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通业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日本流通业的特点1、日本批发零售业是国内的重要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是世界上流通业发达的国家,流通业在国内各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2002年,在日本国内生产总值(498万亿日元)中,批发零售业的比重为13.7%。就企业营业场所数量而言,在全部635个营业场所中,批发、零售营业场所有181万个,占28.5%。在全部6016万人从业者中,批发、零售业为1332万人,占22.2%。批发、零售营业场所数量与从业者人数仅次于服务业,均占有很高比例。2、日本批发零售业总体规模在下降,但单体规模在扩大从批发业看,以1982年指数为100,企业营业场所数量、商品年销售额、从业者人数在1991年达到顶峰后均成下降趋势。结果,2002年批发业下降为20年前(1982年)的8-9成左右的水平。同样零售业的总体规模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99年开始,商品年销售额也受到景气低迷带来的消费减少及价格下降的影响,也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无论是批发业还是零售业,企业的规模都在扩大,特别在零售业表现的尤为突出。据统计,在日本零售业内,不同规模的企业营业场所总数中,1962年2个人以下的企业占7成以上,2002年则大幅度减少至50%以下。在全部企业中,3个人以上的企业所占比重上升了。在不同规模的企业商品年销售额中,4个人以下的企业占比大幅度减少,但同时,20个人以上的企业所占比例则大幅度增加。这种情况表明,零售业正在向大规模化方向发展。3、日本消费增加,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近几年,日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支配所得收入及实际收入增加截至1997年,消费者可支配所得收入及实际收入一直保持增加的态势。1998年以后,受景气低迷的影响,消费者的固定收入及临时性收入、奖金减少,由此可支配所得收入及实际收入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是,随着景气的逐步恢复,2004年起,固定收入及临时性收入、奖金开始逐步增加。(2)收入增加是带动消费的第一要素在实际收入增长的带动下,日本的平均消费(相对于可支配收入的消费支出比例)从2002年起连续3年保持增加的趋势。(3)家庭收支中消费结构的变化通过分析各类支出项目的家庭收支消费状况可以看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保险医疗、交通通信、住房、照明、燃料、自来水等与服务有关的支出项目占很高的比重。而与零售业有关的衣物、家具•家庭生活用品、食品等主要的消费项目所占比重很少。由此可见,日本家庭收支状况的消费偏好正在从实物向服务方向转变。4、各种商业业态不断涌现从商业业态的结构看,在综合超市、百货店一类的综合型零售业苦于增长缓慢的同时,便利店、专业超市(食品超市、服装超市、建材超市、家居用品中心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随着商业业态的多样化,超级购物中心、百元店等新的商业业态也正在迅速兴起。另外,在日本零售业销售额不断下降的同时,邮购发展非常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可以相信,今后随着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具有提供商品种类繁多的邮购将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5、消费者的购物频率高根据对东京都的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调查的结果,46%的人大体上每天都光顾零售店。这与美国人、英国人每周1-2次相比,频率相当高。日本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是,可以在零售店中随时能购买的商品,家中基本上不存放,每次购买生活必需品后会立即消费掉。因此,消费者比较注重居住地到零售店的距离远近和时间长短。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零售业的众多店铺位于消费者居住地附近,相对于消费者而言距离很近,非常方便。实际上,对比一下国际上零售业的店铺密度可以发现,日本的零售店铺密度为91家/万人,与欧美各国的约50-60家/万人相比,其店铺密度非常高。