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46代表队 中国四大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与走向研究(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张春雷、韩建华、刘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河南省统计局参赛队员:张春雷、韩建华、刘建业中国四大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与走向研究摘要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经济区域间差距也在快速扩大,区域差距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赛会提供的1987-2006年省级年度数据,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三个计量模型来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模型一以各区域人均GDP为解释变量,建立变系数的区域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投资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不但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们在各个区域间的差距也是我国各区域间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模型二将各区域内部差距(变异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第三产业比重、外商投资比重的增加或提高有助于缩小各区域内部的差距,而投资强度的增加会拉大各区域内部的差距。模型三使用各区域间人均GDP和其它几个变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建立了多元线形回归模型,进一步揭示出投资系数、第三产业比重、经济外向度差异的扩大是区域间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且它们的变动会使得区域间差异发生同向变动。文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区域差异面板数据一、研究区域发展差距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不同经济区域均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但在发展的同时,不同经济区域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各经济区域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也是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差距,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政策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经济区域之间以及各经济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探讨其成因,并对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可能的走向进行分析,为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二、文献综述围绕不同经济区域差距,经济界理论界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就影响因素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有:杨开忠(2000)指出,投资规模和效果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蔡昉和都阳(2000)的研究表明有选择的重点向那些能够改进落后地区增长条件的领域投资有助于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张晓旭(2007)认为随着198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出口导向政策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因素,李双菊(2006)认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政府从经济中的退出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人力资本也能在相当程度上解释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胡大立(2006)就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的本质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区域差距的测度和分解指标的使用方面,常见的有Theil指数(Theilentropy)、基尼系数(coefficientofgini)、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加权变异系数、标准差、离均差系数等。这些指标也被大量的文献所使用。三、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演进分析1、区域划分和衡量区域差距指标选择现有的区域研究关于中国的经济区域划分的方法有很多,本文根据研究的内容和中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政策取向,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区域划分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衡量不同经济区域差距的指标类型有很多,可以分为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等。从经济层面分析,可以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总产值来反映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本文主要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不同经济区域差距变化。2、不同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根据赛会提供的资料,我们按1987年价格计算了不同经济区域的人均GDP,从人均GDP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出不同经济区域差距的演变趋势。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198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1.7、2.0和0.9倍,到2007年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2.2、2.8和1.4倍,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987年――200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别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出2.1、2.7和3.3个百分点。不同经济区域人均GDP增长走势见图1:图1:不同经济区域人均GDP增长走势图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88909294969800020406GDPEASTGDPMIDDLEGDPWESTGDPNORTHEAST从图1不同经济区域的增长曲线可以看出,1987年到1990年,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基本处在相同水平,中部与西部水平也很接近,区域差距所反映出的是东部和东北地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两大类别的差距。1990年后不同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开始扩大,且随着经济发展差距呈加速扩大态势,四个经济区域人均GDP呈现出明显的级差。不同经济区域人均GDP变异系数(CV)的动态变动,清晰地描述了区域差距演进趋势,不同经济区域人均GDP变异系数(CV)走势见图2。图2:不同经济区域人均GDP变异系数(CV)走势图.38.40.42.44.46.48.5088909294969800020406DQCV从图2中可以看出1990年以后区域差距开始扩大,到1999年达到阶段性高点,2000年、2001年差距有所缩小,2003年到2004年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达到峰值,2005年到2007年差距快速缩小,回落到1996年水平。这种变化反映出政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明显,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距有所缩小,从2002年开始政策效应减弱,区域差距呈扩大态势。2003年“中央关于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2004年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开始实施,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从2005年开始不同经济区域差距开始缩小。四、影响我国各经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成因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其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经济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自然基础差距。自然基础差距包括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资源禀赋差异和区位条件差异。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东部地区都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2、经济发展基础差距。任何现实的生产力都是对以往生产力的继承,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要受制于原有的经济基础。各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初期差距效应,即发展初期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或发展起点不同对于一定阶段差距扩大具有主要作用。3、政策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这种推进方式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拉大了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地区的差距。4、投资力度和环境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支持下,东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在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下,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民间投资大大高于其他地区。1987年――2007年,东部地区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按可比价计算)分别为中、西部、东北地区的11.3、18.3、13.4倍。投资环境差异导致外商投资的巨大差别,进而加大了区域发展差距。5、结构因素。东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区域,一是东部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的活力较强;二是东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6、布局与区位因素。我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据专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由于东部企业的技术和资本优势,其他区域很难在制造业上与东部竞争。7、人力资本因素。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中、西部本身教育就落后,而鼓励人才发展的机制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青年知识人才流动呈现县城――省城――经济发达区域的明显趋向,凡是到发达地区上大学的青年,大多数不愿再回到本地,人才资源大量流失对中西部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8、思想文化因素。思想观念往往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虽然它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它从深层次影响着经济发展,而且往往是根本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活力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五、区域发展差距的计量模型1、变量的选择根据前文分析,影响经济区域差距有多方面的因素,即有自然地理因素,又有基础经济、政策、资金、人力素质等因素,还有外商投资、投资强度、产业结构对区域增长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依据赛会提供的资料我们选取以下变量(变量名称及说明见表1)建立模型。表1:变量名称及说明变量说明lngdp各区域人均gdp的对数cv各区域内部人均gdp的标准差系数fdii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占该区域gdp的比重csh各区域非农业人口的比重gyh各区域第二产业的比重scbz各区域第三产业的比重tzzs各区域投资指数,为地区投资绝对规模与其GDP基数之比,由各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除以初始年份(1987年)gdp得到rlzb各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各区域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占总人口比例(每万人)在模型估计时,人力资本滞后4期,反映我国人力资本的培养周期。dqcv各区域间人均GDP的标准差系数tzcv各区域间投资指数的标准差系数rlcv各区域间人力资本水平的标准差系数sccv各区域间第三产业比重的标准差系数fdicv各区域间外商直接投资比例的标准差系数2、数据处理说明本文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本次赛会提供的数据和从国家局数据库查询取得的数据。由于西藏数据缺失较多,故在模型数据处理中未包括西藏;重庆和四川同属西部地区,故在计算分省数据时将重庆与四川资料加总作为一个单位使用;各年度GDP、进出口总额均使用以1987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消除价格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均使用各年度以1987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影响,由于1989年以前我国没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数据,1988年投资价格指数用GDP平减指数代替;各人均指标均采用各年度平均人口计算,平均人口采用相邻两年年末总人口简单平均。3、模型的设定根据前文的定性分析,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不同经济区域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由于各种软硬环境的长期变化,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显现,其表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四个区域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居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差异、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等等各个方面,但这些差异究其根源是四个区域间人均GDP的差异。人均GDP的多少反映了区域每个居民能够平均分到的物质和服务的多少,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根据前文分析的影响四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本文将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设定为:)1(lnln,,,,ittiitiitiiitiscbztzzsfdiigdpμγβαδ++++=其中,tigdp,ln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i=1,2,3,4表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t=1987,1988,…,2006表示年份。iiiiγβαδ,,,为待估参数,反映各种因素对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影响的差异系数。其中的iδ反映四个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差异对经济差距的影响。itμ为随机误差项。中国区域发展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区域间,而且也表现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区域内部,为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