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层析分离技术(7)反相层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层析分离技术(7)本章内容7.1层析技术导论7.2凝胶过滤层析7.3离子交换层析7.4亲和层析7.5固定金属离子亲和层析7.6疏水作用层析7.7反相层析7.7反相层析一、基本原理二、反相介质的种类三、特点及用途四、影响因素五、高效液相色谱简介7.7反相层析一、基本原理反相层析(Reversed-phasechromatography,RPC)利用非极性的反相介质为固定相,极性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为流动相,是根据溶质极性(疏水性)的差异进行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反相层析属于分配层析,溶质在固定相(非极性介质)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取决于溶质的疏水性:溶质的疏水性越大,其在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越大。烃类化合物的分配系数与其分子所含碳原子数成正比。当固定相一定时,可通过调节流动相的组成来调整溶质的分配系数。流动相的极性越大,溶质的分配系数越大。因此,RPC多采用降低流动相极性(水含量)的线性梯度洗脱法。7.7反相层析二、反相介质的种类反相介质的商品种类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硅胶为载体,通过硅烷化反应在硅胶表面键和非极性分子层。硅烷化反应式如下:其中,硅烷化试剂中R1和R2多为甲基,R为C4、C8、C18烷基或苯基,一般简称为C4、C8、C18柱等另外,高分子聚合物也可作为反相介质,如:聚丙烯酸酯-C187.7反相层析三、特点及用途一般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留时间。为了得到更好的分离效果,有时加入一定浓度的三氟乙酸(TFA)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RPC主要用于相对分子质量低于5000,特别是1000以下的非极性小分子物质的分析和纯化,也可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析与纯化。由于反相介质表面为强烈疏水性,并且流动相为低极性的有机溶剂,生物大分子在RPC过程中容易变性失活。因此,以回收生物活性蛋白为目的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反相介质和流动相。随着柱填料的快速发展,反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已应用于某些无机样品或易解离样品的分析。为控制样品在分析过程的解离,常用缓冲液控制流动相的pH值。但需要注意的是,C18和C8使用的pH值通常为2.5~7.5(2~8),太高的pH值会使硅胶溶解,太低的pH值会使键合的烷基脱落。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7.7反相层析三、特点及用途相似之处:均是利用不同物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疏水性作用力不同进行色谱分离。不同之处:①固定相的疏水程度不同;②流动相组成不同;③操作方式不同;④应用范围不同。反相色谱与疏水作用色谱的比较7.7反相层析四、反相层析的影响因素•在反相介质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反相层析分辨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流动相的组成、洗脱模式、层析柱尺寸、流速、温度等。•1.流动相•2.洗脱模式•3.层析柱的尺寸•4.流速•5.温度1.流动相1)流动相的组成:流动相中的有机溶剂可降低流动相的极性,流动相极性越低,其洗脱能力越强,因此洗脱时通常采用的有机溶剂比例会逐渐提高,以使各样品组分按疏水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洗脱;对有机溶剂的要求:与水互溶、由较低的紫外吸收及较低黏度(如乙腈、甲醇、乙醇等)。2)流动相的pH值:反相层析的流动相条件多在低pH值下(pH2-4)层析介质(如硅胶)在高pH下不稳定;很多组分在低pH下具有较好的溶解性;低pH抑制了样品组分中酸性基团及硅胶上硅醇基的解离;为了使流动相保持在低pH下,在流动相中加入酸(如三氟乙酸(TFA))。2.洗脱模式由于溶质中不同组分的疏水性强弱不同,与固定相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在起始条件下,极性很强的组分不能结合在固定相上面直接被洗脱,其余组分结合在固定相表面,为了将这些组分洗脱下来,必须降低流动相的极性,即增加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比例。因此,反相层析的洗脱过程中流动相的组成随时间而变化。通常可采用阶段洗脱和梯度洗脱。最理想的洗脱条件是通过多次实验优化后得到的。3.层析柱的尺寸层析柱的尺寸由其内径和柱长所决定,内径影响层析的规模,但对分辨率没有影响,柱长对分辨率的影响则与溶质的种类有关。对于小分子有机物,增加柱长可以提高柱效改善分辨率,而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对柱长的敏感程度较低。4.流速流速对于反相层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流速对于小分子的分离影响较大而大分子对流速变化敏感性较低。