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代码:0806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造性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在电子信息类行业,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技术改造以及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工作。二、培养规格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内一定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工作范围;③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④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和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⑤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⑥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⑦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⑧具有英语读、说、听、写、译的基本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书刊。3、具有体育、卫生和军事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三、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修业年限为3-6年。四、学位授予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五、专业主要课程与学位课程1、专业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自动控制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等。2、学位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程控交换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子系统设计。六、专业主要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实验、程控交换技术实验和现场总线实验等。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八、毕业条件、学位授予条件及其他说明1、本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完成总学分学分,其中包括公共基础课学分,专业基础课学分,专业主干课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跨学科任选课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其他课外实践和创新活动学分不少于8学分。2、学生修完上述规定的学分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九、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附表一)十、课程类别、门数与学分学时分配表(附表二)十一、教学周历(附表三)十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辅修培养方案(附表四)十三、主要课程简介1.电路分析(课程编号:ZB07201)学时数:72;学分数:4;考核方式: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电路分析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信号与系统等电类课程的基础。主要内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线性电阻电路和动态电路分析、网络定理、多端元件和双口网络、一、二阶电路分析、正弦稳态分析、三相电路、网络函数和频率特性、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研究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集总参数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并能灵活应用于电路分析中,使学生在电路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上得到培养和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教学参考书:[1]胡翔俊编著.电路分析.教育出版社。[2]李瀚荪编著.电路分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3]邱关源编.电路(修订本)上、下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4]C.A.狄苏尔、葛守仁著,林争辉主译.电路基本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编号:ZB07202)学时数:72;学分数:4;考核方式: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继电路理论课程后,物理学和电子类专业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是高等教育电类各专业和部分非电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电子器件,主要包括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二是电子电路,主要包括电压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信号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的分析和计算;三是电子系统,主要包括直流稳压电源和功率放大系统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的分析和计算。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对一般性的常用的电子电路进行分析,对较简单的单元电路进行设计。同时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在这方面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教学参考书:[1]童诗白.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3]陈大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4]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5]傅丰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3.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编号:ZB07205)学时数:54;学分数:3;考核方式: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数字逻辑电路是继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后,物理学和电子类专业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又一门技术基础课,课程的内容有:逻辑门电路、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半导体存储器、数/模和模/数转换。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熟练掌握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具备数字电路分析、设计和应用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在这方面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教学参考书:[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3]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4]曹汉房.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5]王越、沈伯弘.数字逻辑电路.高等教育出版社。4.信号与系统(课程编号:ZB07204)学时数:72;学分数:4;考核方式: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信号和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特性的分析方法,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和变换域分析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建立实际应用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研究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主要教学参考书:[1]管致中.信号与线性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郑君里.信号与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3]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4]A.V.Oppenheim.信号与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5]吴大正.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5.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编号:ZB07208)学时数:54;学分数:3;考核方式: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理论及其快速算法FFT、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有限字长效应、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理论,数字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建立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数字滤波器、IIR数字滤波器、FIR滤波器的基本设计方法,初步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技术实现,软、硬件实现方法。培养学生从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及工程概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学习《DSP原理及其应用》等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研究及其工程实现打好基础。主要教学参考书:[1]丁美玉.数字信号处理教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程佩青.数字信号处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3]邹理和.数字信号处理.国防工业出版社。[4]奥本海姆.离散时间信号处理.科学出版社。6.高频电路(课程编号:ZB07207)学时数:72;学分数:3.5;考核方式: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高频电路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通信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构成发送、接收设备的各单元电路、典型线路;主要内容有高频电路基础、高频谐振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频率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电路、高频集成电路和高频电路EDA的工具使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高频电路及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系统的掌握高频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够熟练掌握高频单元电路的电路功能、工作原理并能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能力。主要教学参考书:[1]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沈伟慈.高频电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3]谢嘉奎.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4]曾兴文等.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5]张义芳等.高频电子线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7.微机原理(课程编号:ZB07209)学时数:72;学分数:3.5;考核方式: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微机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Intelx86CPU为主线,系统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是一门软、硬件相结合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以及应用系统中的系统扩展、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A/D、D/A接口)设计。通过本过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型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掌握汇编语言的指令及编程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编程能力,使学生能较清楚的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开发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嵌入式系统》等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主要教学参考书:[1]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孙德文.微型计算机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3]戴梅萼.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4]杨素行,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8.通信原理(课程编号:ZB07210)学时数:72;学分数:3.5;考核方式: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理论,各种调制方式的调制和解调原理,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以及通信领域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理解有关信号、信道、噪声的基本概念,掌握模拟和数字信号调制与解调的数学模型,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理解通信系统的同步原理,信号的最佳接收理论,信道编码的概念和原理,并熟悉衡量通信系统优劣的主要性能指标,了解通信网的基本知识,通信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移动通信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教学参考书:[1]樊昌信.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南利平.通信原理简明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3]曹志刚,钱亚生.现代通信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4]胡华强等.通信原理教程.科学出版社[5]周炯槃、续大我等编著.通信原理,上下册.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9.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编号:ZX07206)学时数:54;学分数:3;考核方式: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信息论与编码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定义、信息论的起源、发展及研究内容;香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