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DOC8)(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汉文化,而汉文化中的主体文化是儒文化,其它各家及外来文化是非主体文化。儒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思想领域相当活跃,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争鸣,儒家只有其中之一。儒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末年的一位思想家,在当时并不十分显赫。鲁迅先生曾说,“孔夫子是在身后才阔起来的”。那么,为什么他的学说能成体系地流传下来,而其他众多学者大多留下只言片语呢?这是因为他总结了适合中国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可以超越时空。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农业大国要求全社会有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而儒家思想恰恰适合了这一需要。当然,战国中期的孟子对其思想的发扬光大,也是儒家思想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孟子用“圣之时者也”评价孔子,称他是圣人之中善于与时代结合的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儒家思想的传承也经历了几番周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六国残酷镇压,并焚书坑儒。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书全都烧毁,只留下农业生产和方术一类的书。此后经过连年战乱,到汉朝统一后,农业、手工业得以恢复,城市得以发展,此时就需要提倡一种积极向上的学说来凝聚社会力量。于是,董仲舒在诸子百家中选择了适合温带地区农业社会环境的儒家思想,并被汉武帝采纳。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孔子的学说才开始广泛发扬起来,孔子本人也被尊为“至圣先师”。儒文化的产生有其人文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气候温和,水源丰沛,远离古代人难以征服的大山大河。在世界历史上,中华民族是比较早进入农业生产的,河南殷墟一带在古代极为发达,就是因为这里适合农业耕种。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的区别就在于农业要求稳定,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技能要有继承。稳定使农业生产有空闲季节,于是手工业得以发展;农业受气候的影响,气象学、天文学开始发达起来;需要测量土地,数学也开始发达。因此,在农业社会里现代科学的很多雏芽已经成长起来。两三千年前的生产工具十分落后,这就要求生产合作,此时最好的合作方式就是家族。当家族出现私有制后,就有了家庭。由于生产的剩余资料不多,人人都得尽自己的力量,因此,家庭就要和谐,每个成员都要对家庭尽义务,这就具备了儒文化形成的基础。稳定性使农业社会现出了剩余产品,与游牧社会产生了极大反差。游牧社会则“逐水草而居”,要求流动。当看到农业社会的富足,到草丰马肥时就来掠夺,并不致力发展自己的文化。因此,游牧社会很难形成发达的文化。在此情况下,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犯,汉民族开始修长城。秦代的一万里长城恰是这两种文明的分界线,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这条线恰是降雨量的等高线,长城以南是400毫米以上,适合农耕;长城以北是400毫米以下,适合游牧。在农业社会环境发展起来的儒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在伦理观念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这恰恰适合农业社会的生产条件。而工业社会则不同,工业化社会在重视群体的同时,对个体也不能轻视。因此说产生人权的土壤是工业社会,并非农业社会。第二,在世界观即在处理人与自然及周边环境的关系上重和谐轻征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这一特征。比如两河流域从犹太教到基督教以及后来的天主教,其教义全是出征,是重征服轻和谐。英国的清教徒和一批囚犯跑到了北美,把印第安人斩尽杀绝,当初北美的英属殖民地大部分土地都是靠杀戮掠夺而来的。而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春秋战国时期的征战也只是境内的战争。据一位欧洲学者统计,唐贞观年间中国的GDP是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明永乐年间是全世界的50%。十八世纪,清代康、乾年间占全世界的33%,到1800年还占26.7%。而现在美国也只占26%。而我们是世界经济强国时期,我们的祖先也曾到过朝鲜、越南等国,但从来都是作为宗国接受朝贡,而非直接统治者。但到了清末,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使莫名其妙的一股恐洋症如瘟疫一样传开。“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洋鬼子的军舰刚一登陆,清兵就不战自溃。第三,在人生观即今世与来世的关系上重人世轻鬼神。所有哲学、宗教都要研究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儒文化也是如此。可以说,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结合。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生的事情尚不知晓,何以谈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绝不谈怪异、暴力、变乱及神鬼之事。儒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也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学说,但神鬼之说儒家并未吸收。不管庙里的香火有多盛,但神的意志并未进入人们的世界观,于是才有求佛不灵就要骂佛的现象。可见并非真诚的信仰,这与宗教要求的虔信有很大不同。西方宗教认为一切都是神或主创造的,《圣经》中有“摩西十戒”,伊斯兰教里先知穆罕默德传达安拉的旨意,都在讲人不得奸淫、偷盗、说谎,人间的规矩是上帝的要求,谁犯了天条就要对神忏悔。由于在面前人人都具有同样的权利,因而平等的思想在犹太教、基督教里很早就埋下了根。这与中国的农业文化重层次、讲等级形成鲜明对比。总之,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重和谐轻征服,重人世轻鬼神的特征,表现出中华文化是一种注重功利性的文化。农业社会的进步是缓慢的,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里,儒文化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合社会的发展。中华文化由原始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幼芽逐渐长成一棵文化大树,在这当中广泛地吸取本民族的其它学派和异族文化的营养。汉朝时曾把孔子神化,即把孔子奉为有形象、有性格的人格神,这就将儒学推到了极端。