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政府间财政能力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姓名:史桂芬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刘力臻20090501政府间财政能力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作者:史桂芬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牛盼强.谢富纪.NiuPanqiang.XieFuji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08,27(1)从区域发展角度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以中国山东省为例,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如下: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各要素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存在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与要素流动性的强弱及要素流动成本的大小有关.2.学位论文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200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高效运行的前提。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讨虽多,但仍然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本文的意义在于,系统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动力机制以及评价指标、标准与量化方法,从而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解读、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协调”的本义,以及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4个“标志”,运用计量方法、GIS制图等技术手段,详细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调节机制、微观组织机制与空间组织机制,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标准与量化方法,并以中国的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论文共分8章,由导言、6章正文及结语组成。第1章,以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为起点,阐明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评述了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的理论,系统梳理了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思路与主要方法。第2章,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问题研究的前提。本文分析后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依据这一涵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具备4个方面的“标志”: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向合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的“度”内,且逐步缩小;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第3章,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机制发生的基础。科学认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前提条件是正确把握区域经济关系。为了分析方便,构建了一个两区域的分析框架,即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并对各自的条件进行了限定。对两区域经济关系的分析表明,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区域双方都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而区域经济“非协调”发展时,区域双方的利益都会遭受损失。这说明,不管是先发区域还是后发区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是其经济持续增长“内生”的需求。因此,对任何区域而言,其最佳选择都是“协调发展”。这为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主要依靠“内部”力量的推动。这样,在区域经济协调的动力或方式上,就存在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的3个机制,即市场调节机制、微观组织机制与空间组织机制。第4章,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调节机制。分析表明,成熟市场条件下的市场调节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市场二元空间结构下的市场调节会抑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国应走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协调发展道路。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在于:第一,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使区域之间具有更高的可达性,也使得双方的相互需求得以满足,从而在物质生产的角度把二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第二,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获得优化配置,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降低了区域分工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区域的合理分工;第三,人口、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先发区域企业对市场空间的拓展,以及对政府行为的诱导,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第四,要素的自由流动,改变了区域要素的供求关系,进而促使要素价格发生改变。这样,在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不仅区域双方都能从中获益,而且还因为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显示,由于中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以及区域市场化程度空间差异显著,市场调节的总体结果是弱化了区域经济联系、降低了区域之间分工的合理性、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从而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5章,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组织机制。企业是市场条件下区域经济运行的主体,市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从微观上体现为企业的跨区域活动。分析表明,企业跨区扩张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机理为:(1)企业跨区扩张可以通过企业内地域分工突破行政壁垒、降低区域分工的交易成本、增加区域共同利益,促进统一市场的建设,从而深化了区域之问的经济联系;(2)企业跨区扩张可以使资源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优化配置,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区域合理分工的形成:(3)企业跨区扩张增加了后发区域的投资,提高了现有资产的有效利用率,并催化其制度变迁从而获得后发优势,有利于缩小与先发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4)企业跨区扩张使区域发展获得“双赢”,并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以先发区域的广东省和后发区域的湖北省的工业类上市公司为例,实证分析了企业跨区扩张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企业跨区扩张深化了区域经济联系、促进了区域合理分工、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率的提升,从而推动了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的协调发展。第6章,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组织机制。区域开发是构建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间空间组织的过程,分析显示,区域开发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机理为,(1)区域开发中“点”与“轴线”的培育与建设能提高区域之间的互补性与可达性、增加区域之间的相互需求与供给能力,从而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2)区域开发通过降低区域之间的分工成本,以及促进区域比较优势的形成来促进区域分工的合理化:(3)区域开发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这是因为,一方面,“点”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及“轴线”的建设,可以使其成为承接先发区域企业空问扩张(或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也可以使其成为接受先发区域先进知识和技术扩散的高等级“节点”,从而推动后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减小城乡差距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最重要的途径,而“点”的培育可以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提升、转移空间的拓展以及转移制度阻力的降低,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加快后发区域的城市化进程,进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4)通过促进聚集效应的发挥,以及点、线、面的拓展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最后,对我国区域开发的实践及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与讨论。第7章,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标准与量化方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或协调的程度。首先,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4个“标志”,在严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三个指标,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程度(在一定的“度”内)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这三个指标缺一不可,且彼此补充、相互制约。其次,探讨了上述指标的量化方法。(1)考虑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市场一体化的过程,故选用区域市场一体化来度量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对现有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后,最终选取价格相对方差来衡量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2)采用基尼系数来度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对差距的警戒线进行了讨论,最终确立的警戒线标准为:用人均GDP衡量时取0.45,用人均收入衡量时取0.40。(3)用GDP增长率代表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再次,界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标准。最后,根据上述评价指标、方法与标准,对我国先发区域(东部沿海地区)与后发区域(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的经济发展协调水平虽有波折,但总体上却是下降的,尤其是1994年以后,这一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导致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遏制。第8章,对全文研究进行了理论总结,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重点。3.期刊论文郭卫东.GUOWei-dong论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兼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而资源环境又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托,因此,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与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的具体状况相适应,否则,资源环境问题的困境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明晰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协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区域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这将对解决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4.期刊论文白永平赣南区域经济空间重组的战略构想-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2)根据据点开发、轴线延伸、圈域发展”的理论,探讨赣南区域经济空间重组的战略构想,认为它的各个产业带和经济发展圈的开发应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近期应选择赣州增长极、京九铁路沿线产业带和西北部经济发展圈作为重点开发区域.5.学位论文窦乐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东北经济发展2008论文应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些理论,借助实证分析方法,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状态,找出其经济发展差距,并提出了促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章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理论的综述。论述了增长极理论、城市群理论、区域分工合作理论等,为实现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东北区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对东三省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进行企业竞争力的比较,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利用外资情况的比较,县域经济、城市经济和省域行政区经济实力的比较,金融环境和软环境的比较,看东北区域经济在四大区域中的位置,找出东北区域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第三章是提出加快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建议东北区域应该放弃全面赶超,实施重点发展;放弃单打独斗,实施区域内的产业整合;放弃盲目做大,实施大中小产业组织的优化;放弃自我封闭,实施区域的全面开放;放弃自我中心,实施区域的宏观协调。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运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理论讨论东北经济发展的出路,提出东北经济发展必须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第二,从六个不同的方面对东北区域经济和其他三大区域经济进行比较,寻找东北区域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6.期刊论文章融.章华.雷宇绍兴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文章在对绍兴市九五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简要评估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绍兴经济发展的特征,指出绍兴经济发展已处在工业化中期并逐步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同时,还对公开发表的法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绍兴十五时期发展的战略要点.7.期刊论文吴丽莉.WULi-li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审视粤东经济发展难题-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2)粤东地区作为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广东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在分析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