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最新2018年纪实文学《梁家河》(全文共140页)纪实文学梁家河—2———习近平内容简介:《梁家河》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读者可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体悟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梁家河》是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的优秀读本,是广大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励志成才的实践教科书,将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延安精神的生动教材,也将为外界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提供一个重要窗口。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3—目录近平回来了...................................05我把心留在了这里.............................08窑洞,我温暖的家.............................10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他舒心地笑了.............15这些事,还保留着当时的温度...................17近平和我们心贴着心...........................23难忘梁家河...................................2508“逃离”.....................................2909“山顶洞人”.................................3310理想与现实的对视.............................3511团结观......................................3812北京娃村里娃...............................4013受苦人.....................................4314吃的回忆....................................4615他干活从不“撒奸儿”........................4916修身.........................................5217我就是一个农民..............................5818我们的好人才怎么能给你......................61●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01020304050607—4—陕北的孩子.................................65永远的财富.................................69沼气专业户.................................74要为人民做实事.............................82泪别梁家河.................................86随娃: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91铁锁:要做行动上的巨人.....................96能人: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101黑子: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108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113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116听近平的,准没错...........................118从土窑洞到新楼房...........................121生病不再硬扛着.............................123农民变身上班族.............................124走进新时代.................................127主要参考资料28293031323334●我们走在阳光路上24252627●一声声喊我的小名1920212223—5—●【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近平回来了2015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上午11时许,三辆中巴车远远地停在梁家河村口外。车上下来几个人,健步向村里走去。“近平回来了!”一声惊呼,村民都向村口外跑去。习近平回到了梁家河——这个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算起来,他离开梁家河已经整整40年了。踏上这片曾经劳动、生活过七年的土地,见到这些曾经朝夕相处、始终不能忘记的乡亲,习近平难掩激动的心情。“哎,随娃!”习近平老远就认出了跑在人群中的石春阳。一声亲切的呼唤,话音未落,两个人的手已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迎儿,你老了!”“向前,你上次可去过我家呢!”习近平和昔日的“小伙伴”们挨个儿握手,双方的手都不愿意放开。春娃、迎春、成儿…岁月虽然沧桑了当年“小伙伴”们的脸庞,习近平却仍能亲切地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小名。陪伴习近平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夫人彭丽媛。他用陕北方—6—言向乡亲们介绍:“这是我婆姨,今儿领回来让大家见一见。”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张卫庞,你还没有变!”正与“小伙伴”们热情寒暄的习近平,一扭头看到了张卫庞,便伸出右手“狠劲儿”地拍在张卫庞的肩上。有力的大手上传递的深情,让张卫庞感受到“近平的心跟咱们还是那样亲”。握着张卫庞的手,习近平向彭丽媛介绍:“这是梁玉明的‘挑担’哩。”“随娃,还有几个不认识,介绍一下。”习近平转向石春阳说。石春阳连忙把身边的人向习近平挨个儿介绍。当介绍到巩保雄时,习近平握着这个年轻人的手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这是会彦的儿子。”石春阳说。