6、追求高品质的商品和高效的管理日本消费者非常喜欢在居住地附近的零售店购买日常用品,且只购买少量的新鲜商品。因此,零售店只备有少量库存,而将新鲜的商品都依次摆放出来。同时,为避免商品售完无法满足需求,必须对少量的库存进行管理。因此,细致的商品库存管理在此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比日本和美国零售业的商品周转率可以看出,在整个零售业中,相对于美国7.6次/年,日本达到了10.6次/年,由此可见,日本非常重视提高周转率。特别是从事销售新鲜商品的副食品零售业,日本的商品周转率达到25.7次/年,大体相当于美国13.9次/年的两倍。库存商品低并不意味着商品的脱销率高,日本在任何形式的商业业态中脱销率仅为3%,非常少。而据GMA的调查结果,店铺商品的脱销率的世界平均水平为8.3%,欧美平均为7.3%。由此可见,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零售业的脱销率是处于相当低的水平。7、相对规模小,流通成本高,利润低从世界范围内零售业企业销售额的排名来看,排在前列的大体上都是欧美企业,日本企业排名最好的是伊藤洋华堂,排名第22位,其次是吉之岛,排名第26位。与世界排名第一的沃尔玛2296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伊藤洋华堂销售额为261亿美元,仅约为其九分之一的规模。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以说日本零售业规模还比较小。其次,从收益方面看,沃尔玛的销售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为17.5%,而伊藤洋华堂、吉之岛、西友等均接近30%。因此,相对于沃尔玛的5.9%的营业利润,吉之岛的1.4%、伊藤洋华堂的1.6%、西友的1.1%的营业利润的差距就显得相当明显。其结果是日本零售业的销售管理费用很高,由此导致营业利润过低。日本流通业的特色是,商品齐备、多种规模业态的零售业俱全、流通机构充足、多频率小批量和准时配送等完善的服务,由此提高了销售管理费用的比重,降低了营业利润。8、外资流通业投资日本市场成功率不高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后,外资零售企业(以欧美为首的大规模连锁零售业)在中国和亚洲市场开店速度明显加快。其中,1990年以后,科斯可、家乐福、沃尔玛、特易购、麦德龙等开始进入日本市场。这些外资零售企业具有以低价销售、充分利用先进的IT技术、开发采购自有商品的特点。但是,家乐福的例子说明,即便在亚洲其它各国已经成功构筑网络供应链的这种大型零售企业,由于无法适应日本市场需求,投资开店不足5年就不得不撤出日本市场,这表明外资零售业在日本投资开店并非都非常顺利。因此,外资零售企业未必很容易适应与美国、英国迥异的日本流通业的特点。外资零售企业在加速推进全球布局的同时,也在积极构筑用于采购商品、备齐货源的全球流通网络供应系统。日本大型零售企业也需要加紧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市场的供应链和完备的全球商品采购网络,逐步构筑全球流通体系。二、日本流通业的发展趋势今后,日本流通业发展的重点是采取高新技术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提升流通物流效率,从而构建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其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简化行政手续,实现国际流通物流系统的无障碍化亚洲虽然是商品供给中心,但在实行国际标准方面落后于欧美国家。为了将亚洲这一供给中心与日美欧的消费市场连接起来,建立全球流通物流网络,需要系统引进基于国际标准的电子标签、网络EDI、GDS(全球商品信息同步化系统)。通过构筑全球SCM体系,以实现市场统一,增进世界各国消费者福利。在国际连锁经营管理方面,为了减轻企业在流通环节的成本负担,国内流通体系需要与国际流通体系进行无障碍的连接。在这个方面,日本还存在诸多低效率的地方。譬如,在港口办理手续的时间、管理费用等方面,日本较新加坡就存在相当的差距,影响了日本港口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日本相关部门决定简化手续,实现行政手续的在线申请与办理。2003年7月23日,进出口港口的相关手续实现了同一窗口办理。2005年11月,《关于国际海路交通便利化的条约》(FAL条约)在日本正式生效。日本开始采用国际标准模式,简化、统一船舶进出港手续。为了推进新型同一窗口办理方式,日本在2005年进行了进出口及其港口、机场手续相关业务系统最优化计划。今后,预计通过流通体系最优化方案(2005年12月28日已在CIO联络会议上通过并发布)的实施,各地方开发共享的门户网站,实现新一代同一窗口模式,建立更加高效便利的电子报关系统。