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时的山和水,又回复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过,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秋天。——三毛•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5作者简介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一译蒙台涅。加斯科涅郡人,出身于新贵族,祖上是波尔多的富商。蒙田曾当过15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但是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国,留意各地人情风俗。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成《随笔集》(或译《随感录》)2卷,于1580年出版。•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与之相对的称为韵文或诗文。•散文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的解释,其中,广义散文最容易辨识与定义的方式,是“松散”的结构。也就是说,扣除其它文学形式重叠部分,运用普通语法结构,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束缚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称为散文。•除此,狭义散文是单指文学范畴内,结构松散之非韵文作品。文学专指的散文,历代作品有着各时代不同流变的脉络,而正因为松散带来的自由,散文作品表达出的思想通常有着丰富与圆满的特色。。3整体把握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第一段:从“度日”谈起,阐释了对生命的认识,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第二段:过渡,导出第三段。第三段:揭示生的本质即死,表达更加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8研读第一段1.作者要谈“热爱生命”,为什么开头却从“度日”说起?“生命”对人是公平的,人人都有,又和“度日”、“光阴”密不可分,但是,面对这一个简单的问题,作者深知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态度。从这入手,会使人感觉:浅显、熟悉、亲切,其后就会自然的一步步的接受作者的观点。9研读第一段2.作者觉得热爱生命就要如何对待生活?3.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哲人”的有什么不同?“哲人”认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我却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要热爱生活,“坏日子”要飞快地过,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10研读第二段作者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格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作者对这句话没有作任何评论,他引用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说明随便打发时光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哲人”,而是真正的“糊涂人”。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11研读第三段1.面对“死亡”,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2.“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不要害怕死亡,只有乐于生,才能不感到死之苦恼。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它过得丰盈饱满。因为乐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而“我”热爱生活,“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12研读第三段3.“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怎么理解?4.“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抓紧时间和有效的利用时间。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作者在第一段中的结论性体会,见解是什么•蒙田有生命“值得称颂”,并“富有乐趣”“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的体会;直陈反对“虚度此生”的见解。•这说法表明蒙田具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这思想是进步的。首先它承认自然的的伟大,又看到了人的优越。这优越又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在敬畏,热爱宇宙,自然,生命上。它强调了宇宙,自然,生命的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思想,具体表现在自然与人之间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境中。面临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感到这种认识具有现实意义。这些思想认识是作者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他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是因为认识到了“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会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感到不死之苦恼•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的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人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留下好多遗憾,临死时就会感到苦恼•对度日的认识消磨光阴飞快地去“度”慢慢赏玩细细品尝对生命的理解哲人苦事,贱物“我”优越无比“糊涂人”寄托来生对死亡的态度毫不惋惜乐于生生活关心抓紧时间风格:朴素,明辨,富有逻辑性对比论证•要懂得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懂得考虑自己的生活,那就是做了最重要的事,天性的表露与发挥作用,无需异常的境遇lxl1101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