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一课时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民居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建筑。要保护人类不受洪水、寒冷、等自然条件的干扰和损害。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中国民间居住的房屋,简称民居,若将其分类可分为六种:①造型:帐篷式、坡形屋顶、平顶等;②材料:草顶、泥土顶房、灰土顶房、砖顶房、瓦顶房、竹顶房;③结构:木结构、砖构造、土造房屋、砖木混合式房、砖石混合式房;④类型:吊角式、井干式、干栏式、穹窿式、环形土楼式、窑洞式、天幕式、绑扎式、干打垒、土坯砌筑式、穴居式,另外有合院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连排组合式;⑤民族:满族民居、回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白族民居、黎族民居、侗族民居、基诺族民居、蒙古族民居、德昂族民居、藏族民居……;⑥地理:海南民居、广东民居、湖南民居、四川民居、广西民居、贵州民居、海江渔船民居、江西民居、安徽民居、客家民居、泉州民居,赣州民居、湖北民居、拉萨民居、……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通过邮票了解我国风格各异的民居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民居会不一样?民居特点气候对环境的适应南方民居北方民居降水多、气温较高降水少,冬季气温较低屋顶坡度大、窗户小屋顶坡度小甚至平顶、窗户较大,墙体较厚利于排水、减少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晒粮食、利于冬季获取更多阳光,增加室内温度,抗寒我国的民居总体“坐北朝南”。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广东镬耳屋、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的客家土楼和蒙古的蒙古包。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华北地区四合院颜色较深、墙体较厚、南窗较大。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吸收热量、防风防寒、获取更多的光照。四合院的特点:当地取材,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好,结构均匀等特点,在坚实的黄土沟谷的崖面上挖掘而成的。具有省工、省力、省地、冬暖夏凉等优点。窑洞对环境的适应:因为内蒙古地处为半干旱区,多草原分布,畜牧业发达,而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方便,适于游牧民族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蒙古包对环境的适应:广东镬耳屋镬耳屋的内部格局是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的肌理。“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其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两廊”一般用作厨房或门房。这种廊檐相间的布局,刻意营造虚实相结合的意境,不但较于闭塞自封的北地建筑更显开放,而且还拧开了一道实用的阀门:一方面便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另一方面靠着廊庑连接了建筑的骨骼,起到隔绝风雨、遮挡阳光的作用。当然,有的镬耳屋的间数不止如此。开间越多意味着等级越高,这自然与先民的等级观念相关。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鑊,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鑊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据说镬耳状的建筑防火和通风性能良好;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骑楼:是指楼层部分跨在人行道上的临街楼房。多分布在两广等南部地区。对环境适应:可以遮阳挡雨。原因:抵御敌人、强盗,安全性较高。土楼:客家人所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竹楼:由竹子制成,一楼用来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二楼用来住人。1.可以就地取材。2.可以通风散热,防潮、防虫防兽。对环境的适应:民居主屋闷热潮湿,因此坑边多建有凉亭。多见方形木框架,底部家空,屋顶覆草。能遮阳透风,纳凉避暑。主屋是建在人工挖掘的凹地,其间挖有深的排水沟,宛如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外围再垒石成墙,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因此称之“地下屋”。当地达悟族人营造了这种“地窖式”民居,优点突出,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是当地人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陕州地坑院,是我国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是世界上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有着“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美誉,这种建造技术并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村民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自然条件的局限却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在无意间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每年的六月六,是篁岭的“晒秋节”的开始,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潮湿,万物极易霉腐,人们也在这一天洗晒衣服,以求吉利。随着果蔬的成熟,每年九月九,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并举办晒秋文化节。江西婺源篁岭晒秋每年的收获季节,房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之间从重叠叠,甚是壮观,这就是所谓“晒秋”。碉房是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藏族碉房四川民居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吐鲁番盆地全年基本无雨,但每年的春季则有几天“下土”,那时,遮天蔽日,到处都是漫漫黄土。维吾尔族的土坯平顶住宅也淹没在这黄色苍茫之中,这里除生活富裕的人家用砖修建之处,一般人家就地取材,用土坯修造。以土坯外墙和木架、密肋相结合的结构,依地形组合为院落式住宅。在布局上,院子周围以平房和楼房相穿插。维吾尔族民居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安徽民居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东北民居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窑洞四合院傣族竹楼蒙古包吊脚楼骑楼民居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华北地区黄土高原湖南、贵州山区云南两广、福建、海南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下面两种房屋建筑,反映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1)左图房屋分布在我国的___地区,它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2)右图房屋分布在我国的____地区,它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西北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少雨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南方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江苏民居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浙江民居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湖南民居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陕北民居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上海民居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福建民居福建地处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崇山深谷,树木苍郁,气候温暖湿润。山间盛产木材,松杉樟柏等皆有出产,给当地建筑带来了有利条件。福建民居大量使用悬山式人字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