2、构建商品信息的国家数据池(NDP)商品信息的主要数据指的是登陆在各个企业数据库上的商品资料,主要包括商品名称、销售价格、重量、型号等。厂家、批发商、零售商在发出或接受订单、进行结算、实行商品检验的时候,都需要参考商品的这些数据资料。因此,商品的主要数据资料是企业进行交易时最基本的信息。一旦出现问题,会导致结算或订单处理错误,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目前,厂家在发布新产品,调整或取消旧产品时,基本上通过纸质的产品目录或者软盘这些低效率的信息传递方式。然后,厂家、批发商、零售商再把各自的商品信息存储在本企业的数据库中。在欧美,各国、各商业领域的产品信息数据是互相连接的,可以实时向零售企业提供最新的产品信息。产品信息实现共享,可以使企业迅速、准确的获取新的产品信息。为了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需要尽快建立企业信息共享体系。为了实现包括厂家、批发商、零售商在内的供应链各个环节商品信息的共享,NDP(国家数据池)是通过因特网建立的流通、物流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对零售业而言,数据池能够令其更广泛、更有效地进行商品检索和数据整理,对于厂家和批发业而言,也能够通过数据池向更多的零售业者高效率地提供商品信息,以此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效化和便利化,并增加消费者的利益。2002年,GCI研究会(2005年4月更名为GCI日本促进协调会)进行了商品主要数据实时化情况的调查。2003年,进行了相关的技术性试验。GCI研究会还在国外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了模拟试验。根据这些试验的结果和日本的商业现状,2004年,日本设定了实现产品信息数据标准化与实时化目标的业务模式。2005年进行了有60多家企业参与的大规模模拟试验。这些都是为日本未来国家数据池的建立做着开拓性的工作。3、网络EDI的标准化与普及在日本,JAN代码、POS系统已经非常普及。但是企业间信息共享与交换领域的EDI标准化进程还比较落后。EOS(发、订单EDI)是最基本的EDI形式。从日本在线订单的构成比例看,不同行业的差别很大,24小时连锁商店(80%)、兼营化妆品和杂货的药房(78.2%)使用EDI相对比较普遍,多数中小企业仍然使用电话、传真机等传统的联络方式。在通信领域,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通信速度很慢的J程序仍在广泛使用。多数企业使用各自的商品代码以及信息标示,用于在线订购。在企业内信息系统方面,只有少数企业引进了俱备较强转换能力的开放式信息系统,得以整合不同生产企业的软件与硬件。大多数企业仍然采取传统模式,整个信息系统由众多只适用于某个特定厂家产品的分系统组合而成。传统模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厂家、批发企业为了应对各种客户的不同要求,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非常低。因此,从信息化以及标准化的角度出发,日本需要改善的地方是很多的。迄今为止,日本网络EDI系统的开发都是委托流通系统开发中心等进行的,目前,EDI的模式,如通过企业间下订单和接订单等来进行交易的项目的定义、输入方法及项目的排列方法等,由于各公司、各行业的情况均不相同,因此,厂家和批发商必须按照不同的零售行业类别建立信息系统,因而成本较高。如果这些都能实现标准化,则企业处理信息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为了实施了解商品库存信息和交换销售信息等,还应建立SCM系统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3-2004年,日本委托流通系统开发中心进行的网络EDI系统标准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2005年以后,将以连锁经营协会等行业团体为核心,进一步促进EDI的普及。预计在2007年,要在生产厂家、批发、零售等整个流通业界全面实现网络EDI。4、运用电子标签,构建日本式的未来商店在商品管理方面,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使用通过电波的非接触式电子标签,取代传统的条码方式来识别商品信息。电子标签对读取设备发出的电波产生反应,标签中的微小芯片中存储的信息即在读取设备上显示出来。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电子标签的优势在于①大容量信息存储、②可以输入数据、③可以读取包装内的信息、④可远距离同时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