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修辞语音修辞同义手段的运用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有很多可以增强音乐美的语音修辞手段,例如音节配合、平仄协调、同韵呼应、叠音自然等等。一、连绵词的修辞功能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多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连绵词经常被运用于对联和诗词的对偶句中,具有回环荡漾、悦耳动听的修辞效果。例如:二、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广义的叠音词包括:叠音单纯词(依依、潺潺、冉冉、翩翩、脉脉);叠音合成词(巍巍、刚刚、偏偏、常常、仅仅);叠音后缀词(红彤彤、绿茵茵、雄赳赳、美滋滋、急匆匆);叠音+后缀(欣欣然、悻悻然、茫茫然、惶惶然、贸贸然);形容词AABB式重叠(高高兴兴、干干净净、冷冷清清、清清楚楚、忙忙碌碌);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的(高高的、胖胖的、静静地、冷冷的、长长的)。叠音实质上是声韵交错的重叠,兼有双声叠韵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叠音词可以壮大声势、谐调音韵、加强语意、突出节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富有感染力。叠音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大量运用叠音手段,是我国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在现代文学语体中,叠音手段也用得很普遍。例如:三、拟声词的修辞功用拟声词是一类纯粹用来模仿声响、记录声音的词,常见的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三音节的、四音节的。它的修辞功用在于直接传达物理世界的声音节奏,缩短人与发音体的距离,使人感到生动逼真、亲切自然。例如:四、平仄的修辞功用平上去入——天子圣哲唐代释远忠《元和韵语》: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据此只能得知:平声平,上声高,去声高而远,入声短。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清浊清浊清浊清浊阴平阳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中古音四声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为今音声调的阴阳。所谓全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塞音、塞擦音、擦音;次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零声母。调值:553521451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型: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高降调各方言调类相同,是因为出自中古音的同一个调类,与调值无关。平仄是声调在语言运用中的概念。“平”指古四声中的平声字(包括今阴平和阳平);“仄”,即不平,指非平声字,包括古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字。所谓声律,就是平仄的格律,它是对音高(声调)的巧妙运用。声调的平仄,原本只是各字的调值问题,但是由于它与句子的顿逗节奏和篇章的押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的音律,因此就与句子组合的整散有了关系。近体诗平仄格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四条,概括起来说就是四句话、三个字。“四句话”即“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邻句之间平仄相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三个字”就是“间”、“对”、“黏”。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把平仄的格律排列出来。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平平仄仄平);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仄仄平平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组句规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如果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平平仄仄平”。七言诗也依此类推。这是组联规则。邻句之间平仄相黏:绝句四句,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尾联。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尾联出句)平仄要相黏,即相同。实际上主要“黏”二、四、六字,一、三、五字未必全“黏”。例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这首诗首句入韵,仄起平收。诗中除了第二句第五字,第三句第三字不是完全相“对”和相“黏”以外,其余都“对”得工整,“黏”得贴切。