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演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演变宫殿最初是皇帝所用的建筑物的专称,一般称举行礼仪和办公用的主体建筑物为“殿”,而称生活起居的部分为“宫”,后用来泛指君主或重要公众人物所居住的房屋。在国家首都的主要宫殿是全国的权力中心与象征,如故宫。宫殿根据各国的环境情况而不同,如欧洲的宫殿不少被设计成城堡、堡垒形式,亚洲的宫殿有些设计成寺庙、塔状的形式。在中国,宫殿是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宫殿的演变大致有四个阶段•“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盛行高台建筑的阶段•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一、“茅茨土阶”的阶段夏代的宫殿建筑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将建在夯土台上的殿堂用廊苑围绕起来的“廊苑格局”,以后的宫殿建筑大都继承了这种格局,由此形成了中国建筑体系的一大特色。河南偃师二里头、被称作“一号宫殿”的夏代建筑群,是我国目前发现得最早的宫殿建筑。“一号宫殿”殷商王朝的建筑技术更为先进,其建筑的规模、体量都较过去更雄伟、复杂,建筑群组织更严密、系统,建筑类型也更加多样化。夏代中期的城市郑州商城中发现的宫殿遗址,它向我们揭示了商代宫殿的面貌。其外观古拙简洁但其建筑形式依然延续了夏代的“茅茨土阶”。郑州商城中发现的宫殿遗址二、盛行高台建筑的阶段西周早期出土瓦,数量不多只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时广泛应用。高台即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为复杂组合体而不是庭院建筑。春秋时期建筑色彩富丽,配以灰色筒瓦屋面,宫殿建筑摆脱“茅茨土阶”阶段。台基人工筑成或因天然土阜裁切修筑。高台宫室绵延2000多年。陕西岐山西周宫殿复原图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瓦春秋战国时期的宫殿复原图战国时期的瓦三、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渭北—旧咸阳宫、新咸阳宫和仿照六国建造的宫殿;渭南—信宫、兴乐宫以及后期建造的阿房宫前殿;骊山—甘泉宫。阿房宫:夯土基址东西1公里,南北约0.5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阿房宫复原想象图西汉初期:长乐宫、未央宫,文景等朝又辟北宫,武帝建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各宫以宫墙形成宫城,宫内布宫,宫间设沼池、台殿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未央宫:汉帝主要宫殿,现存前殿台基残高14米左右。汉三宫分布图未央宫复原想象图四、纵向布置“三朝”阶段•商后,前朝与后寝居住分开。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汉、晋、南北朝:正殿两侧设东西厢和东西堂,供日常朝会。•隋文帝新都大兴宫,纵向“三朝”:广阳门(唐称承天门)为大朝,元旦、冬至朝贡于此;大兴殿(唐称太极殿),朔望朝会;中华殿(唐称两仪殿)供每日听政。•唐高宗迁居大明宫,轴线布置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三朝”。•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为“三朝”,因地形所限,三殿前后不在同一轴线。•明初,朱元璋复古,在南京宫殿仿照“三朝”: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殿前设五门:奉天、午门、端门、承天、洪武。•使用情况为:大朝及朔望常会在奉天殿;平日早朝在华盖殿。明初宫殿除比拟古制的“三朝五门”,按周礼“左祖右社”,宫城前东西两侧设太庙和社稷坛。永乐时迁都北京,宫殿布局如南京,但庙宇使用随宜变通,朝会几乎遍及外朝各重要门殿,“三朝”和“三殿”已无多大关系。•汉、唐、明宫室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曾侧,门殿增多。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实例:唐长安大明宫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为传统“前朝后寝”布局。外朝三殿(南——北):含元殿(大朝)、宣政殿(治朝)、紫宸殿(燕朝)。宫前五门,中间丹凤门到紫宸殿轴线长1.2公里。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殿阁楼台34处,形成宫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麟德殿:太液池西,供赐宴、奏事、朝见、娱乐。平面近身17间,面阔11间,面积约5000平米,殿两侧有楼阁。太液池:以龙首原北的低地开凿水面,池中有蓬莱山,南岸有长廊,环绕以殿阁楼台和树木,形成禁中的园区。大明宫复原图实例:明清北京故宫外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是三殿,立于白石台基上,红墙黄琉璃瓦。内廷:保和殿之后,乾清门以北,以乾清宫为中心,中路左右侧大片嫔妃居所的院落式寝宫。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北京故宫鸟瞰图故宫平面图总结中国古代帝王所居的大型建筑群,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准类型,其指导思想,就是要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达到其巩固政权的目的。主要建筑物置于中轴线上,并注意左右对称的建筑布局。这种严谨对称、有主有从的布局,加之以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威严气魄。由此可见,宫殿是封建思想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在很多方面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建筑不仅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重性。结束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