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西医分别诞生于几千年前的古中国和古希腊。中医起源发展:中医根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黄帝内经》等著述为形成标志,其主要思想源于老子之“道生学说”、孔子之“中庸”思想并阴阳学家之“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哲学,中庸平衡之“和谐”哲学,以及相生相克动态之“阴阳五行八卦”哲学等诸多论述。中医理论早起充分体现了对简单自然药物的探寻和实验,从外部对疾病个体的干预措施和结果进行整体推演,因此早起中医学具备整体医学和包含了经验在内的现象唯物主义。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学不断丰富和沉淀。中医学的丰富和发展来自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丰富和进步;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提高;中医本草和方剂研究的不断进步。这些发展推动了中医医学本身向更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发展:整体医学概念进行外延的结果是外部辩证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以“五脏六腑”和“经脉网络”为代表等经典理论对于从宏观角度考虑生命个体疾病状态的中国传统医学而言,或许是整体层面上理解疾病内涵的一种下限,但同时也是更宝贵的进步,中医学不仅仅将疾病个体作为整体进行外部推演,更将对生命和疾病本质的认识上升到复杂系统这一理论高度。西医起源发展:西医起源于西欧。作为西方医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希波克拉底不仅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医师职业宣言,同时在这一实证思想的基础上,对疾病类型和疾病症状进行了初步描述。16世纪开始,西医学移植和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把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的只是直接应用于医学,将自然科学的分解还原方法、实验方法、定量方法等应用于医学研究,以实验为依据,以定量为基础,以可重复性为目标,实现医学的科学化和技术化。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细胞学、细菌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科学基础之上的,基本上属于“机械唯物论”的范畴。西医把人体划分为消化、呼吸、神经、骨骼、循环系统等若干系统,再分别将各个系统划分为若干器官。这实质上等于把人体看作一台由各种部件、诸多零件组合起来的复杂的机器设备。临床医生偏向于只熟悉某一系统的专科疾病。西药学则基本上属于纯粹的化学范畴。西医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要。中医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抽象、综合的思维方式。西医由于把动态的生命过程静止在一点上,忽略了自然因素之影响,简化其研究条件,借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人体之结构及各个结构之功能借助仪器进行周密细致、系统的观察和纵深研究,提高了研究速度,一大批前沿性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从而加速了医学科学化的进程。必须指出尸体与活体是不能等同的。最终还需要回到整体动态作用条件及其复杂的人的层面上来。所以随着西医研究的越深入,其进程也就愈艰难。有机自然观:整体恒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病理观。概念术语:具有文学和哲学特征。辩证思维:四诊,八纲。诊疗技术手段:辨证施治、中药、针灸、养生。构造自然观:强调结构、局部、静态、分析、构成论。概念术语:典型的科学化语言。系统的实验;严格的逻辑尽可能运用科技成果,辨病施治。化学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