通常过高的流速会导致涡流扩散严重,影响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平衡,导致洗脱峰宽度变大分辨率下降;但过低的流速可能会导致样品组分纵向扩散加剧,也会使分辨率下降,且分离时间较长,不利于样品的稳定和较大规模的分离;5.温度温度对于反相层析的分离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提高温度能够降低流动相的黏度,增加传质速度,减少区带变宽现象,从而改善分辨率。但是在分离生物大分子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分子的稳定性,因此不宜用太高的温度。7.7反相层析五、高效液相色谱简介1.基本原理2.特点3.应用4.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5.HPLC在蛋白分离中的应用及操作规程6.HPLC-RPC在蛋白分离中的应用举例7.7反相层析五、高效液相色谱简介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与经典的色谱法(或层析法)的分离机制类似——混合物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时,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1.基本原理7.7反相层析五、高效液相色谱简介HPLC在经典液相色谱的基础上,采用了高压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3.应用HPLC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化学、食品分析、医药研究、环境分析、无机分析等各种领域。高效液相色谱仪与结构仪器的联用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特点7.7反相层析五、高效液相色谱简介(1)高压输送系统(2)进样系统(3)分离系统(4)检测系统及记录系统4.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7.7反相层析五、高效液相色谱简介溶剂贮存器:贮存流动相(1~2L)高压泵:将贮存器中的流动相连续送入色谱系统,使样品在色谱柱中完成分离过程。压力:0~42MPa,流速:0.001~10ml/min。梯度洗脱装置:通过程序控制混合泵来使流动性的离子强度/pH/极性等发生梯度变化,提高分离效果和效率。4.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1)高压输送系统7.7反相层析五、高效液相色谱简介六通阀进样器是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中最理想的进样器,它是由圆形密封垫(转子)和固定底座(定子)组成。工作原理:①手柄装载(Load)位置时,样品经微量进样针从进样孔注射进定量环,定量环充满后,多余样品从放空孔排出;②将手柄转动至进样(Inject)位置时,阀与液相流路接通,由泵输送的流动相冲洗定量环,推动样品进入液相分析柱进行分析。4.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2)进样系统LoadInject7.7反相层析五、高效液相色谱简介柱管(柱壳)材质:玻璃柱、不锈钢柱柱长及柱内径:4.6mm×150mm/4.6mm×250mm(分析柱)柱内经25mm(制备柱)固定相(填料)类型:凝胶柱、离子交换柱、亲和柱和反相柱。孔径:根据样品分子量大小选择填料的孔径。分子量越小,孔径要求也越小;反之亦然。粒径:5μm(标准),3.0μm/3.5μm(短柱)4.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3)分离系统7.7反相层析五、高效液相色谱简介检测器:类型:紫外、荧光、电导、pH等检测器。性能要求:灵敏度高、噪音低、线性范围宽、响应快及对温度和流速不敏感等。记录系统:样品被分离成单个组分后,依次从柱内流出,通过检测器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或在电脑上显示。4.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4)检测系统及记录系统7.7反相层析五、高效液相色谱简介(1)色谱柱的选择:根据被分离蛋白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分离模式和不同规格和性能色谱柱。凝胶色谱反相色谱(2)样品液的准备:将分析样品转化为适合HPLC直接进样的样品。样品制备步骤:取材→匀浆→预分离→浓缩→溶解保持蛋白活性的措施:低温操作、添加蛋白酶抑制剂等提高蛋白溶解性的措施:适当加入表面活性剂、变性剂等在进样之前最好用0.45μm/0.22μm膜过滤。(3)流动相的选择:合适的极性、良好的选择性、与检测器匹配。pH的选择:梯度洗脱条件的选择有机改良剂的加入:三氟乙酸(TFA)流动相的配制:互溶性、微孔膜过滤5.HPLC在蛋白分离中的应用及操作规程7.7反相层析五、高效液相色谱简介6.HPLC-RPC在蛋白分离中的应用举例思考题1.反相层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分析反相层析与疏水作用层析的区别与联系。3.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和特点是什么?4.高效液相色谱仪有哪几部分组成?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