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为什么要读博士?作者:阿卜杜吾普尔·热合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7期作者简介:阿卜杜吾普尔·热合曼,男,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维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社会语言学。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读博士?既然硕士毕业就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何必继续苦读呢?自小学算起,在读书之路上我已经走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现在我做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将来我还会做什么?最近,诸如此类的问题特别烦扰我。尤其是,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我走到今天?其次,本文的题目,我为什么读博士?这些问题我想了很久。虽然刚入学时,一度想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可惜后来事情一多,便搁置了。而现在,这么多年读书的积累,人情世故的感受,强烈的责任感,自我反省的本性,最终还是敦促我提笔写出此文。梦想,让人永不停歇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既像是蜡烛,点亮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又像是指南针,帮助我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甚至帮助制定未来。没有梦想、没有目标的人生,无异于无边无际的黑暗,更无异于看不到星星、看不到月亮、看不到太阳、乌云四处飘移的天空。只有梦想,才能帮助人们走出黑暗,寻找充满光明的新天地。对我而言,我的梦想首先来自家庭。常言说,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知识、道德、人格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为孩子的人生提供烛光一般的温暖和方向。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的父母是农民,没怎么念过书,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博士、什么是教授、什么是……不过他们非常尊重知识、爱惜书籍、提倡科学,在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的教育思想方面,他们绝不亚于任何教授。在这种崇尚科学、鼓励读书的家庭,充满“书味”的环境下,我对读书的渴望就此开启。其次,我有三个可爱可敬的哥哥。他们接二连三的考上了大学,并常常在家里大谈特谈他们的学校生活。从他们嘴里,我听到了大学里生活、学习的情况,硕士生、博士生。教授等各種的称谓,还有那些我梦寐以求的名师的故事。这些都让我非常好奇和向往大学生活。每次寒假暑假哥哥们回家时,我也绝不放过任何提问的机会,会执着的向他们询问有关大学或在大都市(乌鲁木齐)的所见所闻,他们也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这时候,我特别羡慕并敬佩在大学教书并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就的那些专家教授们,并暗自立下心志,一定要向他们看齐!在这种充满着浓厚的“书味”的家庭气氛以及哥哥们的引导下,一方面,“大学”这两个字在我心里成为了非常神圣、令我心驰神往的字样;另一方面,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成为了我梦想之龙源期刊网火的“助燃剂”,对知识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因此,当我考上大学,雄赳赳气昂昂地跨入大学之门之际,我就给自己立下了读研读博的梦想。有句名言说道:“有梦想的人永不停歇”。正如此话所讲,梦想是人进步的动力。正因为这样,我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废寝忘食地学习,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了买书、写文章或翻译文章等事情上。今天,我正在努力实现我的“博士梦”。每当我回顾过去,发现给我动力、始终让我坚持不懈的,正是当初的梦想。最近十九大正在如火如荼的召开,习大大说的好,人要“不忘初心”。其实梦想就是初心。有了它,我才能以更无畏的决心、更抖擞的精神来面对一切问题,全力以赴的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毫不夸张地说,学习之路上不论遇到多少挫折我都不曾灰心过、气馁过,且一再地给自己打气:埋头苦干,为梦想永不停歇!母语之爱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我最终选择了语言学这个专业。成为一名语言文字研究领域的高水平学者,将是我一生为之奋斗不息的梦想。我之所以选择语言学,想来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母语的热爱。我的母语是维吾尔语,是一种古老又年轻的语言。之所以说古老,是因为她的诞生史非常久远;又之所以说年轻,是因为她不断地其他语言中吸收有益成分,变得日益丰富且优雅。我喜欢母语、喜欢用她来描述事物、喜欢用她来交流、喜欢用她来诉说我的喜哀怒乐、喜欢用她来欣赏人间的美文美诗、喜欢用她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喜欢用她来哭、喜欢用她来笑,喜欢她的一切、一切。因为我深爱的母亲就是说着她来把我养大啊!而母亲又来自祖母,祖母又来自老祖母……世世代代就这样传了下来。今天她哺育着我,哺育着成千上万的人们。我喜欢阅读用维吾尔文编写的书籍,小说、诗歌,同时,极其喜欢以她来走入知识的海洋、以她来飞翔在语言文字的天空,以她来享受天堂里的喜悦,同样宁愿以她来品尝一下地狱里的痛苦,以她来在阎王前像齐天大圣一样表示不满乃至宁愿以她来断下最后的呼吸结束一切。