你去听他的课,他都有许多人性的闪光和教育智慧的闪光。而这些智慧都是无法事先预计的,无法规划和硬性执行的,都是在生命相遇过程中、问题的碰撞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非常灵动地闪现出来的。而教育智慧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教育实践智慧的一个突出表现: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的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四、从教学素养走向文化素养教学上应对自如了,但教学水平、教学境界的全面提升有赖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学素养: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很有一套,但听他的课,我们明显感受到他的课缺了什么东西:内涵!文化素养。具体表现在:视野不宽----知识贫乏,以本为本,搬教参,对答案,化不开,教不活,死记硬背;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多问题,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人未老心先衰,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文化冲突与变革。文化的缺失将导致课堂的僵化,课程改革也就无从谈起。教师文化素养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水平,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历水平。它是指教师经过较长时间培育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从事教育工作所专门需要的涵养。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老师通常就是一个文化素养高的老师。教师的文化素养是难以“培训”和“灌输”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何况对于教师。所以在今天这个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教师更应以一种古典的心情,以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从容地、沉静地对待读书、对待学习。唯其如此,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智慧才有可能因了这肥沃土壤的滋润,而真正地从我们心底萌发、生长,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即使默默无语,也能让身旁的人感受到博大与深厚的师者。现在学校的文化积淀大多还停留在显性上,比如校园的环境布置等等。其实我们还应该多关注一点教师的生存状态,多给教师一点人文关怀,多让教师浸润一点文化的氛围,教师应该诗意地工作着。我在想,何时我们的教师评价不再是僵硬的条款,而是心灵与心灵的互换;我们的教师培养不只是纸上谈兵,还能够走向生活和自然。当我们都来关注教师文化素养的时候,也许新课程就离我们很近了。语文教育的三个层面:一、语言文字(一项技能)二、语言文学(一个维度)三、语言文化(一种视野)深度文化广度语文教育有三个层面:一是语言文字,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二是语言文学,这是比较高的形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态度;三是语言文化,是让学生对世界要有独特的认识。这三个层面是互相关联的,都无法离开文学因素的支撑,也都指向一个核心目标——让学生对世界、生活多一种文学的把握方式,而不仅仅是功利、实用。▲语言文字:字词句段、听说读写、语修逻篇▲语言文学:文学的眼光、文学的态度“孩子本身就是要亲近文学的,他们喜欢故事、童话,热爱诗歌。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是要通过文学,让学生对世界的把握多一种诗意,对生活的把握多一种温情,对生活的态度多一种优雅。”(徐冬梅)在某个版本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春天》这首诗:“春天对冰雪说了什么,冰雪那么听话,都化了。/春天对小草说了什么,小草那么听话,都绿了。/春天对花儿说了什么,花儿那么听话,都开了。”这是一首涌动着生命的春意、想象奇特、文字清新的诗歌,教师应该带领和启发学生去感受诗中流淌着的生命的快乐。可是,某个“著名教师”的教案却是这么设计:向学生提问“春天到了,是真的有春姑娘在对冰雪说话吗?”“冰雪为什么会融化?”以便让学生“理解到,春天到了,天气暖了,所以冰雪融化了,而不是真的有什么春姑娘在对冰雪说话”。一首诗就这样被无情的理性逻辑分析给破坏了。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学生,怎么会对生活、世界怀抱美丽的想象呢?▲语言文化语文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陶冶人性、建构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整体生成的过程。正如有些专家所言,语文教育是一切生命成长、人格形成、个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从文化的高度,选文要求一多并举。一多并举,从“道”的标准来讲,“一”指的是教材选文应体现人类所崇尚的以真善美为代表的终极精神价值;“多”指的是选文要体现人类思想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开放性,诸如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领域。这就要求教材编著者们能以一种博大的文化胸襟和高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待文章的思想文化内涵,既要选传统的政治伦理教化内容,还要选体现人类普遍的精神价值所追求的内容;既要选以明道为指归的皇皇之论,还要选能抒发个人性灵的小品佳作。从“文”的标准来看,“一”指的是选文的语言表达必须规范、准确,具有代表性、示范性,思想内涵必须源于生活、积极向上;“多”则是强调语言艺术特色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风格化,文化内容的开放化、立体化、层次化。惟其采精撷华、见微知著、风格万千、涉猎广泛,才能使读者广开眼界、启迪心智。教学改革是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教学的进步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责任心和使命感,来推进这场关系民族复兴的伟大变革!谢谢大家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