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思维方式之比较2015药学专业三班学号:1502030336姓名:薛根时间:2016年6月24日由于中西医学产生的历史时代及其背景的不同,故形成了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和医学思维体系、就其思维体系而言,两者在各自的思维认识论上表现了很大差异,即中医学主要着眼于宏观、整体的思维认识论,西医学则主要基于微观、局部的思维认识论。中医学着眼于宏观、整体、运动的思维观点,是与它形成的年代久远相关,这大约要追溯到它的奠基之著《黄帝内经》时代,即先秦乃至秦汉时中医学着眼于宏观、整体、运动的思维观点,是与它形成的年代久远相关,这大约要追溯到它的奠基之著《黄帝内经》时代,当时社会生产和分工还不发达,文化科学也还没有发展到要将自然界解剖成各部分进行微观分析的阶段,人们对自然界的研究,主要是从直观、宏观的视角去认识它的总画面,而反映到医学中,即是以整体联系、动态的观点去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研究人体的构造和生、病理,研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发展变化的总过程。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宏观范畴的唯物辨证思维观点,这种思维观尽管在体现它上述优点的同时,尚存在着微观分析的不足,但是由于它具有突出的哲学思辨性,却避免了近代某些自然科学所出现的形而上学观的缺憾。中医学对于研究病理变化的病因病机,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整体情况,着眼于邪与正相争而引起的整体的反应态,将局部病变与整体情况辨证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状态,又不忽视病变的脏腑、经络对其它脏腑,经络以及全身所产生的影响。西医学侧重于微观、局部、静止的思维认识论。这是由于西医学形成于自然科学迅速发民的近代,它是建立在科学实验、解剖等手段的基础上,因此,从它开始发展的时期起分析方法、还原方法等就成为其主要的思维方法。西医也并非只注重局部而全然不顾整体,从早年的“应激学说”、“稳态理论”到近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的提出,西医对整体调控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不过其最终着眼点还是调控系统中细胞与分子水平的具体物质在信号传导中的变化和作用,还是分析研究为主;而在整个网络调控的物质基础完全阐明之前,西医理论体系的固有特点决定其仍然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西医强调以物质为基础,以分析的方法为手段,从基础医学到病因学、病理学,都以阐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变化为目的。而中医学以整体观和综合的方法来认识疾病,这种整体特征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意象思维和类比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关注的是事物的属性而不是其物质性。思维差异做以下概括:一、中医重整体联系,西医重还原分析。中医学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学还原分析的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上。中医学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就是将人与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人体的本身就是环境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人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传统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天人一体观”。西医学还原分析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就是将人与环境严格地区分开来,形成了天人关系的“天人两分观”或“天人对立观”。“天人两分观”或“天人对立观”在研究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时总是将人与环境是看成互不相干的甚至完全对立的两个部分,认为人体有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自然界有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变化规律,不能用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来解释和说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更不能用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来解释和说明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二、中医论“虚”,西医指“实”。中医论“虚”,西医指“实”,就是说,中医学看待事情、思考问题往往习惯于或着眼于非实体的存在,而西医学看待事情、思考问题往往习惯于或着眼于实体的存在。中医的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现象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按照其阴或阳的属性来进行划分,把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功能活跃的事物及其现象都归属于阳;把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功能不活跃的事物及其现象都归属于阴,这样,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属性相反且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都可以互称为阴阳。中医论“虚”,西医指“实”表现在中西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上。疾病的本质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理变化等基本要素。西医学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原子论”基础之上的结构医学或还原医学。这种医学观认为,人体的一切疾病现象都可以归结到具体的物质结构之上,或者说人体的一切疾病现象都有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中西医两个临床思维体系是完全应该并可能互相取对方之所长,以补已之所短,为建立一个宏观、整体与微观、局部思维相结合的、多维的、理想的临床思维体系而共同努力,这无疑对将来医学的飞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15级药学三班薛根150203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