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一一、单选题1.人类认识事物的次序是A.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B.从实践到感性再到实践C.从同一到斗争再到同一D.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2.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A.直立行走B.抽象思维C.制造劳动工具D.语言的产生3.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4.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A.地理环境B.生产资料C.生产劳动D.社会意识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相对和绝对的关系6.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A.上层建筑B.精神文明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文化教育水平7.矛盾的客观性是指A.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B.矛盾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C.矛盾只存在于自然界中D.矛盾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8.矛盾是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B.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9.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定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间断性而否定了连续性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定了曲折性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定了周期性10.社会的物质文明是指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总和C.表现精神文明的物质设施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1.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A.哲学B.艺术C.政治法律思想D.宗教1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D.辩证法的正确观点1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由偶然向必然转化D.由简单向复杂转化1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辨证形式B.趋势和道路C.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15.真理是A.标志主观的范畴B.标志客观的范畴C.标志客观规律的范畴D.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1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1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段话说明了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18.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是指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9.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20.量变的复杂性是指A.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B.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21.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A.头脑中自生的B.第二性的C.从书本上学来的D.第一性的2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23.社会存在主要是指A.人口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24.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世界B.主观世界C.人民群众的实践D.个人的实践25.“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是A.唯物史观的观点B.唯心史观的观点C.历史主义的观点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26.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前进的、上升的B.周二复始的循环C.直线式的继续发展D.不可认识的27.人的本质在于A.人能够改造世界B.人具有阶级性C.人能够制造生产工具D.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8.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A.使用工具B.有目的的创造活动C.社会性活动D.制造工具29.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30.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A.是否受到多数人的拥护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D.出现时间的先后31.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C.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32.“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33.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暂,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34.在世界的本源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35.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必然导致A.唯灵论B.唯心论C.物活论D.唯意志论36.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A.形而上学的方法B.相对主义的方法B.抓中心带动全盘的方法D.庸俗进化论的方法37.“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原理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38.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的检验39.基本矛盾是指A.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B.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C.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D.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40.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二、双选题41.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必须反对的两种观点是A.直线论B.循环论C.上升论D.曲折论E.前进论42.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在于A.它不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来实现的B.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C.人的活动对它不起作用D.它制约着人的有目的的活动E.它有着自己的最终目标43.在阶级社会中A.同经济基础有联系的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B.社会心理有阶级性C.社会意识形态有阶级性D.一切社会意识都有阶级性E.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有阶级性44.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阶级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组织中分为“组织者”和“执行者”的结果。这种“分工论”的错误在于A.从经济领域中分析阶级现象B.掩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C.否认阶级的实质是一部分人无偿地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D.没有把阶级作为政治范畴来分析E.把阶级的划分与生产分工相联系45.判断政治和思想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的标准是A.根据他们的社会地位B.根据他们的政治地位C.根据他们在社会上的政治影响E.根据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D.根据他们提出的理论、政治观点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46.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是A.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动力B.阶级社会内量变过程的动力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D.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E.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47.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的主要表现是A.唯意志论B.共创论C.宿命论D.精神万能论E.调和论48.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上述论断中指出A.历史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B.历史的发展过程纯粹是必然的C.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D.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B.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49.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A.它可以直接对社会存在发生反作用B.它的反作用不受社会存在制约C.它可以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改变社会存在D.这种反作用不受社会实践状况的制约E.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50.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A.看不到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B.看不到社会运动的特殊性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D.看不到阶级斗争E.看不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试卷二一、单选题1.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群体意识是A.个人意识的汇集B.一定人群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意识C.统治阶级的意识D.被统治阶级的意识3.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A.特殊现象B.偶然现象C.暂时现象D.普遍现象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A.客观实在B.客观精神C.物质和意识D.思维和存在5.否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D.二元论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A.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7.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是人们的行为A.是否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B.是否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D.是否有利于社会次序的稳定8.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A.按需分配B.集体主义C.人道主义D.民主集中制9.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10.旧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A.承认意识的能动性B.抹杀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意识的能动性D.有时承认、有时抹杀意识的能动性11.生产力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12.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为A.著变化状态B.绝对静止状态C.相对静止状态D.飞跃状态13.哲学史上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中间派别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C.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间,最后往往导向唯心主义14.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变化是指A.事物的量变B.事物的质变C.事物的一切量变和质变D.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15.宗教是A.因人们愚昧无知的一种盲目信仰B.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C.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精神欺骗D.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1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17.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A.肯定和否定B.量变和质变C.运动和静止D.同一和斗争18.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阶级关系D.伦理关系19.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A.联系构成运动B.先有联系后有运动C.运动构成联系B.联系和运动完全等同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A.客观唯心论B.形而上学唯物论C.二元论D.主观唯心论21.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本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2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2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24.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事物的内容是A.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B.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D.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