当然,我也喜欢汉语。汉语是我们的国语,一个连国语都不会说的人怎么能算上一名合格的国民呢?再说,汉语是当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历史上,跟她同一时间形成的语言文字中,除了汉语,又有哪一种语言走到今天?我之所以爱她、珍惜她,一方面是因为她是我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中国人的保证;另一方面,掌握汉语,意味着总有一天我将有能力走出那片沙漠边缘的绿洲,走出沙漠里的小村庄,跟国内、国际接轨,开阔眼界,拥抱世界。我为她骄傲,为她自豪。掌握她,我将会走得更加坚实、飞得更加高远。事实上,我之所以对语言有如此特殊的感情,正是基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我越是在维汉英三种语言之间纠结、徘徊不定时,就越深切体会到母语的重要性。2012年11月我的第一篇译作刊登在《读者》上,微不足道的成绩却由此点燃了我对翻译的爱之火,从此开始了一系列的翻译活动。我永远也忘不掉在乌鲁木齐十一月份的一个寒冷天,我手里拿着译稿,背着背包,怀着无限而美好的希望,穿梭在出版社和新疆大学之间,脸上冰刀龙源期刊网刮,心里热火烧。很快,我翻译的文章在新疆的各大期刊上陆续发表,自己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却感觉身上的责任更多了。后来,冷静下来想一想,我发现自己心里充斥的不仅仅是翻译的激情,透过语言的窗户,我看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和文化。我认真地问自己,作为一名懂得三种语言、享受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维吾尔族人,我能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每当这样想的时候,我对母语的爱就变得更加深厚了。深厚到什么程度了呢?每次阅读汉语或英语的新书、文章之时,我几乎本能的问自己:这本书是否已经译成了维语?如果没有,什么时候能译成维语?有没有人在翻译?……我为这些问题而痴迷,也为这些问题而焦虑,有时候也难免心烦意乱。于是,我也会抽空拿起笔来,尽力地去翻译一些有关人生、励志、哲学、散文、诗歌等体裁的小文章,缓解心中的焦虑。丰富的翻译实践,使我深切地感觉到,翻译是一座不可以用金钱衡量其身价的桥梁,它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和加强沟通。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翻译的文章虽小,却为自己的那些不懂汉语或英语的同胞们,打开了了解祖国、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再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文化共存的大国,国家的全面发展、不同语言文化的民族之间和平友好的交流,必须有待翻译。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社会需要翻译,翻译需要人才。如果有一天这座“巨桥”需要材料的话,我宁愿为它变成栏杆,变成桥墩,甚至是其桥面上的泥皮……在我看来,从事翻译是对母语最好的报答,也是最有价值的爱。所以,母语的爱是让我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原因,更为是让我读博士的原因之一。专业的召唤2015年我正式被录取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社会语言学方向)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从学科史来看,我所学的专业是上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诞生的,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并组建起语言学新学科。它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回顾自己与语言学的渊源,最早是在2010年,本科三年级时修学了一门语言学的课程。虽然当时课程只有一学期,内容也不怎么深入。然而,我却惊讶地发现维吾尔文书籍中有关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最权威的维吾尔文语言学教材里面介绍社会语言学的内容也只有一页半。这一情況启发了我,我告诉自己:必须向这个方向发展!2015年硕士毕业,报考博士时,我向导师一再地表示自己对社会语言学的兴趣以及博士学习的原因及规划。如今,博士学习已有三年。在这三年里,我真正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内涵,学科界限,现如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尤其是维吾尔语方面的研究程度,不再只是一个满含一腔热血的懵懂少年。我对母语的爱也更趋理性。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更具体地说维吾尔语言学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尽早填补空白和不足之处,形成专门研究团队,可以说是我读博士的目标,也是我的职责。我知道,在把那本最“权威”的维吾尔文语言学龙源期刊网书籍里面不到一页半的社会语言学内容,扩展成一本书,甚至是社会语言学专著上,我也有虽说微不足道却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总而言之,我为了实现自己、父母、兄弟们、亲戚们乃至那些支持我、鼓励我、对我抱有希望的人们的梦想而读博士;我还为母语的规范、发展和纯洁,经过翻译的力量来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而读博士;同样我还为在社会语言学的海洋里捞出珍贵的语言珍品献给母语、献给社会而读博士。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梦想,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