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由来和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数的由来和发展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期没有数字,人们只是用豆子或系绳法来做记录.那么数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是古代印度人一位牧羊童发明的.这位小牧羊童每天都要到山上去放羊,时间长了他就觉得很无聊.为了消磨时光,他就在地上画了一个图形,后来他就把这个图形拆开来玩.有一天,他看着眼前的这些符号,忽然灵机一动,心想:我可以用这些符号来表示羊的数量呀!这样无论羊的数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都用符号来表示,这不比用系绳法方便吗?接下来的几天里,他试了试,发现果然很方便.后来他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其他人.大家都夸小牧羊童想的办法真好,于是这种方法很快就传开了.经过不断地演化,这些符号就变成了现在的数字”1﹑2﹑3﹑4﹑5﹑6﹑7﹑8﹑9﹑0”.大自然里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但是,粗心的小朋友是得不到它的.阿拉伯数字的来历通常,我们把1、2、3、4……9、0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它们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印度.可是人们为什么又把它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呢?据传早在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人渐渐地征服了周围的其他民族,建立起一个东起印度,西到非洲北部及西班牙的萨拉森大帝国。到后来,这个大帝国又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国家。由于两个国家的历代君主都注重文化艺术,所以两国的都城非常繁荣昌盛,其中东都巴格达更胜一筹。这样,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于此。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并消化,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文化。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把他随身带来的印度制作的天文表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也就在这个时候介绍给了阿拉伯人。因为印度数字和计算方法简单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并且逐渐地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印度创造的数字就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了。到后来,人们虽然弄清了“阿拉伯数字”的来龙去脉,但是大家早已习惯了“阿拉伯数字”这个叫法,所以也就沿用下来了。中国人民币发展史货币被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它既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又是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品.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综合反映。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我国目前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开始发行人民币,也是我国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是1955年3月1日发行.1962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于1987年4月27日发行.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10月1日在全国发行了第五套(1999年版)人民币.吴文俊的故事吴文俊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能记住成千上万条烦琐的公式、定理和数据,但却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吴教授60寿辰那一天,他的几个好朋友登门拜寿.正在埋头工作的吴教授,对今天是什么日子却茫然不知.其实吴教授的记忆力非常惊人.为改变数学家”一枝笔、一张纸、一个脑袋”的传统工作方式,他在已近花甲之年主持研究了一项名为”机器证明”的课题.在这项研究中吴文俊对电子计算机安装的日期及计算机编成的300多道”指令”的程序都记得一清二楚,不差分毫.一位对数字特别敏感的数学家竟记不住自己的生日,朋友感到不解.面对老朋友你惑的目光,吴文俊解释说:”我从来不记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在我看来,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没什么两样.所以,我自己的生日,爱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我一概不记得,就连我结婚的日子也忘了.”罗马数字的由来罗马数字是古代罗马人创造的。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罗马数字很形象。如Ⅰ代表一个手指,Ⅴ就代表一只伸开的手,当然就是五个手指了,而Ⅹ呢,则代表两只伸开的手。13世纪以前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罗马数字来计数。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七个:Ⅰ(代表1)、Ⅴ(代表5)、Ⅹ(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Ⅲ”表示“3”;“ⅩⅩⅩ”表示“30”。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Ⅵ”表示“6”。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Ⅳ”表示“4”。3.加上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的一千倍。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人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刑法,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十进制的来历和应用人类最早用来计数的是手指、脚趾或小石子、小木棍等。表示1,2,3,4个物体,就分1,2,3,4个手指,遇到5个的物体就伸出一只手,10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当数很多时就用小石子来计数,10颗小石子一堆就用大一些的一颗石子来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的国家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十进制记数,十进制是中国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现在通用的数码是印度——阿拉伯数码,用十进位制表示数。用0,1,2,3……9十个数码可表示任一数,低一位的数满十后进到一位上去。这种十进位制,现在看起来简单而平常,可它却是人类经过长期努力才演变成的。阿拉伯数字只有0,1,2,3,4,5,6,7,8,9这十个,然而用这十个数字可以记出无限多的数。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它遵循的原则是“逢十进一,退以当十”。应用:10分=1角10厘米=1分米,1丈=10尺1斤=10两“>”“<”和“=”的来历最常见的数学符号中有“>”“<”“=”等,关于它们的来历是这样的:等号“=”在1540年首次被英国牛津大学的瑞柯德使用,后来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的使用,才为人们普遍接受。大于号“>”,小于号“<”是英国数学家郝锐奥特的创造。加号减号的来历古希腊和印度人以前是把两个加数写在一起,表示加法,后来又有人用拉丁字母的P或P上加一横表示加。中世纪,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线条“-”记录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在把新酒灌入大桶时,就将线条“-”变为“﹢”,灌回多少酒就勾销多少条。商人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上一个“+”表示超重,画一个“-”表示重量不足。久而久之,符号“+”给人以相加的印象,“-”给人以相减的形象。达芬奇的画中也有“﹢”这个记号。当时德国的数学家魏德曼巧妙地借用了当时商业中流行的“+”和“-”号。1489年,在他的著作《简算和速算》一书中,把“+”叫做加号,把“-”叫做减号。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后来在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大力宣传和提倡,“﹢”号,“-”才开始象现在这么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时、分的由来古人为了生活上的需要,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就是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西方人把一天分为二十四个小时。一小时的六十分之一就是1分钟。一切为了祖国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陈景润的故事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华罗庚的故事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金坛人。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致使上中学不久的华罗庚辍学,当了杂货店的记账员。在繁琐、单调的劳作中,他并没有放弃最大的嗜好---数学研究。正在他发奋自学时,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被医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但左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所谓天才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