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教学改革实践运动专业与学科(教育技术学)程序教学运动系统化设计教学(视听教育运动)专门的实践领域(运用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领域)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从技术的角度传统的教育技术视听媒体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技术★从教学方法实践的角度视听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方法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从技术的角度发展阶段技术特征传统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时代)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机电技术时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时代)物化形态的技术???观念形态的技术???•竹简•粉笔、黑板•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幻灯、投影•广播、电影•教学机器•电视、录像•卫星电视等•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校园网•因特网•虚拟现实等•口耳相传•诡辩术•讲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直观教学法等•经验之塔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标准参照评价•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理论•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等•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等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1918-1928),视觉教学运动,教育技术的发端(1928—1942—1955)媒体教育技术研究的主体(1955—1965)教育技术观念的媒体论向过程论和系统论过渡从20世纪的视听教育运动演变而来依靠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利用媒体辅助教学和传播教育信息的教学方式一、视觉教学——教育技术发端(20世纪初,1918-1928年)-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特征:直观教学•17世纪,“图解”教科书•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19世纪后期-20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视觉教学运动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思想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直观性原则,17世纪50年代第一本带插图的课本:《直观的图画世界》(又称为《世界图解》)•瑞士教育家约翰。裴斯泰洛齐提倡一种叫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课程的儿童经验化。•福禄培尔基于卢梭的思想:主张一切教育应是令人愉快的,教育中思想和行动两者不应割裂。–典型事件:•新的技术如照相技术、幻灯机、无声电影等技术被引入教学领域•视觉教学向学科建设、师资培训、学术研究、专业交流、管理等方面深入。•1928年出版了一本视觉教育的教科书《学校中的视觉教育》•霍本等《课程视觉化》,提出了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DivisionofVisualInstruction,简称DVI)评价:视觉教学和直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该模式以教具为基准,越向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性逐渐增加。言语最抽象,实地见习最具体。二、视听教学——媒体教育技术研究的主体(1928—1941—1955)–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特征:•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开始关注“媒体理论”–典型事件:•1946年戴尔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经验之塔”•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DivisionofAudio-VisualInstruction)三、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观念的媒体论向过程论和系统论过渡(1955—1965)–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特征:•教育电视、语言实验室、教学机器、计算机、电视……•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典型事件:•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盛行•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和“术语委员会”四、视听教学的基本理论1、戴尔“经验之塔”•理论要点: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位于中间部位的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不足。•不但延续了霍本的理念,而且进一步详细论述了具体学习经验的重要西,强调抽象的学习经验必须以具体的学习经验为基础。•1947年,“视觉教学部”改名为“视听教学部”•评价:与视觉教学没有太大差异。•经验之塔理论成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思想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模型、模拟学习环境(间接的经验)演戏的经验观摩示范学习旅行参观展览电视电影录音、广播静画视觉符号抽象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语言符号戴尔经验之塔运用理论要点是1.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2.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3.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4.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于今仍有意义2、视听传播论1)“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理论模型:加州大学博士生埃博克表1962年的论文《关于视听传播领域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中首先提出。2)教学传播的过程A)明确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B)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讯息,即教学内容)C)进行视听传播考虑”传播什么“,”由谁传播“,”通过什么传播”,“如何传播”,“在哪传播”D)把视听传播设计的产物-教学系统投入教学情境中使用。呈现教学内容学习者接受教材刺激,作出反应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进行评价。E)对评价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改进教学五、小结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媒体成为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而形成了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模式-依靠教学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和媒体辅助与传播的教学方式,或称为大众传播的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方法的发展受20世纪50年代程序教学运动的影响个别化教学: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早期的个别化教学(20世纪初)程序教学(5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60年代)一、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特点:1、教学目的明确2、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的个别差异,打破传统教学固定步调模式,学习者能自定步调,3、采用掌握学习法(即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才能下一步的学习)4、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二、程序教学的发展1、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设计了第一个自动教学机,实现了测试的自动化。