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的角色适应与专业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桂林师专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蒋晓云⊙桂林师专教授、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桂林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桂林市“21世纪园丁工程”导师⊙广西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自治区级专家组成员欢迎访问个人主页电话:0773-3315771E-mail:gljxy@163.com•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二、新教师的角色适应•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和内容•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五、新教师如何发展专业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1.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观。•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2)教师角色观。•教学的根本点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由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3)课程观。•国家已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课程管理也将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意味着教师将有权也有责任参与课程的管理与课程的开发工作,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4)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教育转向重差异性教育。(5)教材观。•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和传授者,也有权自己选择教材、编写教材;教材应该是多样化的,它的功能定位也应由“控制”和“规范”逐渐转向“为教学服务”。(6)评价观。•传统的评价观只重视考试、分数、升学率,造成对学生的片面评价,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2.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第一,课程参与的能力。•“课程参与指的是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教师带着自己对学生和课程的理解、经验来体认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从课程决策到评价)”。•因此,课程参与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参与课程开发、决策、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所必备的综合性能力。第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进行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3.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在地规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基础教育课程新变革是建国以来速度最快、涉及面最广、对实践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几乎所有教师都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给自己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1)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为“创造者”。•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师总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教师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观念和教学行为下的教师只能是“教书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成了教育的边缘。新课程要求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干篇一律,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行为予以解决。•“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育的对象。”•在教学上,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变以落实“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的“生活意义”。•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尤其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这些转变必然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创造型教师。(2)课程结构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新的课程结构改革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这些课程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自身素质。•一是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这集中体现在综合课程的要求上。综合课程往住横跨多个学科,如“综合理科”横跨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乃至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众多专业领域;“综合文科”也涉及原有历史、地理、公民、思想品德、法律等学科。二是教师要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技能。•研究性课程、综合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变得更全面。•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课程设计技能也便成为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三是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向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选修课的安排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齐冲向教师,且没有现成研究。•这就要求教师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3)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课程内容现代化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也表现在教材体系结构的优化、教材设计思想的现代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传统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都是“蓝本”,都是“作者的作品”,我们只能摹仿,只能尊重作者所想表达的是什么并以其作为标谁,除此之外,其他理解都是错误的,或是不被允许的。•新的课程观要求实现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以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去给教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在新课程中,我们所面对的只是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关键在于我们做出怎样的诠释,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作出多种理解,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解,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讨论,以平等的态度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为何这样理解。•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教师贴近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对计算机等新的工具性学科有足够理解。•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知识价值的理解上,超越学科的局限,去深切体悟知识的生活价值及其对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持续的探索意识和学术敏感力,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上有所积累。•所有这一切,都可归结为教师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的提升。(4)新课程环境下,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巨大变化。•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建立完整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也使教师不得不扮演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者、教材编制者、教材选择者的角色。二、新教师的角色适应•1.必须明确自己的上岗态势•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成是人的最高智慧。•作为一名新教师,应懂得“人贵有自知之明”,做到既不目空一切、也不自惭形秽,理智的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以增强自己的上岗自信心。(1)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昔日的天之骄子,如今头上已经失去了那耀眼的光环,有的甚至连找工作都感到困难。如果新教师不能客观面对现实,甚至还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或英雄无用武之地,那可能一上岗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心理障碍。因此,新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不能眼高手低。(2)要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新教师可能是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富有者,而老教师则可能是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匮乏者。所以新教师要相信自己几年磨一剑的功夫,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中老年教师,要通过直接自我评价和间接自我评价,对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准、专业特长等进行全面评判。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以增强自己做好工作的信心。(3)要正视自己的相对弱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新教师相对老教师而言,难免存在缺乏教学经验,不熟悉教学方法,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不强等弱点。面对自己的暂时弱势,新教师不要气馁,要坦然的正视它,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工作潜能和发展空间,学会盯着这些不足去跨越障哎,以最大限度的缩短自己的岗位适应期。2.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从“我为人生”向“我为人师”转变,树立师表意识。有道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新教师要想自己在别的教师面前像个“教师样”,除了要学会有“只管读好书”向“如何教好书”转变、由“只管考虑自己”向“要考虑学生”转变外,还要尽快改变自己过去当学生时的一些不良习惯与爱好,以一个称职教师的高标准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穿着打扮,时时、处处、事事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作用。(1)从“别人教我”向“我教别人”转变,树立责任意识。•教师的天职和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要搞好教书育人,单凭工作热情不够,还要掌握一些技能。这就要求新教师学会由“别人想自己提问题”向“自己向别人提问题”转变,由“知识人”转变为“创意人”。一方面,要立足学生教学生,即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为依据来搞好教书和育人;另一方面,要跳出学生教学生,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培养好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人人都会学、人人都爱学、都能学好。(2)从“学业有成”向“事业有成”转变,树立成材意识。•有人说:“求生—求学—求道,是人生的三步曲。”新教师都是刚从高、中等学校毕业的学业有成者,要实现学业有成向事业有成跨越,就要尽早进行人生规划和设计,学会在事业中拾级而上,学会在工作中进行有序竞争和合作,学会和同事、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学会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各种理论假设与错误,通过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尽快使自己由

1 / 1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