当人格神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旦破灭,信仰就没有了,于是天下大乱。这就是西汉末年社会一片混乱的原因之一。到东汉光武帝刘秀宣布图议价谶于天下,而后来便进入反孔哲学阶段。这与当时把儒家推向极端,对孔子学说胡乱解释有直接关系。东汉之后,晋朝由于国力不强,没有统一的思想,其统治也是暂时的。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又开始活跃起来了,不再把孔子神化了,也不再独尊儒术。所以,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这个基础上儒学才比原来又进了一步。中国文化重现世轻来世的传统,使中国人形成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实思维,因而很少有抽象、辩证的思维。而一个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抽象、辩证的思维是必须的。隋、唐统一后,佛教对儒家学说形成一种冲击,使其又获得一次自省、汲取异质文化以丰富自己的机会。唐僧取经后创立了唯识宗,但过于琐碎,中国人不易接受。后来传说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面壁九年创立禅宗,三祖、四祖、五祖都未能得以宏扬,直到六组慧能在广东一带发展起来。慧能提出人人皆有佛性,只不过被尘世阻碍了,只要去除障蔽,佛性会突然醒悟。而且修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当和尚,在家里生儿育女、种地照样可以,这适合了农业社会的需要。但慧能当时所在的广东还是荒蛮之地,影响不在,后来七祖神会到洛阳辩论、宣法,打败了传统的佛学,于是禅宗大行天下。到现在上,中国的寺庙里大部分是禅宗,而且在日本、韩国也很流行。其次就是净土宗,认为人心里都有块净土,慢慢修行就能成佛。修行手法也很简便,主要是念“阿弥陀佛”。佛教为儒文化开了一个境界,又补充了不足,解决了现世与后世的问题。从唐代到宋代,儒、释、道三家是互通的。唐代三大诗人中,李白飘飘欲仙,带有道家色彩;杜甫沉郁闵世,带有儒家意味;而白白居易则干脆自称居士,于是这三人把儒、释、道三家全占了。三家之中尤以佛家的影响更为广泛,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字摩洁,而《维摩洁》本身就是一部经的名字,他写的诗也大多带有禅意。宋代苏轼的一些诗词也是如此。宋代程朱理学的产生,与佛教对儒家的启发有直接关系。更深注重思辨,以天理为宇宙之本,认为“万物一体,皆有此理”,追求的是终极理论。南宋陆九渊在此基础上提出“心即理”,“圣人之学,心学也”。理学发展到明朝干脆更进一步成为心性之学,反求诸已,要达到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进而提出“知行合一”理论,认为人的“良知”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显然,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儒文化也在不断地自我调整,特别是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时的商人也是追求最大利润。儒家学者发现需要调整人们的道德观,提倡心性之学,提高自我修养。这些理论与《论语》相比已有很大变化,也有很大发展。美国加州大学一位教授写了一本名为《儒教与中国的现代化》的书,认为中国按其古代哲学的发展是实现不了现代化的,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由西方人送来。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一种文化的调整往往需要几百年时间,中国由于过去的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使国力日衰而不知,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洋枪炮中断了中国文化的自我调整。当前,我们正处在经过萎缩、衰落之后的文化自省阶段,是在封闭保守之后,主动和异质文化接触、吸纳、融合以图奋起的阶段,现在需要把宋明时代没有调整完成的阶段延续下去。如果给中国以时间,随着中国经济新形势的发展,凭借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经验,这种自我调整会顺利完成。这种文化必将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把中国推进到现代化。三、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一)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如果中化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就一个国而言如此,就一个企业来说亦如此。实际上,文化经济的阶段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很多人在具体工作中还没意识到。美国的科技是依靠美国的文化发展起来的,而美国的文化则是将世界各国的移民文化兼容并蓄发展起来的。现在许多企业在变经,但我至今尚未听哪个老总说在录用员工时要考量其是否孝敬父母。中国文化主张“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不敬父母的人怎能跟周围的职工和平相处呢?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国家就是“家”。我没研究过世界所有国家的语言,起码拉丁语系里没有把国和家合起来称为“国家”的。只有中国把国和家合起来称,家就是放大了的国,国就是缩小的家。如果我们的企业文化都能把家放大成企业,把企业缩小成家,我看企业和职工都会不一样。当然,企业老总要像爱护自己的弟妹或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职工,这是相互的。人可以创造物质,也可以将其毁掉,“9·11”就是一例。只有文化,特别是底层文化所涉及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等关系,是任何武器都摧不毁的。只要有人在,那些物质的东西完全可以复兴,以色列就是典型的例子。犹太人于公元前10年建立以色列国,到公元159年以色列被灭,犹太人在1800年间没有祖国,在历史上遭到了德国、法国、波兰多次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只不过是最后一次。1947年联合国决定同意以色列复国,两三年之内回去了两三百万人,以色列现在的人口是800万,占全世界犹太人的三分之一。犹太人的人数虽少,却掌握了世界财富总量的相当比重,仅华尔街就有四分之三的财富掌握在犹太人手里。有希伯来文在,在犹太都的教义在,有犹太的社区文化在,犹太人就能在世界上顽强生存。反面的例子文化也有,匈奴、鲜卑族也曾经很强大,但由于没有强大的文化都消亡了。埃及法老文化也没了,现在的埃及是另一人种。古希腊、罗马都是如此。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无科技,无以强国;无文化,足以亡种”。(二)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风行世界,这既会给各国带来快速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的问题。有人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有计划地推广它的文化,即价值观。当前,所谓文化一体化实际上就是西方化或美国化。经济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