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暴力与攻击性魏华内容以往研究综述1问题提出2研究设计3未来研究展望4研究综述: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媒体暴力(电影,电视)与攻击性媒体暴力的长期影响相关研究,媒体暴力的接触(时间,暴力程度)和个体攻击性的相关媒体暴力的短期影响实验室研究,接触暴力游戏后攻击性的变化班杜拉:观察学习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对于男性和女性,成年人和儿童,暴力视频游戏的接触和攻击性的增加都有关联。(Bushman,Anderson,2001)从1983到1998的15年间,有关视频游戏与攻击性的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的结果,大部分研究者发现暴力视频游戏会增加攻击性,但一些研究者没有发现暴力视频游戏的这种负面影响。(Griffiths,1999)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理论解释暴力视频游戏的短期影响暴力电子游戏通过激活游戏者的攻击认知,增加其生理唤醒和攻击情感来增加游戏者的攻击行为。(郑宏明,孙延军,2007)攻击性测量指标:CRT(竞争任务反应时),内隐联想测验,特质攻击问卷,状态敌意量表,感觉温度计,语义区分量表,故事情景反应,生理唤醒(心率),朋友提名的身体、言语和关系攻击。暴力视频游戏的长期影响暴力视频游戏的长期影响“长期玩暴力电子游戏会改变游戏者5种相关的知识结构(攻击信念和态度、攻击知觉图式、攻击期望图式、攻击行为图式、对攻击的麻木)并导致攻击人格的增加,再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相互作用影响游戏者攻击行为的产生。”(郑宏明,孙延军,2007)攻击性测量指标:特质攻击问卷,对攻击的态度,同伴评定的攻击性,自我报告的敌意情绪,自我报告的攻击性过失行为(如打人),教师评定的攻击行为,内隐联想测验。暴力游戏与攻击性:其它变量的影响游戏者的特质攻击性也会对暴力视频游戏的效果产生影响,暴力视频游戏对高特质愤怒的个体比低特质愤怒的个体影响更大。(Anderson,Dill,2000;Giumetti,Markey,2007)Anderson和Morrow(1995)的研究发现:竞争情景中的个体比合作情景中的个体实施更多攻击行为,他们会消灭更多的没有必要被杀掉的游戏角色。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研究发展暴力视频游戏攻击性暴力视频游戏攻击性人格,情景问题提出研究测量的攻击性与真实世界的攻击行为。Buss攻击性问卷:朋友提名与自我报告的相关为(0.20~0.45)。媒体暴力的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媒体暴力的选择实验研究中的暴力视频游戏:Doom3;UnrealTournament;MortalKombat;ReturntocastleWolfenstein;TimeCrisis3;Manhunt2;Tekken……中国网络游戏渗透率排名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吴静.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倾向激发作用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被试:选取每星期接触暴力游戏超过十小时的青少年为实验组,选取不玩游戏的青少年为控制组。实验程序:实验组在网吧玩游戏30分钟到1小时,然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和问卷测量;控制组直接测量。结论:使用暴力游戏会导致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增加。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陈美芬,陈舜蓬.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2):458-460选取攻击性网络游戏使用者为实验组、选取未接触过网络游戏的个体为对照组。实验程序:实验组在网吧玩游戏30分钟到1小时,然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控制组直接测量。结论:“网络游戏使用者接触攻击性游戏内容30分钟到一个小时,与非网络游戏者相比,网络游戏接触者的内隐攻击性显著提高,表明网络游戏攻击性内容可以即刻影响个体内隐攻击性。”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等.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心理科学,2006,29(3):570-573被试:网络成瘾者,非网络成瘾者。实验程序:分别测量两组的内隐和外显攻击性结论:网络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高于非成瘾者,两组在外显攻击性上没显著差异。讨论:网络游戏成瘾者经常性地接触攻击性内容,导致个体攻击性和可能自我(PossibleSelf)概念联结不断增强。网络成瘾者与攻击性网络游戏者的关系攻击性网络游戏者网络成瘾者攻击性网络游戏成瘾者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研究:生态化设计生态化设计思路。媒体暴力材料的选择,游戏情景的选择,研究程序的设定。真实攻击行为的测量。研究一:网络暴力视频游戏对玩家攻击性的影响被试:有一定游戏历史,和稳定游戏频率和时间的CF玩家,排除网络游戏成瘾者。研究准备:游戏习惯调查问卷。每次游戏时间(n),游戏时间间隔(m),游戏后的活动……实验设计:2(性别)×3(实验处理)组间设计。材料:CrossFire(穿越火线)是韩国SmileGate公司在2008年推出的次时代网络枪战游戏大作,在中国大陆由腾讯公司运营。