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代谱琦【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二、初步感知(一)、文体知识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2、特点:(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2、作者介绍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3、课文结构分析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定语中心语第二部分3-13段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的这一部分先找出来【明确】3-13段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1、一起来看是怎么写的,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总体提出: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具体陈列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的特点,先总领的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我们自己在写文章时也不能想到哪写哪,而是得有一个总体的意识2、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提取关键词3、具体从文本分析九点特征,个别特征PPT展示(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朝南、有庭院(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四)斗拱:柱梁交接处,由斗和拱构成。(五)举折、举架(六)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七)颜色:朱红彩绘。(八)构件本身成为装饰(九)建筑材料的装饰性引入文章其他几个部分本文标题叫什么?《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我们刚才一起看的这一部分将的是什么?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特征讲完了,文章是不是应该结束了?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并没有结束,这一部分只占了文章的一半不到。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剩下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各自在讲什么呢?第一部分1-2段快速阅读,找出这一部分的中心观点,再提问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个观点的提出观点: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空间:分布广大时间:历史悠久总结:作者提出...观点,从两方面加以说明。然后概括总结了九大基本特征。那基本特征陈列完了之后,课文又在讲什么呢?(勾画关键词)【明确】“文法”“可译性”第三部分:14-19一、中国建筑的“文法”哪几段是在探讨中国建筑的“文法”?【14-17】1、怎样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延用的惯例。提问手法:比喻,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2、明确比喻手法的本体及喻体文学建筑学文法中国建筑的惯例或法式词汇建筑的单个构件或因素大文宫殿、庙宇等大建筑小品山亭、水榭等小建筑二、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18-19】1、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文学建筑学“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即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具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有很大区别2、PPT呈现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体会“可译性”罗马圆亭子天坛皇穹宇罗马凯旋门北京琉璃牌楼巴黎纪念柱华表3、回顾文中关于“可译性”的部分“可译性”的问题谈到哪里结束?【20段】第四部分:20段明确20段是在总结:提倡继承发扬、古为今用课文结构:明确:1-2段:总体概括: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3-13段: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14-19段:“文法”和“可译性”20段:结语:提倡继承发扬、古为今用三、深入探讨问题一:回顾“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1、顺序:作者概括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明确】逻辑顺序(常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结构: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讨论)总体特征(1-2):三部分构成;对称布局结构特点(3-5):木质结构;斗拱;举折和举架装饰特点(6-9):屋顶;用色;构件;材料【明确】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3、侧重点:提问:大家觉得作者在写这九个特征都是洋洋洒洒的分析吗?明确有侧重点,提问学生认为作者侧重哪几个特征。【明确】作者侧重的三点,在语言上的体现:三个“最”(四)斗拱:最显著(六)屋顶:最主要(七)颜色:最大胆总结:同学自己作文时也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在有限的篇幅内追求面面俱到,那结果只能是你一个面都到不了。所以,咱们同学在作文时也需要思考自己的侧重点在于什么,把这一两个点写清楚了,你的文章也就能成功一半了。问题二:比喻的表达效果PPT呈现句子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先找到句子的文中的位置,再分析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同一个体系。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式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即“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负担承重的任务3、以“文章”比喻建筑,“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体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深入浅出,恰切明了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①明确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结合文体特征)回顾自然科学小论文特点之一:深入浅出阐释科学知识总结比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释了建筑学的一些知识理念问题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文章第二部分在介绍完九大基本特征后,文章应该就可以结束了,那为什么作者还要用大量笔墨继续写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可译性”?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学生讨论】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写作背景】PPT本文写于1954年。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在西郊建新北京,以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随后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与林徽因抚转痛哭梁思成先生本人也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写作意图】文章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但梁思成先生梁思成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梁思成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更是一个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中国人。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止在于向大众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呼吁继承发扬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以创造中国的新建筑。四、板书设计总体特征(1-2):三部分构成;对称布局结构特点(3-5):木质结构;斗拱;举折、举架装饰特点(6-9):屋顶;用色;构件;材料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