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教师资格证考试专项学习——德育(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专项学习——德育(一)一、品德与道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或驱使的行为规范的综合。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以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而品德是个体现象,是人对社会道德的主观反映,是自主调控的行为表现。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三、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概述早在20世纪30年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皮亚杰也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2.道德发展阶段阶段特征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道德规则,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权威阶段(6~8岁)——他律道德阶段对权威具有绝对的服从性。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道德开始的阶段开始依据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规则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规则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公正阶段(10~I2岁)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从行为动机来判断行为的责任。与成人的关系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3.皮亚杰观点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此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4.启示应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其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两难故事法: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沿用了皮亚杰的间接故事和临床访谈的研究方法,具体地说,他使用的是两难故事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环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者的道德发展水平。理论贡献: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a.惩罚服从取向阶段(注: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注: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习俗水平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注:个体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要求,谋求大家的认可。总是尽量按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去思考。)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注: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后习俗水平e.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注:认为法律和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的规定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f.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注:道德判断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等最一般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和道德发展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四、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因素(学生自身以外的一切因素。)内容具体阐明家庭教养方式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和容忍,则有助于儿童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要求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容易产生不良、敌对的行为。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青少年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育者要特别重视这一因素的影响。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小团体思想的健康与不健康都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影响。(二)内部因素认知失调当认知不协调时,个体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个体事先的态度定势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信息以及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积极的态度定势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道德认知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对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理解水平与掌握程度。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研究,要提高个体道德水平,须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道德教育时,结合学生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其他影响因素:个体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对道德关系的概括。(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2)道德意识增强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不断的实践和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使中学生逐渐形成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逐渐成为他们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1)具体表现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2)现实指导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表现: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六、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一)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通过说服也可以引发学生产生某些负向的情绪体验,如恐惧、焦虑等,这对于改变作弊、吸烟、酗酒等简单的态度有一定的效果。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二)树立良好的榜样1.呈现榜样应注意的问题(1)相似型: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的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2)仰慕型: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类榜样对学生能产生更大的影响。2.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1)直接的行为表现;(2)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3)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4)各种传播媒介。(三)利用群体约定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具体操作程序是:(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四)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3个阶段7个子过程: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你是从什么时候第一次产生这种想法的?”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在你产生这一想法之前,你经常考虑什么事情?”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在你产生这一想法之前,你经常考虑什么事情?”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你会把你选择的途径告诉你的同学吗?”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我知道你赞成什么了,现在你能为它做些什么呢?需要我帮忙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你知道这一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1.奖励的类型物质的(如奖品),精神的(如言语鼓励);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外部的。2.给予奖励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应考虑个体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有效的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的物质奖励只是权宜之计,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和欣慰感,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3.惩罚的方式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等。其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是非常有效的。1.(2017年上半年)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做出判断。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属于()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答案】D。公正观念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观念。故选D。2.(2016年上半年)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则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A.惩罚服从趋向B.相对功利趋向C.寻求认可趋向D.社会契约趋向【答案】D。考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遵守交通法则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体现了我们应该遵守社会契约取向。故选D。3.(2016年上半年)中学生小孙近期心里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一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勤奋感B.克服内疚感C.避免孤独感D.建立统一性【答案】D。考察科尔伯格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面临的任务是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故选D。4.(2017年上半年)辨析: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答案】×。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这是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因此相同年龄阶段的人并不一定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比如,很少有人能打到普遍伦理阶段。5.(2016年下半年)小华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为维护社会公正,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他又认为,契约可根据需要改变,使之更符合大众利益,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华的道德判断处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答案】C。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个阶段。题干中所论述的是社会契约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