“你爸可是个老实人。”习近平亲切地说。人们簇拥着习近平,一路走,一路拉话。到了村委会大门口,更多的人拥了上来,激动地围在习近平身边,一步也不肯挪开。石春阳急了:“亲人回来了,快迎进家,让站在大门外算啥啊!”大家这才让出了一条路。不少当年曾经在一起劳动、生活的乡亲,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并亲切地叫出了他们的名字。“根民,赤脚医生。爱学习,看的书也多。”“争气儿,家里都好吗?”“张儿,你‘有肚子没嘴嘴’。亲切的小名脱口而出,亲切的往事也历历在目。—7—68岁的巩政富小名叫“开伙”,习近平笑着对他说:“你当年劲大,摔跤是村里最好的,不过,你可摔不过我啊。”大家听了,欢笑一片。巩政富患有眼疾,一只眼睛已失明。习近平关切地问:“你年轻时眼睛就不好,现在咋成这样了!”这事他还记在心上,记得这么清楚。巩政富闻言,直抹热泪。当年的老支书梁玉明来晚了,好不容易挤到跟前。习近平边叫着“王栓”,边与他热情地握手寒睻。梁玉明高兴地说:“你先忙着,我给咱们回家准备饭去,一会儿到家里吃饭。”习近平和“小伙伴”们拉着家常:收入靠什么?平时吃些什么?老人好吗?孩子们都在做什么?日子过得怎样?能吃上大米吗?常有肉吃吗?……习近平问得非常亲切、细致。“小伙伴”们告诉习近平:“现在光景过好了,平时吃的是白馍、白面,大米和肉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吃。”习近平听了露出舒心的微笑,满意地说:“那就好,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就放心了。”—8—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立春后的阳光暖融融地洒在了人们的身上。远处的山上,冰雪正在消融。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习近平深情地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暖暖的。85岁的梁有昌一个劲儿地拍手,脸上挂着泪珠。看着梁有昌,习近平动情地对在场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说:“老梁是这儿的长辈了,老梁的儿子都有了孙子。咱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你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曾与我一起生活、战斗。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习近平接着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情真意切的话语,如春风阵阵,拂过乡亲们的心田,赢来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场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热泪......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这已是他第二次回来。—9—乡亲们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回来是在1993年。1993年9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时隔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了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带着婆姨。他叮嘱大家:“山上要治理,沟里要打坝,山上要种经济林,还要种果树,既要解决肚子吃饱问题,还要解决文化问题......”他还特意为每家每户送了一个电子时钟,让孩子们上学用,希望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那天中午吃的是羊肉,习近平吃了两大碗,说:“离开梁家河后,再也没吃过这么香的羊肉。”他后来回忆起这一次回梁家河时的情景,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习近平牵挂着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1993年回来,他给乡亲们带了茶叶等礼物。2015年春节前这次回来,他又自己出钱给乡亲们采办了米、面、油、肉、春联、年画等年货,家家都有,并送上祝福:“全村父老乡亲羊年大吉、喜气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10—窑洞,我温暖的家回家了!习近平带着彭丽媛去看他在梁家河的“家”。村民张青远家,是习近平当年到梁家河的第一个住处。在这里,习近平等六位知青一直住到张青远和刘金莲有了孩子后才搬出去。眼前的小院干净整洁,围墙全部用插片石垒成,院子一侧放着一个大石碾子,窑洞门口挂着金黄的玉米棒和红辣椒串子。一跨进院门,64岁的刘金莲激动地迎上来说:“还认得我不?”“太平家婆姨嘛!……那年你们两口子新婚,我们几个知青还来闹过洞房哩!”习近平风趣地说。他又指着另外两孔窑洞说:“你大②你妈住这间,你们住在那个边上的窑洞。”“对呀,这么多年你都没忘。”刘金莲感叹道。“那怎能忘呢!”习近平笑呵呵地说。一线三孔窑洞,最右边的是插队知青当年的住处。走进窑洞,看到窑掌里放红薯的窑,习近平说:“这个当年没有啊。”炕上放着一排铺盖,墙上用报纸糊着墙围子,挂着一盏马灯。数了数被子,习近平说:“不是五块,是六块,当时住我们六个。”谁挨着谁,他记得非常清楚。“雷平生抢了炕头,褥子被烤黄了。”习近平说,“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1993年,习近平回梁家河时,张青远还与他开玩笑:“近平,你咋不把家里的带回来?”2015年,习近平再回梁家河,没想到张—11—青远已去世。习近平很难过,问:“是得啥病走的?”刘金莲说:“哮喘病,肺气肿。”习近平叹了口气,说:“也不是很严重的病,怎么没治好呢?”走进刘金莲住的窑洞,掀起饭桌上的笼布,白生生的馒头和金黄的油馍馍格外诱人。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这种用软黄米面炸成的圆圈形油馍馍,说:“好,这是年茶饭嘛!”又问:“现在生活好了吧?”刘金莲说:“我现在生活可好了。吃的、穿的、用的,啥都够,我身体也挺好。”习近平握着刘金莲的手,叮嘱她要保重身体,说:“等我有空、有时间,还会来看你们的。”刘金莲家隔壁是张卫庞家。习近平他们刚来插队时,住在刘金莲家,吃饭在张卫庞家。走进张卫庞家的院子,习近平说:“随娃,你还记得吧,你大那会儿经常到这边来给我们做饭,再后来就是成儿给我们做饭。那时候最好吃的就是黄元帅’③就酸菜。”指着院子里的石磨,习近平说:“这个还在,那时我经常来这里磨面。”吕侯生家与刘金莲家隔着一条小河沟,相距不远。这里是习近平在