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Ⅰ.总体评价一、总体评价2016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高考语文试题牢牢把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主题,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提升命题质量,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强化能力主导、素养立意,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体现语文科考试的人文特点与时代气息,使高考语文科考试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课堂、体现我国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窗口、引领高考内容改革的旗帜和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标尺。二、试题特点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是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突出特点。《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16年工作重点中把“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列为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发挥好、利用好“指挥棒”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不仅是高考命题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语文是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学科,一段阅读语料会让考生铭记终生,一个作文题目会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人思考。2016年高考语文通过对材料的细致甄选、试题设计的明确指向、答案构拟和评分收束等多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内化依法治国理念,自主强化创新意识,并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1.窗口:精选试题材料,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为了全方位地体现我国社会的新发展,秉承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的命题原则,高考语文试题从新闻、科普文章、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激发考生紧跟时代、锐意进取的使命感和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全国Ⅲ卷作文以“小羽的创业故事”为材料,引出青年技术创新和自主创业、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法制建设和政府职能等话题,考查考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能力,也从侧面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之间的密切关系。小羽的梦想是她个人的梦想,但为个人梦想提供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蓬勃生长空间的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I卷的文学阅读试题选取作家李锐的一篇小说《锄》,呈现了吕梁山区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洪流中的现实状况,通过农民六安爷以锄地为“过瘾”的情节设置及大段对劳作的深情描绘,传达出乡土社会对绿色发展的渴望,发人深思。2.旗帜: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査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在2016年高考语文中落实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阅读方面,试题材料广泛选取多种体裁的文本,包括诗歌、小说、散文、传记、科普作品、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多种文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如文字、思维导图、表格等;材料之间组合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体现了大数据、自媒体时代的阅读特征。试题的设问更侧重对作为所有学科学习基础的逻辑思维等能力的考查。在表达方面,既有对字、词、句、篇等综合语言技能的考查,也有展现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材料作文试题。这些试题的命制思路都倾向于将答案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学会面对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并做出选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有效地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的能力和风采。3.标尺:满足高校选拔要求,提高考试信度和效度高考必须要满足高校对合格新生的选拔要求。这就要求考试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通过均匀分布考点、合理搭配试题难度、增加试题区分度、防止宿构套作等方式提高考试信度和效度。试卷内容覆盖全面,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2背诵、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等。不同试卷侧重的内容略有区别,但方方面面均有涉及。考查的能力层次丰富合理,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以2016年全国卷为例,在2015年全国卷的基础上,2016年全国卷调整了部分题型,删减了考点重复的试题,试题难度保持总体稳定而又有所优化,以难度适中的试题取代过难和过易的试题。保证公平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选材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之间的考生的差别,努力避免有失公平性的问题出现。比如全国卷在选择试题材料时,避用新式传播媒介中热议而传统传播媒介中罕见的话题,避用经济发达地区常见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稀少的事物,避用新近流行、被赋予特定内涵的词汇。在试题设问时,以公布的《考试大纲》为依据,题干清晰简洁明了,避免出现阅读障碍。2016年是高考改革的“深化年”,语文试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出改革方向,并对语文素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查。Ⅱ.试题分析全国Ⅰ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一文,经适当删改,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3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B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学者们只能从《史记·殷本纪》《尚书·盘庚》等有限的文献资料里了解到中国历史存在过一个商王朝。但是《史记·殷本纪》成于汉代,《尚书·盘庚》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这些文献并非成于商代,因此B项的表述是正确的。C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可见,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诗经》时代开始进行。因此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D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是证明了殷商王朝确实存在,但是并不能证明《史记·殷本纪》中所有内容的真实性。事实上《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诸多的神话传说,想要证实其真实性是非常困难的。因此D项是正确选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是B。A项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由此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曾经有学者怀疑过《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但是甲骨文的出现打消了这种怀疑,并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因此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B项来源于第四4自然段,原文的表述中并没有涉及“旧史学的研究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一观点,B项是对原文的错误解读。因此B项是正确选项。C项来源于原文:“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可以看出王国维的“一重证据”是“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而另“一重证据”由原文前几段可以推出,应该就是“历史文献的记载”。因此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D项来源于原文最后一段:“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此D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