2、1930年,彼特逊的化学板3、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提出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思想,推动了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斯金纳被称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4、程序教学运动的特点:1)各种教学机器纷纷问世2)程序设计广泛开展,并得到了一定的效果3)一些教学系统进入了学校程序教学的新领域。4、60年代后期,程序教学运动开始衰退。初期程序教学运动失败的原因1)程序教材的设计与实验费很高的代价2)程序教材的的使用效果不比传统教材的好3)使用程序教材对教学管理和教学筛出了新的要求,许多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三、其他个别化教学形式的发展1、凯勒的个别化教学系统PSI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3、思韦特的录音指导法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发展1、开始的CAI主要用于答疑、练习、个别指导、模拟教学测验、评价等方面,亦用于系统的学科教学2、60年代早期的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工作PLATO系统TICCIT系统3、70年代末的微机发展推动了CAI运动4、80年代,微机广泛使用,CAI在学校中得以开展五、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1、早期程序教学的特点:小步子、积极反应、即时反馈、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2、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刺激-反应-强化斯金纳(B.F.Skinner)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学习实验研究斯金纳(B.F.Skinner1938)在特制的实验箱(斯金纳箱)内研究了白鼠的学习。箱内装有一个杠杆,杠杆与传递事物的机械装置相连,只要杠杆一被压动,一颗食便滚进食盘。白鼠被放进箱内,自由活动,当它踏上杠杆时,有食丸放出,于是吃到食物。它一旦再按压杠杆,食丸有滚出,反复几次,白鼠就学会了按压杠杆来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将这种条件反射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此外,斯金纳还做了鸽子啄圆窗反应的实验。斯金纳学习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程序教学1953年秋天,斯金纳旁听了自己孩子所在小学四年级的课。这就是他日后设计程序学习的开始。课堂教学是由一名教师讲解,许多儿童在这一位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儿童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但教学去只能按照班里的平均水平进行。总之,班级教学很难按照每个儿童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因此,他设计了适应个别差异教学的“教学机器”。1954年,斯金纳在《学习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他的强化理论,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批评,指出:(1)传统教学在控制学生行为的手段上是消极的,多为负强化(如发脾气、惩罚、训斥等);(2)行为和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3)缺乏连续的强化程序;(4)强化太少。传统教学的最主要缺点就是强化太少。一个教师要对一班几十名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强化机会是做不到的。由此,斯金纳强力主张改变传统的班级教学,实行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后来还发展了不用教学机器,只使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学习。3、程序教学的要素程序学习的过程是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得到反馈信息。问题相当于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的“刺激”,学生的回答相当于“反应”,反馈信息相当于“强化”。所包含的要素如下小步子逻辑序列:把教学内容分成具有联系的小步子积极地反应:要求学生作出积极的反应信息的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反应要作出及时的反馈和强化自定步调:学生在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进度不必一致减少错误率:学生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反应,降低错误率4、程序教学的设计模式直线式:斯金纳提出分支式:60年克劳德提出学习内容1学习内容2…………学习内容2直线式程序教学学习内容1学习内容2学习内容11学习内容12学习内容21学习内容22学习内容3分支式程序教学5、小结形成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强调学习效果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和衡量标准促进了对学习者学习特性的研究逐步形成了系统分析、设计的开发方法和程序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系统化设计教学-是一种系统以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过程的方法,又称为教学系统方法。系统设计教学的方法实质是设计和改进教学的一种经验主义方法(方法)1、系统设计思想的形成1)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应用归纳法来分析和改进教学过程2)19世纪中叶,约翰。赫尔巴特提出以科学研究指导教学实践。3)20世纪初,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教育测量学》4)20世纪20年代,博比特、查特斯倡导实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1924年出版博比特《课程建设》,提出了系统设计课程的功能理论及具体步骤。5)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及进步教育运动的兴起,客观上阻碍了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的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6)“二战”后,于5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程序教学是教学系统方法概念发展中的又一重要因素。7)20世纪60年代初加涅、格拉泽、布里格斯提出早期“系统的设计教学”模型,当时称为“系统化教学”8)60年代后期布朗等在《视听教学:媒体与方法》中提出了系统化教学的模型2、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和教学开发运动1)教学开发(instructiondevelopment)运动正是教学系统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它把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及行为科学的一些原理加以综合,创造出一种定型化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系统方法,为该领域应用技术改进教学提出了一条基本途径。2)教学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设计。3)60年代后期,教学系统把行为主义、传播理论、学习理论、系统方法等有机结合到一个过程论的构架中,构成一个新的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