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昆山市“十一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人口问题是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确定我们城市发展规模、发展战略、城镇布局的重要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根据《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精神,特编制本规划。一、“十五”期间我市人口发展形势分析(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十五”时期,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0年~2005年五年间,我市出生人数26,798人,年均出生人数4,466人,年均死亡人数3,749人,年均自然增长人数717人;年均出生率为5.14‰,死亡率为4.31‰,自然增长率在0.83‰,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低于8‰,较好地完成了“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人才事业“十五”人才规划实施以来,我市的人才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到2005年底,我市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4.5万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数为8.6万人,其中研究生(含博士)学历679人、本科学历3.6万人、大专学历4.8万人,其他2,113人。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平均年龄降低幅度较大,总体结构得到2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门类较齐全、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三)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五”期间,我市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00年以来,共有20,407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其中14,234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目前,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7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2%;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62万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1.92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有18.0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有5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30.6万人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覆盖率在99%以上。“十五”期间,我市人口发展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1.人口机械增长过快2003年起,我市每年新增人口15万左右。到2005年末,全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30万。经预测,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外来在昆居住满一年以上的人口)将介于146万~184万之间。作为各类资源相对紧缺的城市,如果人口过快膨胀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我市的土地、能源、水资源、环境容量都将难以为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面临巨大压力,劳资纠纷、子女上学、就医、就业、社保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将加深,其中最集中问题是治安环境压力。32.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生育率下降过程中必经的人口发展过程,持续的低生育水平必然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根据预测,到2010年我市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2%左右,远高于老龄型人口的相应指标值7%的水平。人口老龄化速度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未来户籍人口的老年保障问题将显得尤为突出。3.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而目前我市劳动力技能素质仍存在结构性矛盾,满足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偏少。此外,由于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以及农村失地农民与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显著增加,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压力在加大。而企业转改制分流的人员,也因技能偏低、年龄偏大等原因,实现稳定就业的难度也在加大。因此,在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管理以及劳动力市场培育、发展、运作等方面,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进,以求建立和形成新的工作机制。4.劳动者知识技能水平偏低,高层次人才短缺2005年底,我市总人口约138万,但由于受人口、劳动力、产业结构及教育培训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各类人才总量为14.5万,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仅为10.51%。在每年新增人口中,人才数量也显偏小,2005年全市新增人口约15万,而新增人才仅为1.6万,新增人口中约89%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4在人才总数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比偏低。在人才总数中,博士硕士占比0.47%、本科占比24.83%,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随着我市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产业层次的提升,人才资源开发的紧迫感将日益加剧。二、“十一五”期间我市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我市的人口发展工作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又要对人口的数量规模、结构层次、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还要营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以及知识更新提高的良好环境。同时,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多渠道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二)主要目标1.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将我市年均人口出生率稳定在6‰左右,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左右,力争至“十一五”期末,全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在现有基础上下降30%。制定科学、合理、公平的外来人口控制政策,将人口发展与产业政策、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实现对人口的总量调控,实现适应产业升级要求的人口置换和人口地域分布的优化。201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60万左右。加紧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5关措施和政策,实现人口结构动态平衡。2.人才事业进一步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人才强市”战略,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省“人才特区”为目标,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才建设投入,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全面推进人才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协调发展。到2010年,我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0万左右,万人大专以上人才数达1,25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占比10%,基本建成省“人才特区”。3.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万只,录用合同制职工10万人次,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的水平。加大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服务社会化,不断增强保障能力,社会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100%。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进一步强化,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形成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三、“十一五”期间我市人口发展的对策措施(一)完善管理机制,稳定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根据我市“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要求,建立6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宏观调控体系、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评估体系,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巩固计划生育“三为主”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的开展,逐步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即:“由孤立地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继续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展优质服务,加强对育龄妇女的生殖保健与服务,提高育龄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在流入地与流出地共同负责的基础上,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对辖区内所有育龄人群实行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执法检查纳入基层综合执法范围,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工作。将生殖健康促进对象从已婚育龄妇女向男性、青少年群体拓展,由计生、卫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妇联及商业保险部门联合,将出生缺陷干预内容从一级干预(宣传教育及推广营养素)向出生缺陷二级干预(出生缺陷目标疾病筛查检测)延伸,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的健康质量。7(二)计划手段、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调控人口机械增长到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工作重点是控制人口的迁移增长。要实现人口总量的规模控制的目标,必须充分运用计划手段、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对户籍迁移人口的增长实行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机械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制定调控人口增长的具体政策,把控制人口机械增长纳入地方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综合调控人口工作机制,对人口的准入设置相应“门槛”,严格按年度人口规划及人口迁入政策,统一审核把关,实行核准制。将人口、就业与产业政策、城市规划有机结合,逐步实现适应产业升级要求的人口置换和人口地域分布的优化。这在客观上要求,充分利用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和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吸引、用活全国乃至世界的人才资源。通过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产业聚集,大力发展符合昆山新城市功能定位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城市就业结构,确保未来人口的增量部分朝年轻化、知识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快城市化建设,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使我市人口布局更趋合理。(三)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责任共担的老年保障体系解决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要采取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为保证老年人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在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增长机8制的同时,要在农村逐步建立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的养老保障制度。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加强家庭的养老功能,推动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依托,社会化养老设施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全社会尊老、养老、爱老的家庭美德建设,为家庭养老创造良好的条件严格新建养老机构市场准入,保持供需平衡,避免重复建设,真正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四)全方位、多角度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建设覆盖城乡、统一规范、运行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整合市、镇两级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加快发展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备,覆盖城乡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满足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目标有机体现到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等各方面工作中间,通过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拉动就业的增长。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公益岗位补贴等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群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先推荐就业。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和实现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进一步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9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上岗能力。完善市级培训基地功能,规划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布局合理的农村区域性技能培训副中心。市镇两级财政划出专项资金,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网”强化城镇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实现城乡各项保险的并轨,逐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使社会保障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稳定的“调节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要扩大私营企业参保覆盖率,完善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提高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率,做好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全面提高养老保险的整体保障水平,农村养老保险要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稳固覆盖率,巩固征缴率,完善纯农人员缴费机制。积极推行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政策,通过扩大就业,逐步吸纳失地人员进入城镇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要根据基金平衡情况适度调整缴费基数,完善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政策体系。继续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建立少年儿童住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