红军不怕远征难,——出句——∣∣∣————相对万水千山只等闲。——对句∣∣——∣∣———相黏(首联)五岭逶迤腾细浪,——出句∣∣———∣∣——相对乌蒙磅礴走泥丸。——对句——∣∣∣————相黏(颔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出句——∣∣——∣——相对大渡桥横铁索寒。——对句∣∣——∣∣———相黏(颈联)更喜岷山千里雪,——出句∣∣———∣∣——相对三军过后尽开颜。——对句——∣∣∣————相黏(尾联)(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首句入韵,平起平收。律诗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颔联出句)、第四句(颔联对句)与第五句(颈联出句)、第六句(颈联对句)与第七句(尾联出句)音节的平仄要相同,即相黏。这首诗首句入韵平起平收,其中只有第四句第三字“磅”该仄而平,其余则字字符合标准。“不”、“礡”、“拍”、“铁”、“索”、“雪”字,都是入声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这首诗首句入韵,平起仄收。两句之间,声律相对;两联之间,二、四字声律相黏,非常标准。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句末的三平、三仄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五言句“——∣∣—”,写成“∣—∣∣—”;七言句“∣∣——∣∣—”,写成“∣∣∣—∣∣—”或“—∣∣—∣∣—”时,就是孤平句。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就是避免在句末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或仄声字。平仄格律能够产生疏密、长短、抑扬、轻重的节奏美和回旋往复的回旋美,为思想内容的表达增添了艺术感染力量。写现代诗歌、散文,也要注意运用平仄,讲究音乐美,即使是在政论文中,平仄相间,一抑一扬,也能形成音乐美感。五、押韵的修辞功用押韵就是按照音律的要求,在句子的恰当的位置,一般是在末尾,形成同韵(即韵母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节。押韵能够使韵文的声音和谐悦耳、琅琅上口,富有余音绕梁、回环复沓的音乐美。诗歌韵文的押韵规律宽严不同,以近体诗的要求最严。律诗和绝句的偶句必押,首句可押可不押,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现代诗歌的押韵要求比较宽松,可以句句押,也可以隔句押,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甚至可以不押韵。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用来押韵的“十三辙”和北京音系的“十八韵”就成为现代新诗押韵的主要依据。韵母表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十三辙十八韵十三辙顺口溜:白姑娘东西南北坐,baiguniangdungxinanbeizuo怀来姑苏江阳中东一七言前灰堆坡梭扭捏俏佳人。niounieqiaojiaren油求叠雪遥条发花人辰押韵的方式很多,一首诗中,如果每一句都押韵,叫“排韵”;如果偶数句隔句押韵,叫“偶韵”;如果分节分段有规律地换用不同的韵,叫“随韵”;如果韵脚不规则出现,或隔一二句或隔三五句押韵,叫“散韵”;如果奇数韵和偶数韵分别押不同的韵,叫“交韵”;如果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押一个韵而中间各句押其他的韵,叫“抱韵”。例如:四三年,三月天,红格丹丹太阳照枣园。周总理盘腿坐车前,手摇纺车吱溜溜转,带头纺线线。——排韵(王来信《想起周总理纺线线》)最是那一低头的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偶韵(徐志摩《赠日本女郎》)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随韵(贺敬之《桂林山水歌》节选)也许,夏雨的快乐/使水闸坍方/在隐没的柳梢上/青蛙正指挥者一家/练习合唱/也许,秋风吹干的云朵/大胆的蚂蚁/正爬在干荷叶的/帐篷上,眺望/也许,一排年老的木桩/还站在水里/和小孩一起,等着小鱼/把干净的玻璃瓶/在青草中安放/也许,像哲学术语一样的/湿知了/还在爬来爬去/遗落的分币/在泥地上,冥想/不要再想,再想那出发的地方——散韵(顾城《风偷去了我们的桨》)人生涵大梦,瀛海衍寰区,夜来浪声汹涌,高潮拍岸狂驱。——交韵(瞿秋白《海》)我说朋友,你见了没有,那俘虏:(u)拼了命也不知为谁,(uei)提着杀人的凶器,(i)带着杀人的毒计,(i)趁着天没有亮,堵着嘴,(uei)往长江的浓雾里悄悄的飞渡。(u)——抱韵(徐志摩《俘虏颂》节选)六、节奏的修辞功用节奏,也叫音步、顿歇或节拍,是指句子中读起来由于生理或逻辑的需要而自然停顿的地方,即一个句子的几个音节之间的时间间隔。汉语的音步具有二分支的特点:一个二分支的音步是标准音步,只有一个音节的音步是残音步,三个音节的音步是超音步。读一个音节的音步时,要适当拖长韵母的读音,并且留有明显的停顿,以满足韵律的要求。读三个音节的音步时,实际上读成1+2或2+1的结构。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节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等鹳雀楼》)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七绝·清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矛盾《白杨礼赞》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