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整理目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高等教育学复习题教师职业道德复习题高等教育法学复习题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主。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心理学之父”。3.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冯特,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弟子铁钦纳(E.B.Titchener)。4.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诞生。5.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提出了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6.心理学的任务:概括地说,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7.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第二章简述佩里关于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答: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观点;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在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简述友谊的六大发展功能。答: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社会比较,亲密。1.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2.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3.根据不同年龄个体的生物、认知及社会性发展的水平与状况,可以把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5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从出生到二三岁阶段)、儿童期(从二三岁到十一二岁)、青少年期(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和成人期(二十一二岁到生命终结)。4.认知风格就是个人进行认知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所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体现在感知、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方面。认知风格可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5.气质的差异,气质可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6.人格是由不同成分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主要从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人格差异。第三章角色期待: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教师的职业角色是如何形成的?答: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2.角色认同阶段。教师角色认同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3.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专家型教师的教学专长有那些类型?答:柏林纳把教学专长称为教学知识,认为可以将教学专长分为四类。(1)教材知识专长。(2)课堂管理专长。(3)教授专长。(4)诊断专长。1.教师角色的分类朱智贤在其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将教师的角色分为以下三类,这也可以视为人们对教师的一般角色期待。1.教学与行政的角色,2.心理定向的角色,3.自我定向的角色,也称自我表现的角色。2.教师的角色期望1.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2.学生的榜样和价值导向者,3.教学的组织管理者,4.学生集体的粘合剂。5.家长的代理人,6.心理调节或治疗者,7.科学研究人员。3.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因素1.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2.根据教学监控的作用范围,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3.根据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自我检查、自我校正和自我强化。4.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第一个阶段是澄清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模拟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练习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提示阶段。第四章有意义学习: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大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答一、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二、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分为(一)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二)专业课阶段,(三)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三、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四、学习组织的主题性1.冯忠良把学习分为三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以布卢姆为代表的一个委员会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提出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3.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1986年他在哈佛大学开始用小鸡做实验,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4.桑代克提出,情景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律。5.观察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观察者来说是新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6.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者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合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容形象;再造过程是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学习的行为得以表现。7.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8.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材料本身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前者为客观条件,后者为主观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其次,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第五章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它是人类特有的动机,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什么特点?答:(一)学习动机的多样性。(二)学习动机的发展性。(三)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四)学习动机的社会性。(五)学习动机的职业性。1.学习动机的种类(一)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类,可以分为间接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学习动机。(二)根据动机作用的主次作用不同分类,可以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三)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心理学家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3.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4.阿特金森认为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都由三种因素决定:即(1)动机(M)。一种想达到目标或回避目标的动力因素。(2)期望(P)。对成功或失败概率的主观估计,也叫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与任务难度有关。(3)诱因(I)。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诱因价值。5.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纬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纬度。第六章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1.学习迁移的种类(一)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或者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二)根据迁移的层次分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三)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分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四)根据迁移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2.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C.H.Judd)提出的。3.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第七章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务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它包括事实、规则、或个人态度、信仰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化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知识掌握的标准主要有哪些?答:1.概念化。2.条件化。3.结构化。4.自动化。5.策略化.1.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2.根据直观对象的不同,人们将直观分成了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类。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另外,表象系统和图式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4.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就是个体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奥苏贝尔根据新概念与认知结构原有信息的关系,区分出了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5.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被认为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6.常用的策略性知识(一)认知策略1.精加工策略2.组织策略3.重复策略(二)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第八章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于1957年提出。这是国外大学颇为流行的集体讨论法。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做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为此,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原则:(1)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让与会者畅所欲言;(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完善最佳方案;(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让与会者都有机会发表意见;(4)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有哪些?答:(一)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二)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三)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四)能在短时记忆和长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五)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六)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七)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答:(一)促进学生对专门知识的全面掌握(二)要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三)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四)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五)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1.问题有三个基本成分是得到公认的:(1)给定,指问题的初始状态;(2)目标,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指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2.心向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有时会促进问题的解决,但也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一些障碍。长期以来的研究发现,心向主要以两种形式发挥作用: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第九章品德:即指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成分?答:1.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其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大体知道)答:阶段1,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2,朴素的自我中心定向;阶段3,赞许、使人高兴和助人定向;阶段4,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5,契约-尊重法律定向;阶段6,良心或原则定向。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有哪些方法?答:1.课堂道德故事讨论2.移情训练3.角色扮演法4.榜样示范法5.正确使用奖励和惩罚。第十章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社会制约作用:就是如果许多人在一起工作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简单回答大学生班级体的特征。答:(1)对共同目的、任务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