研究程序:被试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被试玩游戏n分钟后马上进行攻击性测量,第二组被试玩游戏n分钟后,间隔m分钟测量攻击性,第三组被试直接测量攻击性。要求第三组被试记录间隔m分钟内的主要活动。研究假设H1:实验处理的主效应显著:立即测量组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H2:性别的主效应显著:男性的攻击性高于女性。H3:交互作用显著:游戏后,男性攻击性增加更多。攻击性问卷外显攻击性:采用由ArnoldH.Buss和MarkPerry在1992年编制的攻击性问(AggressionQuestionnaire,简称AQ)进行测量。量表共29个题目,提供总分及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分量表的得分。问卷修订后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5~0.94,重测信度0.81。本研究以量表总分作为外显攻击性的指标,总分越高,攻击性越强。内隐攻击性内隐攻击性测量: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进行测量。本研究考察内隐攻击性中的自我攻击性信念。自我攻击性信念IAT考察的是个体的攻击性相关图式和自我概念之间的联系。攻击性维度包括攻击、和平各5个样例:侵犯、攻击、搏斗、战争、报仇;和平、合作、信任、仁爱、温顺。自我-他人维度各包括5个样例:我、俺、自我、本人、我们;他、他人、外人、别人、他们。研究二:青少年媒体的暴力接触与同伴提名的攻击行为:一项纵向研究被试:初一,初二学生各200名,其中男生300名,女生300名。测量工具:媒体暴力习惯问卷,同伴提名攻击行为(班级戏剧问卷……)。研究程序:2009年11月和2010年十一月进行两次测量。研究假设H1:初中生接触媒体暴力的情况有一定稳定性,表现在媒体暴力程度和接触时间上。H2:媒体暴力接触与同伴提名的攻击性正相关。H3:媒体暴力接触情况的变化与攻击性的变化有关:对于那些有稳定的媒体暴力接触的个体,两次的攻击性测量无显著差异;对于媒体暴力接触增多的个体,攻击性增高;对于媒体暴力接触减少的个体,攻击性减少。媒体暴力接触问卷——视频游戏媒体暴力接触问卷——暴力视频未来研究展望人格特质对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的调节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研究。(特质攻击性,神经质……)媒体暴力与真实世界的攻击行为的关系将得到更多研究。(校园欺负,青少年犯罪)更多纵向研究用来探讨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的关系。参考文献Anderson,C.A.,Bushman,B.J.Effectsofviolentgamesonaggressivebehavior,aggressivecognition,aggressiveaffect,physiologicalarousal,andprosocialbehavior:Ameta-analyticreviewofthescientificliterature.PsychologicalScience,2001,12:353–359Gentile,D.A.,Lynch,P.J.,Linder,J.R.,et.al.Theeffectsofviolentvideogamehabitsonadolescenthostility,aggressivebehaviors,andschoolperformance.JournalofAdolescence,2004,27,5–22.MarkGriffiths.Violentvideogamesandaggression:reviewoftheliterature.AggressionandViolentBehavior,1999,4(2):203–212AndersonC.A,DillK.E.VideoGamesandAggressiveThoughts,Feelings,andBehaviorintheLaboratoryandinLif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0,78(4):772-790GiumettiG.W,MarkeyP.M.Violentvideogamesandangeraspredictorsofaggression.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2007,41:1234-1243李婧洁,张卫,甄霜菊等.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108-112郑宏明,孙延军.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266-272BussA.H,PerryM.TheAggressionQuestionnair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2,63(3):452-459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等.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心理科学,2006,29(3):570-573张东宁.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实验研究-IAT测验在攻击性研究中的应用.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陈美芬,陈舜蓬.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2):458-460吴静.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倾向激发作用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