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山市民营经济发展简析●孙志强昆山市民营经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步,经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无论是企业总数,还是注册资本都已跻身苏州市第一方阵,特别是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民营经济赶超战略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十分迅猛,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民营企业在优化经济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地方财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民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截至去年7月份,全市民营企业入库税收13.1亿元,占全市入库税收的31.6%,同比增长50.3%,其中入库地税8亿元,占地税入库总量的35.9%,同比增长68.7%;新增就业岗位34106个。目前,在全市民营企业就业的21.7万人中,约有14万本地劳动力,占本地劳动力的35%,也就是说,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本地35%的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我市实现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实现了2跨跃式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尤其是新增注册企业数和新增注册资本等已位居苏州各市、区前茅。可以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已基本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民营经济赶超战略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但是,与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县市和我市蓬勃发展的三资企业相比,我市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以下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1、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2000年,我市3000家左右的民营企业大多由原来的市属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转改制而成,其中还包含部分因市场竞争导致的关停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结构老化、人员素质较低、历史包袱沉重、发展后劲不足等弊端。虽经改制后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观,基本解决了企业生存和职工就业等问题,但距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尚有一定差距。2001~2002年这两年间,我市真正意义上的民营企业才开始起步,两年间共新增注册民营企业3168户,注册资本22.3亿元,其中大部分属于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新办企业虽然对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城乡居民就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极小。2003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象抓外向型经济一样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赶超战略后,我市民营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曾一度以日均诞生10家民营企业的速度呈现“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市民创业等途径,共新增注册民营企业88253家,新增注册资本近129亿元,其中新增民营工业企业为2753户,仅占新注册民营企业数的31.2%,除了招商引资引进的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外,本地大部分新注册企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形成规模尚需较长的时间。2、缺乏规模型龙头企业。截止2004年末,全市投产并正常运行的民营工业企业为3604户,当年度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6.1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6%。在全市797家列入规模以上统计的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仅125家,占15.7%。今年,我市1095家列入规模以上统计的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为197家,占18%。我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现价产值66.8亿元,同比增长23.8%,占全市工业比重的6%。197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为12家,其中超5亿元的有3家,超10亿元的仅1家(好孩子集团),与苏州各县市相比,我市民营企业在规模、增速和占比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见下表)。2005年1~7月苏州各县市规模以上民营经济产值对比单位:万元、%实绩增幅占比昆山66.8123.85.98常熟337.9229.359.67张家港686.4832.375.95太仓88.2838.332.79吴江176.346.8333.934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市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出总量、占比均列苏州五县市末位,企业做大做强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3、融资难矛盾十分突出。去年4月,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后,对刚进入快速发展期的我市民营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民营企业在土地供给、融资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土地供给方面: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注册和已签约的民资项目为77只,约需土地3100多亩,这些项目由于所在镇的土地指标得不到落实,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开工建设,也直接影响了民营经济的产出总量。融资方面: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局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多次会同有关银行、担保公司举办了银企融资洽谈会,也曾为一部分民营企业缓解了融资难的矛盾,但对于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所能提供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融资额度犹如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所需,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4、税费负担偏重,差异较大。上海地区自从对民营企业实行税费扶持政策后,由于紧邻我市的青浦、嘉定等地的税费政策与我市不同,其执行的税费按销售额进行征收(见下表),相比之下,我市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较重。行业计算依据流转税带征税综合带征数税种征收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教育附加5工业产品生产销售额增值税6%、17%5‰1‰1.5‰7.5‰据测算,我市民营企业地方税费平均征收率要比上海地区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即以每万元销售收入承担的税费为例,到青浦、嘉定等地开票要比在昆山当地开票少承担绝对额200元,因此,自2000年开始,我市每年有一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要到上海地区注册、开票(税费缴在上海),出现了民营企业在昆山发光,在上海发热的异常现象,特别是近2~3年内,这一现象有逐步蔓延的趋势,据保守估算,我市民营企业每年流向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销售额高达40亿元以上,这也是导致我市民营经济产出总量和比占下降的原因之一。5、内外资企业待遇差异。我市是一个以开放型经济为主的新兴工商业城市,目前外资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这对提高我市经济总量、提升城市品位、推进经济国际化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实施“富民工程”,在此基础上,2003年又分别提出继续用3年时间实施“三有工程”和民营经济赶超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外向带动,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逐步拉长我市民营经济这条“短腿”,使更多的昆山老百姓能通过就业增收、创业致富,以加快推进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进程。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并非处在同一起跑线,特别是外资企业在税赋方面的超国民待遇更使民营企业望尘莫及。因此,一部分经营头脑灵活的民营企业老总想方设法6通过外资“嫁接”戴上合资企业的“帽子”,从而使自己的企业合法享受国民待遇甚至超国民待遇。由于这种合法现象对民营企业有着较大的诱惑力,因此,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相互效仿,这又是导致民营经济总量和占比下降的又一原因。三、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几点建议实施民营经济赶超战略,做大做强民营企业,跻身国内县级市第一方阵,实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加快实现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建议:1、抓紧研究、制定出台我市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规模型民营企业,增加稳定的地方税源。2、完善民资招商指标考核体系,将项目开工率、竣工投产率纳入开发区、各镇民资招商考核内容,促使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3、鼓励担保公司增资,扩大银行授信额,对担保公司实行担保基数包干,超出基数部分的担保额,由市财政每年给予2‰的奖励,切实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矛盾。4、建立我市中小企业扶持发展基金,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争创名牌,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完善税收政策,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改善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与国际经济7的对接,保持我市民营经济稳定的增速和占比。特别是对我市民营企业到上海及周边地区注册、开票的问题,有关部门要针对性地研究制订适合我市实际的奖励政策,防止民营企业在当地发光、外地发热的现象蔓延。6、支持民营企业建立行业性技术服务平台,对经省级批准的行业性技术服务平台,由市财政按省补贴标准给予对等补贴,加快建立和形成企业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促进企业生根、产业升级。7、加强企业三支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家,包括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参加新经济知识等专业培训,着力提高企业家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一支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促进我市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者系昆山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