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辞方法集释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衬托。对引用、双关、对比、借代、反语、顶真、移就、通感、仿词、讳饰也应有所了解。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应掌握的几种修辞方法: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大致有四种:明喻、隐喻、借喻、博喻。比喻的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叙述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做解说、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例如:他动也不动,彷如石像。)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人来写,或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比拟的作用: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成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备感亲切,也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比拟有两大类:拟人和拟物。(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拟人)、(例如: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出下的坝子里来。拟物)夸张: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夸张的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新鲜的秧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在一起,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这种修辞方法叫排比。排比的作用:运用排比能增强语言气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便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对偶的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对偶的作用:能鲜明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反复的作用: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因此,它被运用于各种文体中。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现强烈的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旋律美的作用。(例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属于无疑而问,自问自答。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设问的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反问: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反问的作用:反问能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吗?)这是用肯定句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修辞方法叫衬托。衬托有两种方法:正衬和反衬。衬托的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例如:那里的云天常是低低的,阴愁多雾,同天气一样,娘儿四个过着窘迫而惨淡的日子。)以“阴愁多雾”的云天,衬托“窘迫而惨淡的日子”。引用: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引用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引用的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例如:恩格斯在谈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曾说过,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这是间接引用的方法。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另一个意思,这另一意思才是说话的真意所在,这种修辞方法叫双关。从构成的条件看,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双关的作用:双关可以含蓄地影射另一件事物,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这种修辞方法用于特定环境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幽默、余味无穷。(例如:山顶滚石头——石(实)打石(实);山坡上烤火——就地取柴(材))。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使用借代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借代有三种:特征代替事物、具体代替抽象、部分代替整体。借代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例如: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勒勒裤腰带”是饿肚子的结果,这里借来代替饿肚子,表示节省。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对比有两种:一是两体对比,二是一体两面对比。对比的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以鉴别。一体两面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反语的作用:反语多用于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修辞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反语比正面的论述更有力。(例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是表示讽刺的反语。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连续相承,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方法叫顶真。这种语言形式适合于表现客观事物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只有事物确实具有这种关系时才可以使用,否则就会变成文字游戏了。顶真,也叫顶珠或联珠。顶真的作用: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状物叙事,条理清晰;抒情写意,格调清新。(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移用:把修饰甲事物的词移过来,修饰与甲事物有联系的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法叫移用(移就)。移用的作用:某些词语中的语言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具有一定的词性,利用这些词语的特点临时改变它的用法和词性,从而收到一定的修辞效果。(例如: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打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句中的“懒洋洋”原本形容人没精打采的样子,这里却移用来形容筷子,简洁地表明因为饭菜不合胃口,吃饭情绪不高,举起筷子也是懒洋洋的。通感:通感就是感觉相通,是有意识地打破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界限,用这种感觉代替另一种感觉或交错使用,这种修辞方法叫通感。其实,它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只是本体和喻体都是感觉器官方面的有关内容。通感的作用:可以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中,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境界。(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歌声使其转化听觉形象,显得十分传神,似淡淡荷香沁人心脾,如悠扬婉转的歌声悦耳动听。仿词: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语素,临时依靠新词语,这种修辞方法叫仿词。仿词的作用:仿词大多是以反义联想为基础的,所以往往是反义连用的。仿词在文中多表现为讽刺或诙谐、幽默的形式,常能深刻有力地突出事物的本质,显示出新鲜而有风趣的表达活力。运用仿词必须注意,仿词的意义要明确,特别是当被仿词不出现时,单用仿词要加引号,使人一眼就看出是仿词才好。仿词与被仿的词语在结构形式上一般要一致,如:把“新闻”的反义仿造成“旧闻”是好的,仿造成“旧消息”就有点不伦不类了。(例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鲁迅句中的“狭人”是仿“阔人”而造,对那些替反动统治者鼓吹尊孔读经的文人,做了无情的讽刺。讳饰:讳饰也叫避讳,就是不忍心或不便于直说或美化装饰而故意迂回措辞或干脆换一个说法来表达的修辞方法,这种方法古汉语中常见,现代汉语中也多见。讳饰的作用: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例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又添新伤疤”是“又挨打了”的迂回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